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微博空间公共事件中的官方话语
2019-09-10张源源
张源源
摘要:在“人人都是记者”的自媒体时代,在官方各级各部门主动开设“两微一端”发声、积极回应社会关切的微博空间中,官方话语的表达对公共事件起着重要的塑造官方形象、引导社会舆论作用。
关键词:微博:公共事件:官方话语:舆论引导
公共事件发生时,官方话语出现的时间、地点及发布人都会对事件的发展起到重大的影响作用,恰当的官方话语运用有助于澄清事件真相,促进事件的平息和解决,而官方话语中的敷衍塞责、转移注意力等做法,一旦被识破,则会使该公共事件的舆情加速膨胀。
一、公共事件与官方话语的界定
通常情况下,当+事件成为舆论热点的时候,就可以被称之为公共事件。公共事件的阶段性特征通常比较明显,当公共事件进入膨胀期,则会通过各种渠道迅速传播,并且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成为舆论的热点与重点。
官方话语空间,主要由党和政府传达公共政策、发布权威信息而形成,以新闻发布会、大众媒介等为传播载体。官方话语的来源可以是政府机构的直接发言人,也可以是官方媒体中以社论等形式出现的评论性内容,这些主体在微博等自媒体平台、面向媒体或大众,公开发表的意见是官方话语的组成部分。
二、公共事件中官方话语的作用
重大公共事件中的官方話语通常能够起到通报情况的作用,也会就某一事件表达官方立场,表明官方态度,还有引导舆论的作用,官方希望通过自身表态,控制事态发展,引导社会舆论。
在2017年年底爆发的“红黄蓝幼儿园”事件中,由于相关部门的反映不及时,导致舆情从一开始的幼儿园涉嫌虐童事件,逐渐发展出扎针喂药、威胁性侵等不实信息,伴随着这些不实信息的传播扩散,事件引发更广泛的关注。
在此事件中,由于官方话语的缺位,自媒体作为公众舆论的引导者和疏散者,其所采取的删帖、禁言、封号等强制性措施只能作为暂时性处理手段,无法解决根本矛盾。官方话语引导舆论得当,能够获得民众的理解与支持,但如果引导不得当,不但会使民众对既有的通报情况产生怀疑,还有可能适得其反,造成民间舆论的进一步反弹。
三、公共事件中官方话语应遵循的原则
在2019年发生的“农民西瓜被偷反倒赔300元”事件中,农民抓到“偷瓜者”,却因双方拉扯中造成对方膝盖擦破流血报警,经民警协调后,农民赔偿偷瓜者300元医药费。
此事一经报道,舆论哗然,尤其是淇县公安局通报中指出的“摘瓜”而非“偷瓜”的官方说法,一下子引发舆论关注,微博官方数据显示,全网对此话题的阅读量高达4000多万。直至其上级部门鹤壁公安启动执法监督程序,停止相关民警职务并对偷瓜者行政拘留3日,舆论关于“偷”和“摘”的讨论才得以平息。
公共事件中官方话语的发布需要遵循的原则如下:
(一)时间上注重时效性
在通报事件时,要注重时效性,在对事件情况基本了解后,把社会舆论关心的内容及时以官方话语的方式传达。这样的抢先发声能够保证官方话语及时抢占舆论阵地,同时能够扼杀谣言空间,维护社会稳定。
面对公共安全事件网络舆情,协同疏解体系中各协同主体应第一时间启动信息沟通机制及联动应对机制。通过涉事主体、政府及各部门等及时传播事件真相,借助网络舆情监测技术收集信息,了解公众所思所想。
(二)明确清晰的态度
官方话语在公共事件中有着重要的明确态度、表达意见的作用。官方话语在表达时务必表达出明确态度,该追究的要追究,该赔偿的要赔偿,既站在官方的角度说话,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受害人的意愿等,进行全面的官方话语表达。
(三)内容上体现责任感
新浪微博等自媒体平台上,公共事件发生后,网友对官方说法提出质疑并要求官方进行进一步回应的情况屡见不鲜。官方话语体现责任感的主要方式可以是以开放的态度面对舆论质疑、认真分析公共事件产生发展的前因后果、及时明确事件责任人、为事件解决提供可行方针等方式。发布的内容也应避免以偏概全或者推卸责任,以负责任的官方话语体现权威,实现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