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复习课中的运用
2019-09-10刘婧
【摘要】思维导图是由英国心理学家托尼·博赞(Tony Buzan)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整理思路的方法。它是全面调动左、右脑的一种学习和表达方式,其呈现的是一个思维过程。本文将结合译林小学英语六下Project1 Being a good student教学实例,阐述如何在复习课中运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以更好地达到复习课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小学英语;复习课;思维导图
【作者简介】刘婧,江苏省南京市小行小学。
思维导图是色彩丰富、形状多变的图画,无形中就会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在复习课上运用思维导图,让学生紧紧围绕中心主题,让学生围绕主题发挥联想,同时板书让整个思维可视化。这样,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知识点更加系统,复习更加有效。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话题
课一开始,和学生共同演唱歌曲This is the way.
T: Do you wash your face everyday?
Ss: Yes!
T: How many times do you wash your face?
S1: Two times.
T: You have a good habit.
然后让学生自主改编歌词,用同样的曲调演唱,学生选择替换的歌词有brush your teeth, go to school. 演唱结束,师生对话 When do you ...?对于已经具备了良好习惯的孩子,教师加以表扬“You are a good student!” 接着导入这节课的话题Being a good studet. 同时把它作为思维导图的中心词写在黑板上。
二、思维导图,梳理复习话题
导入复习课的课题之后,教师问学生“Do you want to be a good student?”几乎每个孩子都想当一名好学生,教师接着追问“What makes a good student?”请学生用“A good student should/shouldn’t/ must/ mustn’t...”这个句型谈谈对“好学生”这个概念的理解。
Ss: A good student should finish his homework early.
A good student should have a healthy diet.
A good student should help others.
A good student should cross the road when there is a green man....
在学生各抒己见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一起将学生的理解加以归纳和提炼。在梳理话题的同时,教师在黑板上进行板书,将围绕中心词进行思维的扩散,如下图:
Project的教学就是通过将前几个单元的话题进行有机地整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化的复习。思维导图的形式恰恰满足了整合话题这一需求,有效地帮助师生搭好复习课的框架,简单明了,同时让学生的思维不局限化。
思维导图式的框架搭好之后,让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内容为选择1-2个话题,和小组同学谈论,然后把句子写下了。在小组反馈时把学生写满内容的纸张贴在话题的旁边,这样既有框架又有内容,让整个思维导图式的板书更加立体。
三、借助思维导图,充实复习话题
带着学生们对“好学生”这个概念的理解,接下来去评判书上的人物Amy和John是不是好学生以及说出具体原因。
T: John wants to be a good student. Can you make a poster about the topic and tell others “How to be a student?” What can we write?
经过学生的讨论,组成了制作海报的框架,也是运用思维导图呈现的,如下图:
这种基于思维导图制作海报的方式也让这节复习课更加充实,学生在复习课上也进一步提高了语言水平和语言运用能力。
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复习课的教学,不仅可以将相对独立的话题有机地融为一体,还可以在教学中让学生的思维得以发散和创新,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复习课的学习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译林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三年级起点)六年级下册[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
[2]教育部.義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朱智贤.思维发展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吉桂凤.思维导图与小学英语教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