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习单:让学习真实发生

2019-09-10李菊红陈小平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吐艳夹竹桃教者

李菊红 陈小平

教学设计

一、导入:在文化的氛围中开场

1.游戏:我来说,你来猜。根据提示猜人物。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 激流三部曲巴金“优秀的语言艺术家”《稻草人》叶圣陶“国际安徒生奖”《山羊不吃天堂草》   曹文轩(评析:出示六年级课本和课外阅读中涉及到的三位著名作家的文学成就以及他们的代表作,通过猜一猜的方式让学生走近文学大师。这样的开篇洋溢着浓浓的文化味,为导出本课作者季羡林进行铺垫。)

2. 出示课后季羡林的作家卡片(录音朗读),引导学生交流:从作家卡片中,读出了哪些信息?

3. 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导入并板书课题,读课题时强调 “夹”读第一声“jiā”(出示夹竹桃的图片:叶似竹,花如桃,因此得名)。

(评析:通过介绍作家卡片,一方面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一方面切入作者的散文特点。读课题正音,结合图片,让学生了解“夹竹桃”名字的由来,很自然地突破本课的一个难点。)

二、初读:在师生的互动中感知

1.季羡林笔下的夹竹桃是什么样的?出示学习单一:

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在难读的地方做上标记。

记:用自己的方式记住生字的字音、字形。

思:是什么原因让作者爱上了夹竹桃?用“       ”在文中画出来。

师巡视指导:先读课文,再完成后两项任务。(时间5分钟)

(评析:运用学习单明确初读任务,并教给学生使用学习单的方式,着眼的是学生学习力的培养。)

2.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在学习单上听写)。

榆叶、梅、熏透、凄清、荇藻

在学生自评的基础上,出示行楷的“熏”的运笔过程,指导“连笔”的书写。

(评析:通过听写的方式检查难写易错的几个生字的学习效果,并重点指导“熏”的连笔写法,符合高年级识字写字教学规律。)

3.引导学生交流课文中难读的词语或句子。

预设1:“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说来,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预设2:“叶影参差”里面的两个多音字需要注意。

预设3:“微风乍起,叶影吹动,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了。”

(评析:学生自主汇报,互相提醒,巧妙地解决了难读的词语和句子,可谓事半功倍。)

4.整体感知是什么原因让作者爱上了夹竹桃。

出示: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

师提示:作者爱上了夹竹桃,因为夹竹桃的韧性,还因为夹竹桃的什么能引起“我”许多幻想?(板书:韧性  花影) 引导疏通课文:课文的哪部分介绍了夹竹桃的韧性?哪部分介绍了花影引起“我”的幻想?除了这些,课文还介绍了夹竹桃的什么?快速浏览课文第2自然段。(板书:花色)师小结:课文写了夹竹桃的花色、韧性以及花影引起的“我”的幻想。

(评析:抓住主问题,直入中心,回顾全文,自然地完成了对全文的整体感知。)

三、精读:在同伴的互助中品悟

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感受夹竹桃可贵的韧性。出示学习单二:

读:默读课文第3、4自然段,找出体现夹竹桃韧性的语句。

说:组内交流作者是如何写出夹竹桃的韧性的。

听:认真倾听同伴的观点。

记:在书上补充、完善自己的批注。

建议前3分钟默读自悟,后3分钟小组交流。

学生自读感悟时引导:先画出语句,再抓住关键词来写批注,批注要写得简洁明了。

学生合作交流时引导:别人交流的时候一边听,一边用笔在书上记录补充,向同伴学习也是获得知识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评析:这一环节教师把握住“让”的时机和“引”的技巧,充分且恰当地运用学习单的引领,通过明确可操作的四个步骤“读—说—听—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并且限制了学习时间,避免伪学习,让学习行为在课堂上真正发生。)

自学后交流:你从哪些语句体会到了夹竹桃的韧性?

出示语段1: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生交流时师出示提示:结论得有依据,你可以这样汇报——

从这段话的什么地方,我读出了什么——

对于这段话,我也有我的想法——

对于这段话,我还有疑惑——

生继续交流,师相机指导朗读。结合“一嘟噜”这个季老家乡特有的方言,点明季老散文质朴的特点。

出示语段2: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別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预设1:从这段话中的“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可以看出无论气候怎样变化,夹竹桃就这么不屈不挠地开着。

预设2:对于这段话,我也有我的想法,从这段话里的“从春天一直到秋天”可以读出夹竹桃花开三季,花期很长。(板书:花期)

预设3:对于这段话,我也有我的想法,从这段话中的“茂盛” “衰败”可以读出无论季节如何变化,夹竹桃就这么始终如一地开着。

预设4:对于这段话,我还有疑惑,“无日不迎风吐艳”是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比较“无日不迎风吐艳”和“每日都迎风吐艳”、“无不奉陪”和“个个奉陪”的不同表达效果,感悟季老率真的语言特点。

学习表达:春天到了,公园里到处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学着季老的表达说一说。

(评析:“我也有我的想法”“我还有疑惑”,学生在言语碰撞中理解了夹竹桃的“韧性”,这得益于李老师的学习建议“结论得有依据”。这样的阅读是个性化的阅读,这样的学习是真学习。)

师生合作朗读第3自然段。教师引导学生读后质疑,体会作者不惜笔墨描写院子里这么多花,就是为了与夹竹桃形成对比,衬托夹竹桃的韧性。(板书:对比衬托)出示学过的课文中的对比衬托: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用别的树木与樟树进行对比,衬托樟树拒虫的特点。

《青海高原一株柳》——用家乡灞河边的柳树与青海高原一株柳对比,衬托高原柳树的顽强不屈。

(评析:通过学生质疑感悟“对比衬托”的写法,并回忆同样写法的课文,帮助学生形成概念。)

出示由课文文字改写的诗歌,配乐范读。

在和煦的春风里,

在盛夏的暴雨里,

在深秋的清冷里,

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

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

无日不迎风吐艳。

从春天一直到秋天,

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

无不奉陪。

引导学生美美地读,并练习背诵。

(评析:把课文改成小诗,在美读的基础上背诵,水到渠成,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四、拓展:在整理和比较中丰盈

引导学生发现季老和夹竹桃的相似之处。总结全课教学,推荐课外阅读季羡林先生的另一篇散文《二月兰》。

(评析:将季老与夹竹桃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深层次理解作者写作的目的。课后的推荐阅读,一方面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另一方面實现了一篇带出多篇的群文阅读教学效果。)

教学总评

这节课的亮点主要表现在:

一、精准选择教学内容。初读环节,教者设计主问题“是什么原因让作者爱上了夹竹桃?”引导学生直奔中心,找到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教者注意到这一自然段和前面段落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抓住这一关系去理清课文脉络,整体感知课文,帮助学生形成概括能力。在此基础上把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定位在品悟夹竹桃的“韧性”上,这样的选择切合六年级学生的学习实际。

二、科学确定学习方式。本课时的教学,教者的着力点是借助品读文本,培养学生的学习力。为此,教者依据此理论设计了两次学习活动,通过两张学习单明确学习任务和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学习单的引领下自主体悟、合作探究。为了避免伪学习的发生,每次学习伊始,教者都明确限定学习时间,不到时间不交流,两次学习活动用时11分钟,达成了“让学生的学习行为真正发生”的目标。

三、识字写字精当指导。高年级的识字写字教学既不能像中低年级那样逐一指导,又不能为了学习文本置之不理。教者巧妙设计听写环节,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直接听写难写易错的字,同样达到巩固目的。“力求美观,有一定速度”是第三学段识字写字的要求,教者抓住“熏”字指导学生学会连笔,渗透行楷的教学。

四、写法渗透水到渠成。教者在引导学生比较“无日不迎风吐艳”和“每日都迎风吐艳”、“无不奉陪”和“个个奉陪”的不同表达效果后,相机安排写公园美景的言语训练。为了深化理解对比衬托这一写法,教者还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宋庆龄故居的樟树》《青海高原一株柳》,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建构概念,以利于学生在今后的习作中灵活运用。

(作者单位:江苏滨海县永宁路实验学校/江苏盐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 郝 帅

猜你喜欢

吐艳夹竹桃教者
北怀集(其一)
任紫微
夹竹桃下的人
映像畜牧业
夹竹桃:酷爱“模仿秀”的毒死人
夹竹桃借微商模式偷渡中国
音乐表演技能培养之我见
某生课寝
好词聚焦
受教者主体性视角下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