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自主作文能力的策略
2019-09-10王寒梅
王寒梅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内容。生活是一座挖掘不尽的宝山,写出自己的生活,作文才有生命力。这就需要教师努力挖掘孩子们的生活经验,丰富他们的阅读积累,培养他们的情感体验,寻找“源头活水”来减轻孩子写作文的难度,把作文变成一件让人感兴趣的事情,做好一切事的原动力均是自主。那么,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写作能力,关键要靠语文教师的正确引导,培植学生写作的土壤,立足学生生活,开发生活资源,逐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写作能力。
一、着力营造文学创作氛围,培植写作的土壤
(1)瞄准课内。我利用早读课,朗读一些有思想、有文采、有见地的文章,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培植孩子的文学细胞,为孩子写作创造必要的环境条件。在教学过程中,我非常重视导语,它可以将孩子引入一定的情境中,带领他们尽快进入课堂,理解课文内容,更重要的是帮助孩子在日常课堂学习中建立写作的语感。
如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我是这样导入课文的:(课前让学生欣赏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点击课件,呈现课题及丰碑的画面。)教师充满深情地说:“孩子们,这是一座为纪念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而高高耸立的丰碑。这座丰碑,是由千千万万个为祖国、为朝鲜、为和平而壮烈牺牲的烈士的英灵筑就的。在这些英灵当中,就有这样一位年轻而伟大的战士。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呼唤他的名字。”(学生齐读课题。)
其实,我一直以来都是要求自己这么做的,因此,上课的时候学生就受到了这种影响。语文教学常规用语就像春天飘洒的细雨,慢慢浸润学生写作的心田,等待心田之花的怒放。
(2)盯住课外。我按照教学目标,根据孩子的智力、身心成长及综合素质情况,推荐孩子阅读一些合理的课外书籍,力求精益求精、好中选优、有种选粹,开出一定数量的必读书目和自选书目,并规定适当期限,要求孩子读完,写出内容简介或读后感。通过课外广泛阅读,培养一定的文学修养,为其写作培植肥沃的土壤。
二、开发生活资源,培养学生作文能力
陶行知先生指出:“要解放学生的眼睛,引导他们能看清事实,就能活跃学生的思想。”“生活是作文之本”,可孩子的生活范围有限,这很容易造成孩子感悟上的迟钝和麻木。为了让孩子能有一双慧眼和一颗灵心,让他们能从平常人、平常事中感悟到不平常,从司空见惯的人和物中,能找出一点令人心动的东西来,就需要教师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把孩子的目光引向自然、学校、家庭、社会,指导他们做积累素材的有心人。
(1)以社会为背景,指导孩子观察生活。作文教学中即兴观察或有意观察都是认识生活、获取作文材料的常用方法。在交给孩子常用方法的同时,我让孩子去做生活的参与者,引导他们融入社会、观察生活。首先我从周围的一些偶发事件或人、事、景、物的细微变化中捕捉时机,随时随地的让孩子进行观察,发现其中的奥秘,从而培养学生的敏锐的观察能力。其次,我需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我常交给孩子观察的方法,让他们学会怎样有序的观察动物、植物、景物、人物、建筑物和场面等。
(2)以实践为契机,引导孩子体验生活。陶行知先生说:“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这句话强调了实践对于获取知识和創新的指导意义。从作文教学的需要出发,我有计划地引导孩子为积累作文材料而进行社会生活实践。如走进社区,调查花、草、树木的保护情况,让孩子亲自去到小区了解花、草坪、树木的种植情况和保护情况,及找出被破坏的情况,最后写出调查报告。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及公益劳动,体验劳动的滋味……有一位孩子写《我学剖鱼》一文中有这样的感受:“……我双手捞起一条滑溜溜的鲫鱼,把它放在砧板上,左手按住它的头,腾出右手拿起菜刀,刚想刮鳞片,鱼儿不知哪里来的劲,一挣扎,扑的一声,头尾都翘起来,我的妈呀!吓得我扔下刀子直往后退,这真是鱼儿好吃,剖鱼难。”孩子的剖鱼感受如此深刻,正是因为这是他真实的生活体验,写作只是用自己的笔记录自己的真实生活,写眼见之物、所做之事、心中之梦,抒自然之情,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努力把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贯彻到自己的日常作文教学工作中。孩子是热爱生活的,一旦他们知道自己的习作是在描述生活时,一切都变得生动了。他们在生活中去体验,去创造,发现生活之趣,陶冶了性情,净化了心灵,丰富了情感,发展了能力,就会从笔下流淌出潺潺的清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