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园林声景景题研究
2019-09-10郭东阁
郭东阁
摘要:景题是中国古典园林表情达意的主要手段,声景景题是古典园林意境营造、感官体验的重要方面。通过声景声源选择、声景景题分类、修辞手法、体现意境等分析,将声源分为自然之声与人为之声。声景景题与五感中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四感相结合,运用借景、反衬、用典、通感等修辞手法来表达情感,烘托意境。城市公共空间营造中需要保护、放大有利声景,削弱不利的人为之声,以期为当下城市公共空间营造创造有利的声景环境,给使用者以更好的体验感受,进而提高空间意境的营造水平,为当下城市公共空间营造提供参考。
关键词:古典园林;声景;园林景题;五感
一、园林景题与声景
古典园林中的景题是指景区景园、景点以及园林建筑、山石等,包含题名、诗文、楹联、匾额、石刻等诸多内容,作为园林点睛之笔,主要起抒情达意作用。它是园林景观实体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同时又是一种言简意赅的文学形式,是对园林意境进行提炼和升华。
声景概念是由加拿大音乐家舍费尔·穆雷于1960年提出的,舍费尔·穆雷认为声音与人相关,和风景一样,声音也是一种景观。声景所强调的是人的感知对于声音环境的重构,强调人在其中的体验和对环境的反馈与重构。声景景题是指运用风声、水声、植物、动物等自然之音或人物活动之音入景,营造意境,加以联想,给游览者以超出原景的声音体验。声景作为五感重要组成部分,对景题的命名有着重要意义。
二、园林声景景题分类
(一)自然之声
1、风雨声。声景中取大自然风雨声之声景最多。单纯的听风、听雨之声景如拙政园之“听雨轩”,雨天在轩内听雨打芭蕉声,别有一番隽永意境;雨声与植物相结合如“留听阁”,取意“留得残荷听雨声”,是雨声与植物声景的完美组合,“听松风处”则是植物声景与风之声景相结合。风声通常结合其他要素如植物等共同形成声景,如“万壑松风”,风吹松林,形成阵阵松涛,别有一番风味。
2、水声。水声是指园林中水体产生的声音,如泉声、溪涧声、瀑布声等。无锡寄畅园之“八音涧”,更是水声声景的极致,涧中山石小径迂回,穿梭其中,上有茂林,下流清泉。通过山石的高低错落,溪涧的宽窄变化,形成的水流声如同八音盒,顿生“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音。承德避暑山庄的“风泉清听”听的就是叮咚泉水声,以泉水声反衬环境之静。避暑山莊的“暖流暄波”和“远近泉声”是对动态水景的描摹,“风泉清听”则是风声和水声的结合产物。
3、植物之声。声景常用到的植物多为叶子阔大或树姿优美的植物,如,竹子、荷花、松、芭蕉。如,拙政园之“梧竹幽居”,通过梧桐和竹子等植物声响,反映居住环境清幽。同理,如,避暑山庄之“万壑松风”、艮岳之“万松林”、无锡惠山之“听松亭”、拙政园之“松风水阁”等都是以植物之声反衬环境之安静。西湖十景之“曲院风荷”,风吹过,荷叶、荷花随之摇曳,翩翩之姿惹人神往,随之而来是荷叶、荷花之清香。这一景题除了声景,更是调动嗅觉、视觉等多感观,使人印象深刻。
4、动物之声。动物呜叫声,是指园林中动物鸣叫的声响,如,黄莺呜叫声、蝉声等。声景中常用到的动物之音有鸟类,如,鹂、莺、燕、雀,其他动物,如,蝉、鹿等。西湖十景之“柳浪闻莺”有柳洲之名,其间黄莺飞舞,竞相啼鸣,故有“柳浪闻莺”之称。“闻莺馆”之景题结合植物、动物、人等各角度,意在给人以春之生机勃勃的体验。北京颐和园“听鹂馆”借的是黄鹂之音入声景。避暑山庄的“莺啭乔木”和“松鹤斋”描摹的是莺歌鹤鸣之声景。颐和园的“听鹂馆”则是鹂音阵阵。
(二)人为之声与园林活动
1、丝竹宴饮享乐之声。丝竹宴饮是园主人生活的重要部分,建园豪华,宾朋满座享受丝竹宴饮之乐,是豪门巨贾的日常生活之一。苏州评弹、昆曲不只是苏州园林主人的日常生活的反映,更是与园林分不开的精气神。苏州拙政园中的“三十六鸳鸯馆”中曲会不断,更是当年培养昆曲艺术家的地方,时至今日,拙政园依然保留着为游客表演昆曲的节目。
2、琴棋书画文雅之声。网师园的“琴室”以琴声入景题,“山前倚杖看云起,松下横琴待鹤归”,反映的是园林主人琴棋书画、诗意情趣、悠然自得的园林生活。在古代“惟有读书高”的大背景下,读书是唯一出路,文人园林以诗书传家,读书这一活动在文人园林甚至是士人园林、富商园林中都占据着重要地位。
3、暮鼓晨钟之声。西湖十景之“南屏晚钟”就是古典园林声景的佳例,景题借南屏山净慈寺的钟声入景,借的是人物敲钟这一活动之声,钟鼓之声,充满禅意,发人深省。西湖新十景之一的“六和听涛”,身居六和塔听钱塘潮水涛声阵阵,有“十万军声半夜潮”之感。洛阳八景之一的“马寺钟声”,是白马寺梵音与洛阳城楼钟声共鸣,“东边撞钟西边响,西边撞钟东边鸣”的回响之音,也是佛国与尘世的两相呼应。
4、人语、舒啸其他人声。留园“舒啸亭”取自陶渊明的“登东皋以舒啸”,是用典手法,临山岗长啸,抒发园主人心中的郁结之气。唐代王维的辋川别业中有“鹿柴”一景,有王维赋诗“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即是借人语之声入景,以听到人语之声而不见人,来反映鹿柴的树木之茂密,更反映出山林之安静。裴迪的《欹湖》中有“舣舟一长啸,四面来清风”描写是辋川别业中的主人与朋友站在舟上临水长啸,令人神清气爽。
(三)综合声源
综合声源通过多种声源相结合给人以更加生动的画面感,从而加深感受。两种因素相结合的案例也有很多,避暑山庄“松鹤斋”则是松和鹤两种因素结合,“苍苍森列万株松,终日无风亦自风;白鹤来时清露下,月明天籁满秋空。”运用松涛声、动物声创造天籁之境。“宜雨轩”前楹联“朝宜调琴暮宜鼓瑟,旧雨适至今雨初来”也是对雨声、调琴鼓瑟之声等多种声源的综合描绘。洛阳十景之一“铜驼暮雨”是回荡在北魏洛阳城、隋唐洛阳城上空共同的音符,铜驼大街更是作为当时最大、最繁华都城的标志中轴线存在。
三、声景营造手法
(一)借景手法
借景作为一种理论概念最早由明代著名造园家、造园理论家计成在《园冶》中提出,即兴造论中有“巧于因借,精在体宜”“俗则屏之,嘉则收之”之说。声景借景多为借远处钟鼓之声,如,潇湘八景之“烟寺晚钟”远借数百里外的清凉寺钟声入声景,西湖十景之“南屏晚钟”,借南屏山净慈寺的傍晚钟声傍晚清越悠扬的钟声,都是借远处寺观中的钟鼓之声入景之例,暮鼓晨钟更是发人深省。
(二)反衬手法
以声衬静。植物之声,反衬环境之静,如,拙政园之“梧竹幽居”以能听到的竹子沙沙作响,反衬环境之幽静,达到“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效果。“听雨轩”因为安静,才能听到雨打芭蕉、雨打荷叶的沙沙声,同样,“鹿柴”也是只有幽静深谷,方能听到鹿鸣。“留听阁”取义“留得残荷听雨声”,更是通过听风雨打在残荷上的声音,反衬环境的安静。
(三)用典手法
拙政园“留听阁”取自李商隐之“留的枯荷听雨声”,是为用典。承德避暑山庄的“月色江声”,取自苏轼《前赤壁赋》中“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形成赏清风明月的意境。留园的“舒啸亭”也取自陶渊明的“登东皋以舒啸”,是对陶渊明的追忆,对陶渊明世外桃源不问俗事生活的向往。
(四)通感手法
通感手法是由其他物聯想到声,由声联想到其他感官体验。西湖十景之“满陇桂雨”写雨声和雨打桂花之声,却能依稀嗅到桂花雨的香味,是典型的通感修辞手法。清晖园“竹苑”中“风过有声留竹韵,月夜无处不花香”是风声和竹子之声相结合,是月色和花香相结合,运用通感手法,是听觉、视觉、嗅觉的多感官声景结合的代表。
四、对公共空间营造的启示
中国古典园林中声景是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景观环境、居住环境的塑造有着重要意义。为园林主人提供更多的意境美和声音美的享受,而现代公共空间声环境,多为车声人声嘈杂声,需要通过控制其阈值,屏蔽杂乱、不利的声环境,实现在现代公共空间对声环境的控制。在当下城市公共空间营造中需要保护、放大有利的声景如风声、雨声、水声、植物、动物声;削弱不利的人为之声,如,过大的广场舞音乐、周边车声、人声等,以期为当下城市公共空间营造创造有利的声景环境,进而提高空间意境的营造水平,给使用者以更好的体验感受,为当下城市公共空间营造提供启示。
实验证明,流水声能够有效缓解焦虑症及头疼等病症,鸟鸣声或风吹树叶沙沙声能够为人带来愉悦的心情。因此,城市公共空间声觉环境营造主要声源类型应为舒缓、放松的自然声或轻音乐。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应在隔音降噪的同时对声觉环境加以保护,如,设置浅水池以及柔性绿色铺地,种植植物来吸噪降噪。对风声、雨声、水声、动物声等雅俗共赏的声音加以保护,形成高雅意境,烘托自然野趣和诗情画意。另外,在塑造声景的同时,融入其他四感,也是提升景题意境的主要方法。
五、总结
研究中国古典园林声境的营造,能补充和深化古典园林的研究内容,启发现代风景园林中的声景设计及声境营造,趋利避害,有利于发掘我国古典文化瑰宝与高超造园技艺,同时对指导现代园林建设、营造公共空间声觉环境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