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曼德拉山巅的畅想(外一篇)

2019-09-10温智慧

参花·青春文学 2019年5期
关键词:岩画远古曼德拉

作者简介:温智慧,满族,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鲁迅文学院民族班第十二期创作班学员,出版散文集《灵魂的雨伞》《大漠放歌》、文艺评论集《地大的姿态》。

曼德拉山位于内蒙古阿拉善右旗境内,因数量众多内容广泛的上古岩画而闻名于世。我每次路过都要来看看这座山,岩画对人们的思考启迪每每刷新,面对远古的记忆,凭吊历史,凝望长天,难以掩饰内心的惊悸与感动。

——题记

曼德拉山笼罩在深邃的天空之下,幽蓝的天光带着难以破译的神秘,照射在紫黑的玄武岩上。那风、那雨、那人心,借助时间的魔力,把玄武岩包浆成难以描摹的形状和温润。

岩画一帧一帧、一幅一幅,如星罗棋布般刻在山体间,繁密有序。不过,人们尚未知悉它们疏密、横纵排列的原委。这些图画带着远古的体温,一件件抵达今天,究竟携带了怎样的经历、故事、暗语和期许?

曼德拉山岩画从远古走来,穿越漫漫历史长河,栉风沐雨,一直走到今天。它带着苍天的暗语一路潜行,究竟隐喻了什么样的人间启示?

如今,追求高度物质化、实用化、技术化甚至数字化的现代人类,根本无法理解古人那种人神同在、魂天同一的境界,以及笼罩着古人生活的生命感、神圣感、神秘感、永恒感。他们和宇宙之间没有文明和文化垃圾的阻隔,他们直接面对原始的天宇和伟大的神灵,一切事件或事物都来自天的赐予。他们所得到的,是距离存在本源最近的真实体验,无论离别和相逢,无论得到和失落,无论悲伤或喜悦,都是生命中足以刻骨铭心的体会。

曼德拉山岩画先后经过羌、月氏、匈奴、鮮卑、回纥、党项、蒙古等北方少数民族制作,形成了场面恢宏、题材多样、年代久远、物象丰繁的民族融合史诗。这片土地有过诸多来者,他们争斗过、厮杀过、相互交融渗透过,用各自族群的基因,为这块土地的丰饶贡献了热情和温暖。

曼德拉山岩画刻录了狩猎、放牧、战斗、神佛、日月星辰、寺庙建筑、舞蹈、竞技以及嬉乐的图景,标记了这个地区从远古到今天,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化、忧患思维意识的萌动,为今天留下了追溯历史人文的蓝本。

曼德拉山岩画所采用的凿刻、磨刻和线刻造型技法,为人类美术史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研究史料。线条作为美术的必然形式,技法作为美术的必然技巧,工具有石器、青铜、铁器等美术必然经历的手段……经历了不计其数、百转千回的尝试和突变。

不知一幅画,经历了多少时日的琢磨,在石头与石头对话的时代,肯定不是容易的事情。并非爱你没有商量般的简洁,也不是你不屑一顾的神情所能嗤之以鼻的。或许你可能想说那是蒙昧。然而,笼罩于神性云霓中的万物,带给人的不只有恐惧和神秘,更有从天而降的巨大狂喜、被天意恩宠的幸运感,以及不能用物质的理由解释和说破的灵魂深邃感、永恒感和崇高感。

至于人们追问曼德山岩画的尺幅为什么都很小,这不难推测,因为玄武岩在隆起的过程中所形成的,适合作画的平面和面积,受到了自然的限制。当看到很多岩画断裂为二或三的时候,这其中的理由已然足够明显了。古人的记录布局尚未有今天美术学的三维意识,这种意识尚在时代的蒙蔽中休眠。

曼德拉山岩画经历了千百年的风霜洗礼,保存至今,为了解远古时期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依据,为研究古民族的消亡提供了依据,也为研究民族世代融合提供了依据。

曼德拉山岩画中出现的锥体形状帐篷图案,让我想起曾经考察鄂伦春、鄂温克民族时所见“斜仁柱”的建筑式样,二者具有相似之处。锥顶模式解决了建筑物的稳定性、空间容纳和建筑取材的困难与实用问题,说明古人的生产生活及实践具有一定的科学道理,是生活实践的结果。

曼德拉山岩画经科学检测,已经有六千多年的历史,经历了古原始人类和有文字记载的朝代更迭,对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史、民族史、畜牧史、美术史以及民族迁徙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我们有理由相信,蒙古族从额尔古纳蓬勃兴起,横跨亚欧,自然而然地在这里留下了自己厚重的文化基因,在这里留下文明直至当今,这构成了今天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的元素。

或许,我们这些过于注重实用主义、本原主义和消费主义的现代人类,早已读不懂远古先民的神话、诗歌、图景了。古人的精神生活实录被我们无端猜测,主观赋予它们以神秘化、浪漫化,是寓言、是修辞的表达形式和存在的由衷。

作为游客、旅者、采风者的现代人,绝不会有极为热烈的情感和持久的追问,因为这是一道多少学者专家都没有破译的课题。现在的我们只要有钱,就会苛求地选择可供消费之物。除了消费和浪费,现代人几乎已经不再具备古人所秉持的那种对物的感情。人们对物的态度,几乎也不再具有古代那种物之本来大于物、高于物的象征和意味。还有的是,现在物质之丰富,物象之繁杂,人们之浮躁,速度之疾驰,谁还心存那样的情愿,谁还持有那样的能力?我们、你们、他们已经无法理解和体会远古先人所享用物时的天恩与赐福了。那时代可能正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最为圆融的时代。

我想,在曼德拉的古人那里,物不只是物本身,而是以物的形象来到人间的自然之神的神秘信使,是现代人的有限心智所不能真正领悟的,是古人以天大的情怀所移交的永恒信物和时间密语。

古时,遍地天物、无不具有神性和灵性,而人的头顶星空和四周旷野,也被无穷的天象和天意所覆盖,曼德拉山的古人和图画也不例外。天空无时无刻不眷顾曼德拉山的存在和意义,眷顾这座山方圆深处的生灵,上苍用惠及万物的情怀,普照芸芸众生。这里的芸芸众生不仅仅所指人类,还有和人类共生,同在的所有生命体。

与某个事物在某个时空相遇,古人不会将其看成理所当然而随便处置,更不会视同寻常而草率待之,而是将其视为天意的垂顾,从而促成人与事物相遇善待的神秘机缘。

他们挥舞石器,在另一块石器上凿刻、打磨的时候,想到的是石事之坚,世事之艰。古人惜物爱物、不仅因为物的获得不容易,更因为他们内心保有一份对天意、对天宇万物的崇敬。物乃天所赐,故敬天惜物,把那些物像用线条和刻痕,牢牢地记在石头上,留给无缘以事的未来和人们,供他们猜想,缅怀,瞻仰。

面对这些岩画,说是“石岭上的美术馆”“远古的博物馆”,显然是文学手法的夸张运用。余认为,这些岩画就是历史。面对历史,该做何想,那不是历史的事情,它们为我们提供了瞻仰的机会,我们的敬畏之心,要从敬畏历史开始,才称得上纯粹。

兔子或野羊被猎获,鹿被射杀,老虎被捕获……它们的不幸并非单纯是古人的力量所致,或许它们老了,也或许它们情愿被射杀捕获,因而这些物被人赋予了天意,而成为天对人的赠品,物的牺牲有了高于物的死亡的崇高含义。古人对这牺牲回赠了由衷感激,可能这就是把它们画在石头上的初衷,和对这种牺牲的致敬。

我们去观看曼德山古人居住的遗址,尽管时间的力量让这些遗址残破得一塌模糊,不可想象最初的简陋,这些居所也表现着难以遮风挡雨的寒酸。一场喜雨的降临,也许是在焦渴的午后而不是在阴凉的夜半;一场飓风,也许是在寒冷的冬夜而不是在夏日的正午。古人不会对此作出物理学或气象学的理性解释,而是以心灵和精神现象来诠释。天之所致,一切都是应该;因为诚心感天,雨是好雨,风是好风,一切都是好的一切。自然之万事,都成为天人互动的淋漓欢喜,也成为上苍褒奖赤心对天、诚意待物者的仪式,热忱而激动。

一声霹雳的突然炸响、一道彩虹的适时出现、一只大鸟降落于不够稳定的屋顶、一片云影恰好和人影重合……这一切,古人都会认为不只是寻常的事物变化,而是带着天界巨大暗示的心灵事件。在人事与物事、人心与天意的往返互动中,大自然的一切动静、行止、生杀、予夺,都有了超自然的意味,都有了值得心灵去默默领悟的深意、象征和指引。

所以,古人在天地万物面前,也就是在天地“诸神”面前,其悲也深,其恐也大,而喜则是大喜、惊喜、欢喜。因降自天意神恩,所得之福乃为天福,所受之喜乃为天喜,是人的全部身心俱为之战栗的大欣然、大喜悦、大感动。

神秘感和永恒感笼罩下的古人,享用的那种天恩和天福,我们当然难以理解,更无法体会。如今,我们的世界已没有了天物和神物,在巨大的浪费面前,在充斥着塑料、机械、电子、文化垃圾的世界里,我们虽然拥有了无处不在的科技产品所带来的便利,却几乎丧失了那感人心魂的无上天恩和至上福泽,以及人间家园空旷的纯洁感。

以石刻石的响声犹如历史的心跳,在曼德拉的山巅随心意地奏成了交响,闯过了天地、莽原。穿过了时间的幽邃,穿越了空间的博远,来到了人间,不知它们还能穿越多久的未来?我是无法知道,谁也无法知道!

在曼德拉山面前,我们的修养风度和仪表,透出无限的无知和迷茫,大声地叫嚣后是一阵灵魂的战栗。在时间面前,一切都是那样的无助苍白,这些岩画竭力地与时间抗衡,唤醒了蛰伏的人心和沉睡的感动。

每次对曼德拉山的观瞻和缅怀,都构成我们灵魂的意识、潜意识、宗教感和道德感,几乎全来自对无限苍穹的震撼、映照和体恤。我们不用去在意曼德拉山岩画的位置和属性,什么“亚洲第一,世界第二”这是人们为了某种目的给它们的排序,时间面前没有第一第二,只有存在和永恒。

面对这些越来越会锃亮的石头,越来越多走失与消亡的岩画,我们能做的,就是携带着一颗渴望永生的灵魂,奔赴永恒。

曼德拉山巅的断想

这是一座山,名字叫曼德拉,意为升起、兴旺或者奔腾。它以远古岩画众多闻名遐迩,荒漠不荒,边远不远,享誉中外。

应邀“倾听历史的呼唤”,我们来到了曼德拉山,对话远古,倾听呼唤。苍山如海,远山如黛,这些没有标记完整的序号,戛然停止在“4234”的数字上。在横三纵六,十八平方公里的面积上,那些石头仿佛活了过来,活生生地与人间对话,然而如织的游人,只是心甘情愿地窃窃私语,兴奋地指点发现的新奇,山顶因此沸腾了。

它们却不来表达,只是呈现,把远古的图景呈献给这些怀着好奇、乐于猜測的人们,考验着人们的心智。于是,众说纷纭地交流探讨形成的热烈,飘入风中,飘进远天。

我以一米七的身高站在海拔一千七百三十

六米的山巅,潸然泪下。什么九条飞龙,八面凤仪,我对这些风水和吉祥,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面对这场浩大的远古,我无所适已,感从心生。

我在峰巅,走进了虚幻的远古,石头上那些兽,脱飞而出,在天地的苍茫间奔突、嘶鸣,食草动物欢快地冲向那片无际的草原;食肉猛兽在不知疲倦地追逐捕杀猎物,鲜美的味道在它们冗长的嚎啸声中,刺向长空;似乎听见先民射中野兽的高呼,还听见了先民娶妻嫁女婚配的锣鼓声声;那些骑马的男子人人英武,那些野兽成群结队,远处的海有鱼腾跃,当然还有鸥鸟的飞翔。先民生活在一个相对自由的时代。一群诗人在山巅,无论多么华丽的诗语都无法表达内心的万千。当人们面对先民赤裸的欢乐,喑哑了,一些言说无法诠释那远古的神圣之欢、繁衍之欢、永续之欢。这里,圣洁的欢喜提升了人们对精神的把持、对远古的敬畏,诗人们为诗的初心,更加审慎,诗语更加具有某种理性,绝不敢对迎面走来的远古妄言。

古人毫无顾忌,毫不隐晦,把一场盛大的狂欢刻入石头。他们是自由的,他们感知的美被不够精致的线条,磨刻成了一道永恒的神祇,标记成你们、他们、我们的来路航标。

当年,刻画人不一定是艺术家,很可能就是我们平凡的布衣祖先,在紫黑色的玄武岩上,刻写了祭天、打猎、深爱、忧伤、哭泣,或悲或喜的泪,和着雨水、雪水和露水,滴滴答答地从上向石头砸下去,一滴滴走过万载千年,一寸寸穿破坚硬的岩体。终于,带着那深情或悲苦的记忆,走出远古的长夜,把记录那一切的画作摆在了你的面前。在你的猜想中,是否有过母系社会,裹着草皮母亲的身影?或许忘记了,决然有过,就把这些留给未来慢慢地去勾陈、再回忆……

往来的游客,把对曼德拉山的所见所闻,化作对朋友讲说的谈资,任意发挥,夸夸其谈,致使苍山大原在言语中,更为辽远,苍莽。应该提及的是,听说这里曾经有发生过岩画丢失的事件,有些人将古人的灵魂之作据为己有,以无比喜欢和热爱的理由,堂而皇之地顺走这里的神物,明目张胆地摆在自家玄关处的博古阁里,这种根深蒂固的愚蠢,骨髓深处的贪欲,表现得无法自拔,且洋洋自得。

当看到古画之上的乱刻乱划,我心中不禁感受到愤怒,这简直是无耻、无知、无聊的下作。这些强暴先民、残害远古、亵渎美学的行径,令石头无语,令过客脸红,令上苍撩起愤怒的风暴。

管理者把岩画围在栅栏里,是开发与保护的初级模式,固然显得不和谐,但其中夹杂了多少不得已。这种保护阻碍了星光、月光、日光,还有目光温情的投射,不同程度影响了观瞻和对美术、美学、美好和美妙的欣赏,实属无奈之举。悲哀由此涌上心头,感叹眼前与长远的辩证,掺杂着无奈和悲情,残留在古人心叶上的,是无法摆脱的残忍创伤。

想起先人没有纸砚笔墨,咧着大嘴,呲着雪白的牙,对着几列玄武岩的憨笑,嘴唇像极了盛开的玫瑰,那样猩红热烈,高兴地看着石头与石头之间的花开如是和会心的唱和,开创了记录的先河,美术的伊始,那肯定是一个欢喜的时刻,他们为这壮举手舞足蹈。

曼德拉山岩画形成之前后,是人天初合的时代,也是人与万物相互发现,相互认领的时代,所有的遇见皆神迹、所有的所得皆天赐、所有的所闻皆暗示。正是这些曾经,使当下的人们所遇见、所得到、所闻听之心,更加急不可耐,纷至沓来,寻觅远古家园印象、远古图景,远古密电,这种迫切中又附着了多少理所当然。

收拾不得心跳,掩饰不得泪落,悲从中来,为我们失去和获得形成的巨大反比,以至深深地悲意。不知该如何面对岩画,面对刻画人的心,遑论其他。致使曼德拉深邃的天空愈加奇冷,寒光肆蔽……

远古是寂寞的,对话艰难,表达困难,一上一下地敲击,不仅划破了死寂,带来原始的乐感,还开创了记录的天门。因此,线条在延伸,图形在完美,时光在逃遁,我们能从中听到古人磨刻时沉重的呼吸吗?真实地听见了时间粗犷的呐喊。石刃砉砉行走的声响,时间哗哗流远的声响,苍天下那些不知疲倦的人们,在时间的洪流中顽强的记述,一切能够表达的遇见和创想。

岩画以多见不惊的姿态,對视着游人,面对他们的想象,只是我故自我在,毫无相关地保守着属于远古的经典,不做喜怒,善待流年。岩画或许经历过无数双手的抚摸,尽管这抚摸带着多少欣赏赞美和感叹,可是又带着多少无知?岩画忍住了静默的坚守,以对物的文明心境与这些无畏的手对峙着,期待自然开启对方自省和敬畏的本来。

在曼德拉山巅断想,我们游览、思索、念诗、讲述天地间好的故事,都是为了灵魂喜悦;在曼德拉山巅断想,我们默坐、冥思、深呼吸,都是为了让那不安的灵魂平静、休息;在曼德拉山巅断想,我们内省、祈祷、膜拜,都是为了让那灵魂保持清洁,人格健全的人其实都是自己灵魂的保洁员;在曼德拉山巅断想,我们沉思、神游,都是为了让灵魂于无边空寂中辨认出虚幻的本体,并在灵性的内宇里安顿自己的茫然与不知所措。

曼德拉山的落日把天光溅得火红,曼德山的岩画依然,饱含美学、守住记忆、不轻言说,保持静默,痴痴地静对苍天和未来。

诚然,这一切都是一次次路过曼德拉山,必然缅怀这里岩画的理由,它开启的不仅仅是好奇,更多的则是欣然与沉思。

(责任编辑 象话)

猜你喜欢

岩画远古曼德拉
观岩画
远古鳄鱼用两条腿走路
岩画诗
百年曼德拉(大家拍世界)
远古厉险游
远古十大食草动物排行榜
梦回远古
阴山岩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