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医学英语课程体系:现状与构建
2019-09-10刘春娴罗永胜
刘春娴 罗永胜
摘 要:发展专门用途英语是大学英语改革的必然趋势。文章在分析大学医学英语课程开设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大学医学英语课程中的医学人文、通识、专业、学术英语之间的关系,指出医学院校应该根据自身办学特色、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需求,有效融合医学英语语言知识与医学学科知识,以建构合理、个性化的大学医学英语课程体系。
关键词:医学院校;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现状与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05-0056-03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ESP is a trend of college English reform.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medical English courses,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relationship among courses of medical humanities, general medical English, special medical English and academic medical English, and points out that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construct a reasonable and individualized curriculum system in which medical English language skills can be effectively integrated with medical knowledge.
Keywords: medical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college English; curriculum system; present situation and construction
一、概述
2016年9月,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推出《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最新版)》,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内容可以分为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跨文化交际三个部分,明确指出大学英语课程需满足学生专业学习、国际交流、继续深造、工作就业等方面的需要[1]。因此,大学的英语课程不仅要顺承提升学生英语听说写译能力的语言基本能功能,还增添了一条服务于专业学习的功能,这样才能有别于大学之前所学的英语。
就医学生而言,要从事医学相关工作,需及时掌握国际医学最新动态、准确理解医学专业文献,无疑要学习医学英语。然而医学生到底应该学习哪些医学英语课程?各种医学英语课程之间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目前,各大医学院校所设置的医学英语课程不尽相同,所选教材各有各样,大学医学英语课程的设置情况可谓“百花齐放”。本文拟在调查各大医学院所开设医学英语课程的基础上,探讨医学英语课程内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建构一个相对合理的大学医学英语课程体系。
二、大学医学英语课程开设现状
目前国内大部分医学院校都采用“EGP+ESP”培养模式,即在一年级阶段开设与高中英语衔接的传统的大学通识英语课程,二年级开设具有院校或学科特色的医学英语必修课程。这些课程既有以内容为依托的学科专业英语,也有以培养学术素养和知识为导向的学术英语。
大部分医学院校,如西安医学院,医学英语课程教学以“医学英語阅读”为依托,按照人体结构系统为主线安排章节内容,以学时为单位完成关于某一系统生理和病理知识的理解和认知[2]。有些院校的课程设置以学科内容为主,逐步推进医学英语教学改革。如昆明医科大学,从先前的“诊疗英语”和“医学英语术语”到近年“营养保健英语阅读文选”和“医学文化史”等课程[3]的开设体现了该校医学英语课程改革从医学通识英语到人文素养英语倾斜。部分高职类院校以具体医学学科文化展开,如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就把“中医文化”和“健身减肥”等相关知识融入到医学英语课程当中。
另外,也有部分院校正在积极推广医学人文类课程,如南方医科大学,其医学人文课程涵盖“医学人文影视”、“医学发展与人文关怀”、“健康与社会”等内容。而笔者所在的广东医科大学,也正积极尝试以人文为核心的医学人文英语课程,使用自编教材《医学人文英语》,在二年级以必修课形式开设,以学时为单位完成涵盖孤独症、艾滋病、过敏等常见疾病话题,以及健康保健、生物伦理学、精准医疗等热门医疗话题。通过疾病和医疗话题学习医学通识知识,培养学生人文情感。
近年,医学ESP课程开发逐渐呈现系统化。以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为例,该校医学ESP课程涵盖内容比较全面,主要包括六大模块: 1. 医学英语EAP写作;2. 英文病历读与写;3. 医学英语视听说;4. 医学与文献阅读;5. 医学人文;6. 医学词汇学[4]。
大学医学英语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而实践推进中存在的困难也亟待解决。目前各大医学英语课程体系的建构各出纷昙,医学英语课程安排也各有各样,因此建构一个合理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对学生专业学习、职业发展以及大学英语改革都是大有裨益的。
三、医学英语课程体系构建
(一)医学人文英语:医学和人的关系
就其本质属性而言,医学是以人为研究主体且服务于人的科学,因而医学不能被看作是单纯的自然学科,医学教育也绝非单纯地传授医疗知识和技能。医学教育应当具备人文性,这就要求大学英语教学需要注意渗透人文教育理念,培养厚实的人文关怀精神和医疗服务意识。而在专业性较为突出的医学院校里,更应该聚焦人文教育。在诸如“大学语文”等人文课程学时和学分被明显压缩的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需要承担更多的人文教育责任,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因此,有必要开展医学人文英语课程。
医学人文英语课程首先要解决人文性的问题。所谓人文性,就是提升学生作为大写的“人”的属性,以及在医学知识学习和实践所体现出来对生命的敬畏、对病人的爱,是一种非知识的道德实践,强调语言交际衍生出来的大爱情怀。医学人文英语就是为了提升语言交际能力、增强人文精神培养而设置的课程,其内容应该涵盖“医学哲学”、“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法学”、“医学社会学”等。
这种跨越学科的人文类课程如何开展?首先应该打破传统的讲授式医学英语教学模式,贯彻多层次、多角度的人文教育理念。在开展该类课程的初级阶段,可以设置类如“医学英语阅读”、“医学英语视听说”等基础语言技能课程,借助相关医学人文素材,以国内外文学作品经典阅读为主,引起学生人文情感共鸣。以“医学英语阅读”课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菲茨杰拉德的作品《夜色温柔》,从疾患的角度间接体验疾痛本身,感悟病人的疾病需求和情感变化。或者,可以提倡阅读著名医生的传记,言传身教,教导学生“仁术”“仁心”。“医学英语视听说”课可以借助相关医学影视作品,让学生身临其境,例如鼓励学生观看《实习医生格雷》、《豪斯医生》、《美丽心灵》、《费城故事》等,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等活动形成视频,模拟真实医疗情景。直观深入,通达人心的教学模式往往更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当然,构建医学人文英语课程,加强人文素质,培养人文思考的方法方式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展开叙述了。概而言之,医学人文课程应该有效融合医学教育和人文素质培养。但是目前在教材选用上可能存在较大的困难,市场上并没有全面系统的医学人文英语教材,该类课程资源的构建有待广大一线老师付出持之不懈的努力。
(二)医学通识英语:学科基础知识
通识教育的教育内容以知识的全面性和普遍性为主。以吴鼎民教授为代表的学者提出了具有通识意义的大学英语“三套车”课程内容框架,即外语通识教育,指出“语言+文化+多学科知识”的三结合,有机融合了语言教学、中外文化和多学科知识,提倡把大学英语课程改造成英语学习和技能訓练、跨文化交际以及通过英语获取多学科基础知识的一门综合性的、多功能的课程[5]。
具有学科或行业特色的通识英语应当是介于EGP和ESP之间的具有过渡性质的课程,可以有效衔接行业通识和专业知识。在EGP阶段,学生应掌握听说读写译等语言基本技能和跨文化知识;处于ESP阶段,学生应掌握专门学科与专门用途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在过渡阶段,则可以设置以医学通识英语课程为主的内容,汇集“医学英语常用术语”、“医学英语词汇学”、“英语疾病史”、“西方医学史”等以医学专业背景为依托的桥梁课程,为学生学习专业英语课程做好语言、技能和知识准备。该课程应该以医学英语共核语言和泛基础专业知识为主,但是教学内容的专业性不需要太强,以免和学生原有的英语知识脱节。
(三)医学专业英语:学科专业知识
医学专业英语是相对于医学通识英语而言,主要以具体某一医学学科内容为依托的课程,旨在通过专门学习某一学科内容来提高学生的英语技能。其课程目标既包括对英语语言的掌握,又涵盖了对医学学科知识的学习,是具备ESP性质的课程。因此,医学专业英语课程建构主要依具体学科而设,例如:“临床医学英语”、“护理英语”、“公共卫生英语”、“药物英语”。
医学专业英语提倡将外语作为教学语言来学习其他具体非语言类学科课程,兼顾了外语学习和学科知识的双重教学目的,一定程度上可以被看作是双语教学的“铺垫”。该类课程特别关注学科内容的系统性,需在学生已经掌握一系列医学通识英语课程的基础上开设,并且需要专业知识背景较强的教师担任教学工作,通常设置为选修课。同时,也需注意,真正的ESP教学是语言教学,而非内容教学。该类课程的教学目的不在于传授专业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有效专业交际的能力,因此在内容的选取上必须符合ESP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实际水平。
(四)医学学术英语:医学英语论文写作
学术英语(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EAP)是ESP的一个分支,其课程目的是提升学生的学术能力,分为通用学术英语(EGAP)和专用学术英语(ESAP)。前者侧重于各学科中学术话语的“共性”知识,后者偏重于某一专门学科学术词汇、语法、语篇等“个性”知识。无论是把医学学术英语定位为属于“通用化”的EGAP,还是更为“专业化”的ESAP,课程目的都是为满足学习者进行科研或从事学术的需求。
EAP课程帮助医学生有效理解医学英语学术表达、规范和要求,使其顺利完成专业文献阅读、论文撰写、研究报告等任务,从而提高学生国际交流水平而设置。该类课程内容的建构包含:“医学学术英语词汇词源”、“图表分析和数据描述”、“医学英语文献阅读”、“国际学术会议英语报告”、“学术规范和伦理”、“医学英语实用写作”、“医学学术论文撰写”等。通过具体实践练习,有效帮助学习者熟悉学术环境英语表达,培养医学英语学术素养和能力,在专业领域用英语进行有效交际。
然而,该类课程是针对英语水平较高,学有余力的本科生,或者硕博士研究生而言的。是否有必要开设EAP课程完全取决于学习者的学习需求。院校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针对学习者的实际英语水平和具体学习需求,因地制宜地开设这类课程。
四、医学人文、通识、专业和学术英语之间的关系
医学人文、通识、专业、和学术英语都属于医学英语的课程范畴,属于同一学科门类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课程。这些课程之间应该是一种互相补充、螺旋递进的关系。大学医学英语课程体系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基础阶段,桥梁阶段和高级阶段。基础阶段以培养基础语言技能为主,旨在培养医学生基础语言能力、人际交际能力和人文情感,该阶段可设置医学人文英语类课程。桥梁阶段以学习医学共核语言和宽基础专业知识为主,可设置医学通识英语课程。院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分学年或分学期设置基础课程和桥梁课程,学生以必修课形式完成医学人文英语课程或医学通识英语课程。高级阶段是“专门性”更高的ESP课程,包括医学专业英语和医学学术英语。学生根据学习需要,以限定选修课或任意选修课形式分学期完成高阶ESP课程。这三个阶段四个层次的课程具体关系如图1所示。
不同的医学院校应根据学校人才培养规格和学习者需求因地制宜地开设医学英语课程。高水平一流大学师资力量雄厚、学生外语水平高能力好、继续学习需求旺盛,建议以医学学术英语和医学专业英语课程为主。一般类医学院校师资力量相对普通,学生英语水平一般,建议专门开设医学人文英语、医学通识英语和少量的医学学术英语或医学专业英语课程。普通职业院校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学生英语能力呈中下水平,建议以EGP为主,ESP为辅,开设少量以职业为导向的医学英语课程。但是,具体操作应由各高校依据实际情况而定。
五、结束语
与大学英语改革一样,医学英语改革也是一个持久、动态、复杂的过程,要促进医学与人文、学科知识和语言教育的良性互动,就需要各大医学院校投入更多关注,作出更多努力,进行更多研究,尝试更多实践。一个合理的大学医学英语课程体系的建构任重道远,需要广大同仁共同努力,不懈坚持。在此之下,我们相信大学英语ESP教学改革一定会迎来百花齐放,全面发展的春天。大学医学英语也将顺应ESP改革浪潮,逐步呈现个性化、合理化、实用化、特色化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王守仁.《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要点解读[J].外语界,2016(03):2-10.
[2]任婧文.医学本科人才的医学英语教育——西安医学院调研结果报道[J].科技展望,2015(07):275-276.
[3]杨克西.医科院校英语教学改革的探索——以昆明医科大学为例[J].科技展望,2015(09):110-113.
[4]龚长华.中国医学院校大学英语教育的ESP转向——“首届中国医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学科发展·泰山论坛”纪要[J].外语电化教学,2016(06):95-96.
[5]吴鼎民,韩雅君.通识教育视角下的大学英语“三套车”框架构建[J].外语电化教学,2010(05):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