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践课在“推变”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2019-09-10马军顺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49期
关键词:实践课素养

摘  要:如何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是一个永远的话题。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是一个必须面对的课题。体验式与传授式结合及课堂内外兼顾的教学方式方法的探索,值得实践总结。依据学生实际,结合学生可利用的教育教学资源,近两年的“实践课”在“推变”中有较多的收获。先后开发实践了《中国瓷》《芦苇》《枸杞》《柳》等课程。实践的过程是一个“推变”的过程,边学习边思考边实践,在实践中依据学情不断总结认识,在进一步的认识过程中再实践。就实践效果看,有助于学生科学精神、审美情趣、探究精神、劳动意识等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实践课;推变;素养

一、实践课在推变中提升学生的科学与人文素养

(一)实践课——《中国瓷》(科学篇——五年级)曾在学校多媒体教室开课。

从陶和瓷的区别、发明及历史发展几个方面进行了解和学习。用PPT展示,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瓷。

(1)一片瓷的前世今生……

(2)古代陶器的发明。

(3)古代陶器的历史(仰韵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商代陶器,战国陶器,汉代陶器。商代,东西汉,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瓷器,隋唐五代瓷器,宋代五大名窑——其中汝窑为五大名窑魁首,钧窑历来被人们称之为“国之瑰宝”。元代瓷器盛行印花瓷及五彩戗金,明代彩瓷一般分为釉下彩和釉上彩,故名“斗彩”,清代的素三彩、五彩、粉彩、珐琅彩都是闻名中外的精品。)

二、实践课在推变中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一)实践课——《中国瓷》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瓷。在讲到一片瓷的前世今生……“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在一曲优美的《青花瓷》播放中,五年级的孩子们都安静入坐,跟随音乐情不自禁地吟唱起来……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

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

冉冉檀香透过窗心事我了然

宣纸上走笔至此搁一半

釉色渲染仕女图韵味被私藏

而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

……

学生在认知、思索中感受诗意的美妙。

(二)《芦苇》课在芦苇荡旁正式开讲了。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春风已经为我们吹响了起航的号角,春雨为我们注满了远航的动力,恰逢又是一个春光明媚的下午,期待中……从伴乐朗诵《蒹葭》开课……

《蒹葭》【作者】无名氏 【朝代】先秦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是我国最早的诗集《诗经》里的一首优美的篇章。

《芦苇》让学生走向原野,走近芦苇荡,个中滋味(体验)是全方位的,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中充分发挥想象,充分发挥智慧,特别是“蒹葭”这个诗意的名称,学生不仅“零距离”认识一个“芦苇”,而且对芦苇荡有身临其境之感,读《诗经·蒹葭》定是“另一番审美滋味”。

和谐的气氛似春雨无声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稚嫩的声音朗读着课外收集到的有关芦苇的古诗词。

(1)先秦:佚名《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译文: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

(2)唐代:杜甫《蒹葭》:摧折不自守,秋风吹若何。暂时花戴雪,几处叶沉波。体弱春风早,丛长夜露多。

译文:蒹葭面对摧残不能够保全自我,又被瑟瑟秋风吹着该怎么办。只是在极短的时间里盛开花朵,很快叶子就会沉入水中。在形体柔弱的时候春风拂过都嫌来得早,在生长成密丛时夜里的寒露又多了。

(3)唐:白居易《浦岁暮对酒送王十五归京》:风飘细雪落如米,索索萧萧芦苇间。

译文:风刮着,雪像小米一样落下,芦苇间淅淅索索

(4)唐:许浑《江楼夜别》:蕙兰秋露重,芦苇夜风多。

译文:蕙兰秋天露水多,芦苇荡夜里风大。

(5)唐:刘禹锡《韩十八侍御见示岳阳楼别窦司直诗,因令属和》:空影渡鹓鸿,秋声思芦苇。

译文:鹓鸿的背影远去,在鸟鸣声中思念起那片芦苇荡。

(6)唐:贾岛《雨后宿刘司马池上》:芦苇声兼雨,芰荷香绕灯。

译文:雨声拍打芦苇的声音,荷花的香气绕灯而来。

(7)唐:黄滔《别友人》:梦魂空系潇湘岸,烟水茫茫芦苇花。

译文:梦里一直挂念着潇湘,思念那片烟水茫茫的芦苇花。

(8)唐:顾在镕《题光福上方塔》:六时金磬落何处,偏傍芦苇惊钓翁。

译文:夜深更响,惊动了芦苇里的钓翁。

(9)宋:曹豳《西河 和王潜斋韵》:关河万里寂无烟,月明空照芦苇。

译文:关河万里寂静无人,明月直射芦苇荡。

(三)2018年10月13日实践课——《枸杞红了》开课。

金秋十月,我们来到了神奇的“红君子”馆,馆内环境优美,时尚又温馨。

在《诗经》中记载了关于枸杞的诗就有七首之多。原来枸杞的历史很悠久。

一首《诗经 小雅 湛露》映入眼帘。

小雅·湛露

湛湛露斯,匪阳不晞。厌厌夜饮,不醉无归。

湛湛露斯,在彼丰草。厌厌夜饮,在宗载考。

湛湛露斯,在彼杞棘。显允君子,莫不令德。

其桐其椅,其实离离。岂弟君子,莫不令仪。

注释:杞(qǐ)棘(jí):枸杞和酸枣,皆灌木,又皆身有剌而果实甘酸可食。

学生陶醉在《诗经 小雅 湛露》的品读中,体会着诗人笔下的枸杞是如此的神奇……

不知不觉跟随老师穿越到唐诗宋词的吟诵中……

《枸杞井》—— 刘禹锡

僧房药树依寒井,井有清泉药有灵。

翠黛叶生笼石甃,殷红子熟照铜瓶。

枝繁本是仙人杖,根老能成瑞犬形。

上品功能甘露味,还知一勺可延龄。

《慈恩寺枸杞》  宋代  李复

枸杞始甚微,短枝如棘生。今兹七十年,巨干何忻荣。

译文:枸杞树一开始是很不起眼的,短短的枝干像荆棘一样生长,现在七十年过去了,巨大的树干欣欣向上。

《舟中行自采枸杞子》 宋代  梅尧臣

野岸竟多杞,小实霜且丹。系舟聊以掇,粲粲忽盈盘。

译文:野外的河岸上竟然生长了很多的枸杞,精致小巧的像仙丹一样。把船系在岸边边聊边采摘枸杞,在谈笑中一会就摘满了一盘。

《赋枸杞》 宋代  蒲寿宬

神草如蓬世不知,壁间墙角自离离。

译文:世人不值这草的神奇药效,在石壁墙角独自生长。

《采枸杞子作茶饼子》  元代  黄玠

流水河边见碧树,上有万颗珊瑚珠。

译文:流水潺潺的河边有一棵碧绿的树,上面有万颗像珊瑚珠一样的果实。

《岸上摘枸杞》  明代   释今无

枸杞因吾有,舟行似少陵。

盘餐供早晚,眼力得轻清。

译文:因为我有枸杞,行船到少陵。早晚的盘子上都会有枸杞,吃了后视力越来越好。

《和郭使君题枸杞》  唐代  白居易

山阳太守政严明,吏静人安无犬惊。

不知靈药根成狗,怪得时闻吠夜声。

《湛处士枸杞架歌》   唐代   皎然

天生灵草生灵地,误生人间人不贵。

独君井上有一根,始觉人间众芳异。

拖线垂丝宜曙看,裴回满架何珊珊。

春风亦解爱此物,袅袅时来傍香实。

湿云缀叶摆不去,翠羽衔花惊畏失。

肯羡孤松不凋色,皇天正气肃不得。

我独全生异此辈,顺时荣落不相背。

孤松自被斧斤伤,独我柔枝保无害。

黄油酒囊石棋局,吾羡湛生心出俗。

撷芳生影风洒怀,其致翛然此中足。

《恶树》  唐代  杜甫

独绕虚斋径,常持小斧柯。幽阴成颇杂,恶木剪还多。

枸杞因吾有,鸡栖奈汝何。方知不材者,生长漫婆娑。

《答窦拾遗卧病见寄》   唐代   包佶

今春扶病移沧海,几度承恩对白花。

送客屡闻帘外鹊,销愁已辨酒中蛇。

瓶开枸杞悬泉水,鼎炼芙蓉伏火砂。

误入尘埃牵吏役,羞将簿领到君家。

总结

推行实践课,是在“推变”中不断提升学生的科学精神、审美情趣、探究能力、劳动精神等核心素养。万物即教材,自然即课堂,实践课旨在从某个具体物象出发,以项目制学习的方式,激发孩子们对世界万物的好奇,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引导孩子们以一物周知世界。老师们根据课程内容设计了作业单,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去讨论、去发现、去提问、去交流、去分享。实践课有助于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能依据特定情境和具体条件,选择制订合理的解决方案;有助于提升学生在复杂环境中行动的能力等。

作者简介:马军顺,一级教师,兴庆区回民二小北塔校区。研究方向:体验式教学。

猜你喜欢

实践课素养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兴趣与爱好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良好的数学素养依赖于学生学习的再创造
中学计算机的实践课教学改进策略
中专园艺专业实践课创新教学的思考
论《商英国标》下地方二本院校的差异性商务英语教学
Android软件开发实践课设置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