APP下载

试论为师三境界

2019-09-10李琳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44期

摘要:传道,授业,解惑是韩愈提出的师者三境界,这不仅涵盖着教育教学的社会担当、多元内涵与生命导向,也是一名合格教师应具备的专业内涵与责任担当。本文以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实践为例,谈谈对为师三境界的理解。

关键词:预科教育;传道;授业;解惑

韩愈在《师说》中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授业、解惑是综合的教育过程,是教书育人的过程,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相逢相知的过程。经过五年以来的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实践,我认为,合格教师的专业内涵与责任担当包括三个维度,第一是传道,即教师的社会担当;第二是授业,即教育的多元内涵;第三是解惑,即教育的生命导向。

一、传道——教师的社会担当

教师的首要责任是传道。我国历来尊师重道,师道是我国优秀的教育传统与美德。老庄哲学中,道与天地齐名,是出世的洒脱。师道,则更多的是儒家哲学的范畴,是入世的伦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师道的精髓。自古以来,师者,范也。对于教师而言,如何传承师道,诠释师道?应该是踏入教师行业开始终身的学习与修行。无论是专业素养,还是精神修养,教师这一角色注定了其必须具备的社会担当与责任,对职业负责,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如何成为学生生命之路的引路者,成为学生心之向往的榜样,是一名教师必须思考与努力的方向。

在我的预科教师生涯中,我不仅担任科任老师,还担任了班主任。我的教学管理对象是预科学生。预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特殊阶段,是解决提高基础教育相对薄弱地区少数民族生源质量问题的重要举措之一。预科学生大多是来自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做好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一名教师,在课堂教学、教学管理中,我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我传递的观念都是,无论是什么民族,我们都是平等、团结、互助、友爱、和谐的多民族大家庭中一员。在课堂上教育与倡导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不将社会、网络上流传的偏激观点与负面信息带入课堂。在班级管理中,尊重每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利用微信、QQ、微博等學生喜闻乐见的新媒体形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积极营造团结进步的班级文化氛围。通过课堂教育和班级管理,使学生全面了解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了解云南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情况,激发学生为祖国、为民族、为家乡服务的决心和信心。

二、授业——教学的多元内涵

教师的责任不仅仅是传播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师承担着学生人生导师的角色。教学不是单向的传播知识,恰恰是通过知识的传播。让学生对自己的人生有更为清晰与个性的规划与思考。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宇。在知识信息日新月异的时代,很多知识的淘汰速度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知识会陈旧、会淘汰,但对知识探索与学习的热情、能力、眼界却真正能让学生受益终身。对于一位新教师而言,面临的重要考验就是,提升知识传播过程的精神层次,即从学生被动的灌输受教,到学生主动的探索与思考。教学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既需要物质层面的认真打磨,也需要精神层面的诗意栖居。

我在我校预科教育学院担任《大学语文》的教师,由于自己的教学对象是预科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也面临着很多的困惑与挑战:该如何传播自己的专业知识,如何让自己的专业知识更好地被学生所吸收和接受。预科教育是高等院校的特殊层次——介于中学教育与大学本科教育之间,故而对《大学语文》这门为预科生开设的必修课程必须予以准确定位,也就是要在中学语文与本科中文专业课程的衔接中找准它的恰当位置。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既要力避预科语文课程陷落中学语文课程的窠臼,沦为不伦不类的“高四”语文;又要避免预科语文课程滑入本科中文专业课程的轨道,随意拔高预科语文教育的目标和盲目加大教学内容的难度。预科教学的原则是预补结合,以预为主。预科《大学语文》的教学目的除了让学生在原有的语文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积累基础知识之外,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积淀。

比如在讲授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时,我希望达到的教学效果就是,以这首诗歌教学为契机,提高学生对现代汉语诗歌的认知与热爱,引导学生去发现平凡生活的诗意。在课堂导入中,我提问学生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诗歌,诗歌在现代社会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通过师生的共同探讨,我们得出的结论就是,在多媒体时代,网络、电视、电影虽能解决我们声像娱乐的需要,但我们的生存除了声像娱乐,满足感官享受之外,我们还要解决我们形而上的思考需要和生存困惑。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境遇,我们还会认为有那么几首诗歌能够打动当时的心灵,排解当时的困惑。可能现在已经很少阅读诗歌了,但心中还是会默念中那么几句曾打动你心灵的诗歌,这就是诗歌存在的合理性之一。当我们对生活还有疑问,对生存还有困惑,诗歌就有存在的必要。诗歌与哲学比邻而居,学习语文不仅仅是学习写作与表达,更重要的是通过文学与阅读获得人文积淀,正确地看待与处理人与世界的关系。读书求学,不只是获得一门专业技能,解决谋生需要,还要获得一种终身阅读学习的思维方式,解决心灵诗意栖居的需要。

三、解惑——教育的生命导向

当代作家马原在回答《大家》杂志提问时,曾说过,在多媒体繁华、叙事泛滥的时代,小说为什么还能存在?因为我们对世界还有疑问,我们的心灵对世界的未知还保持着婴儿般的疑问与思考。这样的疑问不是精彩的叙事能够简单回答的。马原的回答同样适用于当代教师生存空间的存在。在网络教学发达的今天,为什么面对面的教学方式仍有存在与发展的必要?因为学生需要的仍是有生命温度的教育与关怀。预科学生正处于青春最好的年华,人生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新鲜、未知、好奇,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教师应该让他们学会知识的同时,学会正确地面对与思考人生的困惑与未知。这也是教师教育的责任与担当。

预科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家庭,家庭经济条件普遍不好,学习基础差,远离家乡,第一次来到大城市上学,在人际交往、风俗习惯、学习生活上都面临着或多或少的自卑感与不适应感。在预科学生的管理中,教师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引导学生逐渐减少不适应感,学会做人,学会交往,尽快地适应和融入陌生环境,完成心灵上离家的过程。在班级建设中,积极开展主题班会、班级文化比赛、宿舍美化大赛、学生社团、文艺表演等丰富多样的学生活动,让来自不同地方、不同民族的同学尽快融入新的集体,建立对集体的荣誉感与认同感。作为班主任,我也注意观察学生的心理状态,加强家校联系,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重视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与学习规划,完善预科学生的心理支持系统。当学生面临人际交往受挫、情感苦闷等问题时,我会给予学生表达的机会,让同学能够感受集体的关爱与温暖的同时,学会独立、正确地面对与解决自己的问题。

四、结语

传道、授业、解惑,是一名合格教师的专业内涵与责任担当。教书育人,教学不仅是简单、机械的知识传授,更是心灵之间碰撞、交流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邂逅的是生命,我们要用同样的生命温度去温暖照亮他们的生活,教授知识,传递文化,教会思索。在我看来,教育是生命相知的生活尘境,是需要终生修行的精神至境。对于教师而言,如何入境、至境、达境,是我们需要终身研读的彼岸之诗。

作者简介:

李琳,1987年10月出生,白族,云南民族大学预科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少数民族预科语文教学。

(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预科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