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羊肝片吸虫病诊断与治疗

2019-09-10武建华朱泽义

畜牧兽医科学 2019年5期
关键词:诊断防治

武建华 朱泽义

摘要:羊肝片吸虫病是由片形科、片形属吸虫感染引起的一种羊体内寄生虫疾病。肝片吸虫主要寄生在羊胆管中,幼蟲在胆管中逐步向消化道移动,造成羊脏器器官存在严重的机械性损伤,引起羊出现胆管炎、肝硬化、贫血等症状,另外,寄生虫在繁殖生长中还会产生大量毒素,使羊群存在明显的中毒症状。临床上肝片吸虫病发病率较高,放牧养殖的羊群发病率要显著高于舍饲养殖羊群。患病羊的症状由于感染程度、机体抵抗能力、年龄、饲养管理条件的不同存在较大差异性,通常羊体内如果有超过50条寄生虫后,会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该文主要结合一起实际病例,分析了羊肝片吸虫病的发生和防治。

关键词:羊肝片吸虫病;诊断;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26

文献标识码:B

doi:1 0.3969/j.issn.2096-3637.2019.05.083

0引言

羊肝片吸虫病又被称为肝蛭病,是羊等反刍动物常见的体内寄生虫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典型的营养障碍,身体消瘦,体重下降。这种疾病的传播流行具有典型的季节性,常发生于每年夏秋季节,呈地方或散发流行。养殖户在潮湿低洼地带或沼泽地带放牧,羊群发病较为严重,特别是在潮湿多雨的夏秋季节发病率较高。椎实螺是羊肝片吸虫的中间传播媒介,在放牧养殖中,如果放牧地地势低洼、存在大量椎实螺寄生,会极大增加该种疾病的寄生感染可能。羊肝片吸虫病可以感染任何年龄和品种的羊,其中对绵羊、羔羊造成的危害最为严重,致死率最高。

1发病经过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某乡镇的一个养殖户共养殖绵羊40多头,自引种至年初,羊群生长情况一直良好,冬季采用舍饲养殖,投喂玉米秸秆。春节后又相继从外地引进了两批羊,存栏量高达80多只。进入春季后采用上山放牧,并适量补充少量玉米精饲料。2018年7月13日,该养殖户发现羊群中突然出现了以采食欲望下降、精神萎靡不振、容易疲劳、跟不上放牧节奏的患病羊。出现该种情况后立即将患病羊单独隔离,停止放牧,并将病情上报当地兽医单位,要求专业兽医进行诊治。兽医到达养殖场进行了严格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该羊群随当地春防秋防活动集中免疫了布鲁氏杆菌病、口蹄疫、羊痘等重特大传染性疾病。养殖户尝试使用治疗球虫病、链球菌病、梭菌病的药物进行治疗,无明显治疗效果,反而患病羊的数量逐步增多,导致全群羊出现临床症状。该养殖户除引种不当外,放牧地点选择不合理,地势低洼,仔细观察还可发现放牧地点存在大量椎实螺,羊群有饮用死水的习惯。结合整体发病情况,判定为寄生虫病,进行严格的诊断,确定为羊肝片吸虫,并制定了针对性驱虫措施,控制了病情。

2临床症状

该养殖场羊群的整体膘情较差,身体消瘦,精神状态较差,皮肤发黄,下颌无水肿。个别患病羊发病急,发病速度快,患病羊精神萎靡不振,不愿意行走,食欲不振,粘膜苍白,迅速消瘦贫血,陆续出现死亡。还有部分患病羊表现为头部下垂,行走迟缓,叫声无力,停止采食,部分患病羊局部羊毛脱落。临床症状较重的患病羊表现为咳嗽、腹泻,排出带有血液的稀便,静脉采集血液,发现血液不能正常凝固[1]。该养殖场的1头妊娠母羊产下弱羔,出生不久后死亡。

3病理学变化与实验室诊断

将养殖场濒临死亡的2头羊处死,解剖后发现病变位置基本一致,表现为血液稀薄,不能正常凝固,肝脏显著肿大,外观呈现云雾状坏死,肝脏表面存在灰黄色弯曲的索状物[2],用手触摸索状物,管壁坚硬、粗糙,胆囊显著肿大充盈。1头病死羊的肺脏组织可见核桃大的结节,将结节切开后,内部存在暗褐色的半液体状物质。切开病死羊病变肝脏组织坏死病灶和索状物,从中爬出前端较窄、长约2cm、宽0.5cm深红色的扁平叶状虫体[3]。采集虫体制成压片后,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确诊为肝片吸虫。采集5只患病羊的静脉血液制成血液涂片,选择使用革兰氏染色镜检未见血液寄生虫存在。无菌环境下,采集病死羊的脏器组织进行常规细菌分离培养,持续培养24h,温度控制在37℃,未见致病菌生长。选取患病羊新鲜排出的粪便10g,10倍饱和食盐水充分稀释过滤后取沉淀物,制成切片可以看到呈现褐色卵圆形的肝片吸虫虫卵,由此可以确诊为肝片吸虫病。

4治疗

确诊后应将患病羊单独隔离养殖,并对整个养殖场进行严格的封锁。常用的驱虫药物主要有丙硫苯咪唑、苯硫咪唑、丙硫咪唑等。治疗选择使用丙硫苯咪唑,使用剂量为20mg/kg体重,1次1d,连续使用1周。在治疗期间,除第2天和第3天各死亡1只羔羊外,随后几天养殖场病情逐步得到了有效控制,患病羊病情逐步好转,体况逐渐恢复,采食欲望增加。

5预防

5.1消灭中间宿主

在养殖中消灭中间宿主椎实螺是预防该种疾病传播蔓延的关键。在日常养殖中应结合农田水利没施和改造洼地等方式,逐步减少椎实螺的生存环境。在每次春季放牧前,应对放牧地进行全面的流行病学调查,检查放牧地是否存在椎实螺等中间传播媒介。对于存在椎实螺的放牧地可选择使用硫酸铜5000倍液,对放牧地进行喷雾,杀灭中间宿主。另外,在放牧地还可以增加禽类动物,这样既能减少椎实螺的数量,还能增加额外的经济效应。

5.2科学放牧

临床上肝片吸虫病的发生常与放牧不当有关。肝片吸虫常寄生在潮湿低洼地带,在放牧时,一旦羊群采食了含有囊蚴的青草或水源后,很容易诱发该种疾病,导致疾病在羊群中快速蔓延传播。因此要科学放牧,到地势开阔、地势较高的地带放牧,禁止羊群饮用死水,尽量保证羊群饮用自来水或流动的河水,保证水的清洁度和卫生。制定合理的放牧轮换制度,避免在养殖中羊群反复感染、发生。

5.3定期驱虫

做好羊群体表体内寄生虫驱虫处理工作是预防该种疾病的最有效措施,发病养殖场的羊每年2-3月和10-11月进行2次定期驱虫。其中10-11月驱虫可减少寄生虫对羊机体营养物质的消耗,确保羊膘情适宜,正常越冬,预防冬季发病;2-3月驱虫能预防羊群和椎实螺等传播媒介接触或者采食囊蚴感染该种致病原。进入疫病流行高峰期后,结合养殖场的实际养殖情况和病情流行发生情况,可进行一次强化驱虫。

5.4做好粪便管理工作

日常养殖中,养殖户应逐步转变传统养殖模式,由放牧养殖向舍饲养殖转变。在整个养殖期间一定要注重对养殖场的卫生清理。定期清理羊舍内的粪便,将其清理出养殖场后堆积发酵,经过1-2个月的堆积发酵,利用生物热能将粪便中的寄生虫卵杀灭。尤其应注重患病羊粪便的清理,因为患病羊排出的粪便中夹杂大量成虫和虫卵,只有及时清理粪便才能减少致病原传播途径,防止通过粪便途径感染其他羊。另外,养殖场还应制定严格的卫生消毒制度,坚持每周消毒1-2次,重点对羊舍的墙壁、隐蔽环节以及饲养用具进行严格的卫生消毒。

6结束语

临床上由于肝片吸虫病发病较为缓慢,发病初期症状不明显,常错过最佳治疗时期。为有效防范该种疾病的传播蔓延,应引导养殖户掌握该种疾病的鉴别诊断方法,并逐步转变传统养殖模式,由放牧养殖向舍饲养殖转变。在羊群养殖中,做好饲养管理工作,严格卫生消毒,做好放牧地中间传播媒介的清理工作,减少和降低该种寄生虫病的传播可能,保证养殖效益。

参考文献

[1]阿西木· 艾米都拉.牛羊肝片吸虫病的发生及防治[J].兽医导刊,2019(1):37,39.

[2]李祥林,王进,范圣涛,等.探究牛羊肝片吸虫病诊断和防治措施[J].中国畜禽种业,2019,15(1):137.

[3]张忠湛,江希玲,孙亮.一例山羊肝片吸虫病的实验室诊断体会[J].当代畜牧,2017(17):52-53.

作者简介:武建华(1960-),男,河北邢台人,中专,兽医师,主要从事动物疾病治疗方面的工作。

猜你喜欢

诊断防治
常见羽毛球运动软组织损伤及诊断分析
红外线测温仪在汽车诊断中的应用
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在胃黏膜早期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浅析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的运行诊断及其调试
公路桥梁常见病害原因分析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