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白白她的心
2019-09-10曹仲华
曹仲华
内容摘要:有的放矢才能命中靶心,我们必须审准题才能写出“切合题意”的文章,完成写作任务。我们要审准字数、体裁、范围、重点,在审题的过程中要题解所给题目的表层含义、深层含义以及提示。
关键词:高考作文 审题 提示 限制要求
认真审题,写出符合命题人意图的文章,是作文制胜的根本。只有“符合题意”,后面的评价才有从谈起,否则,“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会造成满盘皆输的后果。所以,一定要抓住出题人的意图,明明白白他的心。
一、为何要审题
写文章的人在动笔之前对题意(题目、材料的含义)、要求进行认真的研究和领会的过程,就叫审题。作文不能信马由缰,所以一定要在命中范围内完成。命题作文要深刻理解题目含义、要求,抓住题眼;话题作文要求全文在话题范围内展开;给材料作文要完全消化材料(看图作文也属此类)。而所谓的审题就是明白出题人所给的这种种限制和要求。所以,一定要明白他的心意,把好审题关。
二、审题审什么
(1)字数。一般规定会是800字左右,那么上下浮动50字,都应是符合要求的,少于800字就是要扣分的了。
(2)体裁。凡文题出现谈、论、评、说、议、析、读、感、关于、体会、启示、想到的之类的词义以及选择句式的,通常要求写成议论文,如:《谈挫折》、《说理想》、《由……想到的》、《我的交友观》等。如果文题中出现斥、驳、批、揭一类词或以反问句形式出现的,一般要写成驳论性的议论文。如《近墨者未必黑》等。
(3)范围。现在的高考作文不会对写作的中心限制必须写什么,但仍然会规定写作的对象在什么范围内。而这种规定有的是直接说出来的,有的是要我们去解读的。也就是你要明白出题人想让你写作的对象是什么。
(4)重点。抓住题目的关键词语,确定文章的写作要点。比如2018年的全国1卷高考作文题,在列举了2000年至2035年的大事记之后,有这样一段文字——“以及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其实,在这里已经提示了作者和写作受众的关系,一个是此刻的少年,一个是未来的少年,中间间隔的是作者个人的圆梦追梦以及我们国家的圆梦追梦。理解了这个立足点,作文就不内容难展开了。
用词组作题目的,抓住修饰性或限制性的词语作重点。如《成长的烦恼》,可写这样或那样令你烦恼的事,有多重选择的余地,但重点在成长二字,要写出与成长过程有关的烦恼才算符合要求。
三、如何审题
(1)看懂字面义。准确地理解题目的字面含义(尤其是关键词语),是领悟题旨的第一步。例如题目“诚信”,“诚信”的词义是“诚实,守信用”。在理解了字面义之后,方可考虑关于诚信写“是什么”,“如何做”或者“为什么”。但是如果把“诚信”当成是“诚实”“信用”,就不准确,起码不会扣和原题;把“诚信”混同于“信义”“义气”,那就大错特错了。
(2)吃透深层意。深层义是蕴涵在题目里面的,需要考生具有一定的认识水平和分析能力才能感知。例如“面对大海”,字面义不言而喻,而深层义需要靠神仔细去体会。比如题目是《肩膀》,表层意思容易理解,就是“人的胳膊或动物前肢和躯干相连的部分” 。究其表层含义而言,我们可以效法朱自清先生的名篇《背影》,围绕“肩膀”写一个亲情故事。其实我们还可以体会肩膀一词的深层含义,写出更深刻的内容。想到 “身肩重任”‘“肩膀儿硬”、李大钊的“铁肩担道义”,取其“承担责任”的含义构思成文;还可联想肩膀相靠是团结协作的象征,;联想英国科学家牛顿说过的“如果我比笛卡尔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缘故”——这个“肩膀”,喻指“基础”;联想诗人舒婷《神女峰》中的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这个“肩头”指一种“依靠”……可写的内容相当多,关键是能否吃透其深層含义,精选角度展现出一定的新意与深度。
(3)重视提示语。有些题目附有提示语,提示语是命题人对考生的一种暗示,是为考生审题立意、打开思路铺设的台阶。提示语不论长短,考生都要高度重视,仔细阅读,认真揣摩,积极地从中获取写作的启示。
比如2018高考上海市作文题目是“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这个作文显然是围绕“被需要”这个问题谈的,但是前面有提示语“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一句简单的提示,其实已经给我们指明了写作的方向:要写出为什么我们“被需要”,也就是在自己被需要的过程,有实现自我价值的作用。
因此,要提高审题能力,首先要提高认识水平和分析能力,这就离不开思想理论修养和生活阅历和积累。这方面,正是目前广大高中生所欠缺的,应该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过好“审题关”,还要求考生具有审慎、缜密的科学态度,主观随意、粗枝大叶、浅“思”辄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看表象无视本质,诸如此类,都是审题的大忌,千万不能犯啊!
参考文献:
[1]秦昌峰.高中作文教学现状及改善策略[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3(09)
[2]赵华.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策略之我见[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3(01)
[3]王亚声.有效作文讲评课五个环节[J].语文教学通讯.20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