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美洲为何如此动荡不安
2019-09-10
今年10月30日,智利总统皮涅拉宣布,智利将不会主办预定11月在首都圣地亚哥举行的APEC高峰会议,以及12月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如此重要的国际活动,说取消就取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近段时间,智利、玻利维亚的政局剧烈震荡、瞬息万变,震动了整个拉美地区,大家在问:拉美怎么了?如此动荡的根源在哪?
“拉美样板”智利乱了
智利长时间以来被西方政要和经济学家视为拉美国家的“样板”“奇迹”。但10月下旬以来,智利在国际媒体上的形象变成了示威和冲突。究竟“拉美样板”智利的经济、社会出现了哪些问题?
地铁票价上涨只是“导火索”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智利经历过长达17年的军政府统治。随着1990年,代议制民主政府的恢复,智利发生了巨大变化。2018年智利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官方数据为16280美元。诺贝尔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曾称“智利是经济奇迹”。智利总统皮涅拉前不久也把智利形容为“拉美经济的绿洲”。
然而,在表面的繁华下,“智利模式”背后也隐藏着重重矛盾和隐忧,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和社会保障福利的嚴重缺位。
这次地铁票价之所以成为“导火索”,是因为智利低收入阶层已将工资的30%用于乘坐地铁。报道称,以美元计,智利公用事业价格自3月份以来上涨10%,超过收入涨幅,而公共服务质量却在不断下降。专家认为,地铁票涨价是压垮智利的“最后一根稻草”,智利所面临的此种“经济萎靡不振”与近年来该国结构性问题密切相关。
“我们是在抗议过去的30年”
联合国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经济委员会2017年的数据显示,智利底层50%的人仅拥有国家财富的2.1%。法新社总结说,这场由涨地铁票价引发的危机暴露出智利财富不均、退休金减少、物价上涨、教育不公平、腐败五大问题。目前,智利70%的人口平均月工资为700美元,生活压力也相当大。总统皮涅拉已在全国电视讲话中公开道歉,并宣布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措施。
智利这些年一直贯彻“小政府、大市场”的理念。智利的商业税收低,这固然对来投资的企业和创业者极为友好,可同时也导致政府“再分配”的能力极其低下,公共部门越来越让位于私有市场,其他国家再常见不过的免费或廉价的公共服务,却是智利中产和工薪阶层遥不可及的向往。
最典型的就是智利的大学学费。2011年,成千上万的大学生走上街头,抗议该国高昂的大学学费,后来抗议又蔓延到工人、妇女等社团中。
智利教育之所以收费高,是因为智利上世纪90年代在教育领域也实行全盘产业化和私有化改革,其恶果就是教育高收费、低质量和不公平现象,如今教育已成为无数私有企业牟利的“摇钱树”,更成为智利社会发展的一大问题。
智利人经常抱怨公共交通、医疗费用等过高。智利的公路为私有化,对这个南北纵深长达4352公里的国家来说,公路收费成为一个巨大的赚钱产业。更让智利人失望的是几乎看不到政府认真解决这些问题的希望。在这次抗议中,示威者的一句口号是——“我们不是在抗议地铁票价,我们是在抗议过去的30年”。
玻利维亚突然“变天”
11月12日,宣布辞去玻利维亚总统一职仅仅两天的莫拉莱斯飞往墨西哥寻求庇护。多名玻利维亚高层先后辞职,但这个过去10多年“既稳定又贫穷”的南美内陆国家的混乱局势并没有因此平息。
“以辞职换和平”
在玻利维亚2005年12月提前举行的大选中,“争取社会主义运动”的候选人莫拉莱斯获得54%的选票,成为玻建国以来首位印第安人总统。
对今年10月下旬的总统选举,玻利维亚反对党及支持者认为“存在舞弊”,要求重新进行选举。随后抗议活动升级,引发社会动荡。有分析人士认为,莫拉莱斯识时务,为避免执政党高官受到迫害和国内引发更大规模的争斗,才决定“以辞职换和平”。
“睡在金山上的乞丐”和“拉美病”
执政10多年,莫拉莱斯政府摒弃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经济总体上发展稳定,近些年都保持着4%以上的增长速度,常年保持较低的通胀率水平。
莫拉莱斯政府将“美好生活”这一印第安人传统生活理念纳入政策中,实施了多项社会补贴政策,如坚持推行有利于印第安人的教育、就业、医疗政策。
但玻利维亚存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东部的圣克鲁斯省约占玻总面积的1/3,天然气资源丰富,主要出口到巴西和阿根廷。该省是此次玻局势动荡的一个发起中心,一些反对派领导人物也成为“倒莫”先锋。
此次玻利维亚的政治危机原因是多方面的。尽管莫拉莱斯执政期间,国家整体发展良好,但他今年再次参选还是引起诸多争议。同时,在经济领域,保持多年的固定汇率也逐步进入高风险期,2019年国家财政预算赤字率为7.8%。国际方面,美洲国家组织公开称玻选举舞弊,客观说明外部对拉美左翼力量生存空间的挤压。
很多媒体曾形容玻利维亚好比“睡在金山上的乞丐”,原因之一就是这个内陆国家丰富的矿产资源无法大量外运。“原料输出型”的玻利维亚容易“受制于人”,驱动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太单一,存在风险。而从外部看,尽管美国在全世界“多点开花”的能力在萎缩,但它还是有一套反左翼政权的“班子”。
有专家表示,正如玻利维亚,拉美的病根在于:在没有建立起良好市场体系前,被灌输了必须以高度工业化和市场为基础的欧美式民主,而经济基础又不匹配上层建筑。
“一些拉美国家的大权仍在军方手中”
玻利维亚武装部队总司令和警察总司令分别发表声明,要求莫拉莱斯辞职以利于国家的安全与稳定。如果不是军方介入,玻反对派的诉求不会这样轻松实现。这从侧面表明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即“一些拉美国家的大权仍掌握在武装力量手中”。
在国际政治舞台上,莫拉莱斯被看成是追随古巴卡斯特罗和委内瑞拉查韦斯的“反美斗士”。俄罗斯《观点报》刊文称,“美国不喜欢在自己的后院出现左翼力量,玻利维亚的‘颜色革命’成功,拉美又一个不屈从于美国的政权垮台”。
莫拉莱斯当政期间,就被视为拉美反美的标志性人物之一,玻利维亚与美国不睦已久。玻利维亚政局变动,表明美国正在按照“门罗主义”清理其后院,美国在关键时刻向玻反对派输入资金,以破坏反美国家的稳定。
拉美地区:从左右拉锯到左右不通
分裂的不只是玻利维亚,还有整個拉美地区。玻利维亚“变天”后,拉美主要国家立即选边站队。古巴、委内瑞拉、尼加拉瓜等其他由左翼政府领导的拉美国家,即将上任的阿根廷左翼当选总统费尔南德斯,以及前不久刚刚出狱的巴西前总统卢拉,都宣称玻利维亚发生了“政变”,并予以强烈谴责。但是,哥伦比亚、巴西等国右翼政府则强调玻利维亚应尽早恢复秩序、保证权力平稳过渡,秘鲁呼吁玻利维亚恢复“和平”,同样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智利则呼吁迅速、和平地解决问题。
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还延伸到了随后墨西哥发起的、阿根廷当选总统费尔南德斯居中协调的营救莫拉莱斯的行动中。这两个出力最多的国家,恰恰是当前拉美两个由左翼执政或即将执政的大国,相比古巴、委内瑞拉和尼加拉瓜,墨西哥和阿根廷的能量更大。恰恰是二者联手,才确保了莫拉莱斯的政治避难之旅虽然曲折但最终成功。
近一段时间以来,左翼的洛佩斯执掌墨西哥,马杜罗治下的委内瑞拉扛住了内外夹击,阿根廷的费尔南德斯和前总统克里斯蒂娜搭档强势赢得大选,入狱500多天的巴西前总统卢拉近期出狱,这些都被认为是拉美左翼在经过四五年的蛰伏期之后东山再起。而此时莫拉莱斯下台,无疑是对拉美左翼阵营的一个重大打击。
相比之下,拉美右翼阵营也不太平。卢拉的出狱让巴西右翼的博索纳罗政府有些心慌;被视为南美“稳定之锚”和发展典范的智利陷入剧烈的社会动荡,右翼的皮涅拉政府推出20多条改革措施仍无济于事。
左翼虽先输一招,但右翼也未有明显优势,拉美政治似乎正陷入左右拉锯甚至是左右不通之中。无论是左翼执政,比如莫拉莱斯之于玻利维亚,还是右翼掌权,比如皮涅拉之于智利,尽管两个国家经济社会取得长足发展或保持高水准,但都没能绕开社会动荡这个“暗礁”。显然,无论是左翼阵营强调的加强政府干预,还是右翼阵营奉行的自由经济政策,都遇到了重大挑战。
但从一个极端走回另一个极端的自由经济政策,也非一剂良药,阿根廷右翼的马克里政府去年以来遭遇严重的经济和金融危机,又一次濒临债务违约边缘,为此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达成史无前例的570亿美元贷款协议,代价是推行紧缩的财政政策,福利缩水的同时物价上涨,进而触发民众不满,为社会动荡埋下伏笔。阿根廷左翼即将重新掌权,便是在这一背景下实现的。
当左右拉锯蜕变为左右不通时,外部势力或明或暗地插手,就会进一步加剧政治生态演变的烈度。(本版综合《环球时报》 《齐鲁晚报》、澎湃新闻、中新社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