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践行绿色教育,尊重学生选择

2019-09-10周卉

读书文摘(下半月) 2019年5期
关键词:绿色教育选择尊重

周卉

[关键词:绿色教育;尊重;选择]

《生命的颜色》是我在小学中年段上的一节心理课,从对成长中喜怒哀乐的分享,感受人生的丰富多彩及生命的可爱。由《小精灵的魔法》故事导入,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生命的丰富以及它与色彩的联系,进入主题。当问到:“同学们,生活中如果真有小精灵,能实现你的愿望,你会怎样?如果生命真的有颜色,你愿意用海蓝色的回忆和小精灵交换吗?”全班42人,只有6人愿意交换,占全班人数的14.3%。

《彩色星空》活动,利用喜怒哀乐等表情图,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成长的各种感受。

首先让学生将某种表情与某个词语准确对应,在书上连一连,尔后根据老师出示的表情词语来演一演,引导学生把自己经历过的感受和大家分享。

再让学生完成自己的星空图。“小精灵说,那些美好的感受是金黄色的,不美好的感受是海蓝色的,每一颗小星星就是你的一个回忆,请一个个贴到你的星空图里,如果有想拿去和小精灵交换的不美好回忆,请贴到自己做的蓝色星星上,放到老师这儿的魔瓶里。”

最后全班汇报交流,说说你觉得现在自己的星空图是什么样的,在书上填一填。此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回忆自己成长中喜怒哀乐的体验。

有学生选择和小精灵交换不美好的回忆时显得非常的矛盾和犹豫,理由是很想自己做一个各方面都很优秀和完美的孩子,但又怕远离朋友,自己会很孤独。有个别学生的星空图里全是金黄色星星或海蓝色星星,怎么回事呢?前面一位学生是一个性格很开朗很活泼的男孩,他说自己每天自己都很开心,好像没什么烦恼。而后一位同学说最近自己的眼睛不小心被同学打了,受伤了很不舒服,所以,现在的感觉都是海蓝色的星空。还有学生海蓝色星星多于金黄色星星,探究其原因是“最近奶奶病得很严重,担心奶奶会远离自己而去,所以选择交换金黄色星星,希望奶奶的病会好!”“真是一位有孝心的好孩子,这里我们全班同学一起衷心祝福奶奶早日康复!”我想,给孩子温暖和支持,远胜于给孩子安慰!

生活中的任何一次失败和痛苦都可能是你遇到的最好的机会,能教给你真正的智慧。有的人失败以后从此一蹶不振,有的人失败以后变得更加强大。不管是快乐的事情还是痛苦的事情,都是我们生活中珍贵的礼物,都需要我们用心去珍惜,并用积极的心态去对待。因为这些都是我们在等待时机和追求成功过程中的一些必然要经历的过程。我尊重大家的选择!

“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安安选择了什么?”“是的,安安选择了交换,她把所有海蓝色的回忆交给了小精灵。以后会发生什么呢?”

继续播放《小精灵的魔法》故事。学生分享读了故事之后的感悟。教师引导,不开心的生命经历,给自己生命带来的色彩。

学生依次从魔瓶中拿回自己的小星星,和大家分享不美好的经历带给自己的收获,将蓝色小星星重新贴回自己的星空图。

学生填写和分享对新的星空图的感受。此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领悟,不管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回忆都非常珍贵,因为它们丰富了我们的生命。

其实,在我们的生命过程中,不是仅仅是只有金黄色星星、海蓝色星星,也就是說不是非白即黑,还有中间色彩,灰色地带,即不好也不坏的日常生活中的多数情景,他们每天都伴随着我们成长,虽平淡无奇,但却非常的真实。在实现生命价值的过程中,每个人的经历是各不相同,这种不同的生命历程必然呈现出各具色彩的生命活力,正是因为生命的丰富性才构成我们热爱生命的理由。

引导学生体验各具色彩的生命的活力,有助于学生体验自我生命的可爱,从而树立一种生命可贵的基本态度。通过一系列的情境体验、合作探究,发展学生对生命的可贵与美好感受体验的能力,提高学生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

作为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不仅着眼于他们目前的得失和苦乐,更注重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教学中我就是这样把自己的爱灌注给每一个孩子,注重掌握每个孩子的特点,因人施教,引导孩子个性健康发展。

践行绿色教育,发掘自身潜力,尽我所能,指导学生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等。依据学生自身个性和潜质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合理分配和使用时间与精力;具有达成目标的持续行动力等。它是一个持久而漫长的过程,它需要春风化雨般的浸润,它需要孕爱育心,它需要耐心和智慧。让我们沐浴、践行绿色教育,着眼于孩子们的可持续发展,关爱生命,聚焦生命,结伴成长,让每个生命都憧憬着最美好的未来!

猜你喜欢

绿色教育选择尊重
石景山区:“绿色教育”理念引领下的区域教育
走绿色教育之路?促学校内涵发展
关于深入开展文化养老活动的探索与实践
“互联网+”时代新闻采访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寄宿制学校的班级管理更需要“以人为本”的心灵沟通
飞机燃油系统对多路输入信号源选择的方法
教若三“点”成线 注定别开“生”面
绿色材料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运用
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及应用
“绿色教育”指导下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学创新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