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林寺桃花》(统编本三下)教学设计

2019-09-10郭湘辉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长恨大林春光

郭湘辉

文本解读

一、遇见最美的桃花

就在大林寺,白居易意外地遇见了最美的桃花。此诗第一句“芳菲尽”与第二句“始盛开”,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在写景纪实中表达了一种情感上的跳跃,由低落叹春,突变成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同时,诗人着意用了“人间”二字,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强烈、特别的感受。而第三句“无觅处”与第四句“此中来”,由一个“转”字自然衔接。“春光”就像一个调皮的孩子,撒着脚丫,到处欢跑,还躲起来让你找,又在意想不到的地方突然出现在你的眼前,让人心生欢喜。在这里,把“春光” 写得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

看似春已尽,实则是春的另一处开始。其实,人生的春天也一样,很多事情都在一“转”之间,带给人无限惊喜。这首诗不仅仅是一首写景诗,更是蕴含佛理的小诗。

二、初识“桃花”文化

在统编本教材中,传统文化篇目比重大大增加。教好古诗文,最好的办法就是反复诵读,读得滚瓜烂熟,不用过多地加以阐释,也不要太多活动,宁可多读几遍、多读几篇。而本首诗正好出现在第八单元“语文园地”的“日积月累”中,目的显而易见,重点是在“积累”,首先读准读通,再整体感知,最后熟读成诵即可。

但如何让“文化”真正立起来,则还可以智慧地以“桃花”为切入口,依托思维导图开展古诗词主题式的学习,一首带多首,在多样而又丰富的“桃花”诗句中,带领学生初步感受独一无二的“桃花”文化:1.象征生机勃勃的春天;2.象征明艳的女子;3.象征理想生活的世界。而这些象征,我们又不如把它们归纳于“象征美好,令人向往”。

总之,采用古诗词“主题式”的学习,在思维导图的呈现下,由扶到放,通过反复多样的诵读、形式丰富的学习,不断丰富学生头脑中对桃花的印象和认识,有效地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喜爱。相信,不管時间过了多久,那“一树桃花笑春风”的美好画面,将永远地定格在孩子们的心田。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爱春惜春的感情。

3.借助思维导图,在对比中积累“桃花”相关诗句,初步感受“桃花”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学习借助注释与创作背景,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了解背景

导语:今天让我们跟随诗人白居易,继续走进诗词的世界。

1.学生简要汇报对白居易的了解。

2.回顾学过的白居易的诗,唤醒记忆。

二、学习古诗,了解大意

在白居易的笔下,大林寺的桃花是怎样的?请大家拿出学习单一,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学习单一

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注释】

1. 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2.芳菲(fēi):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3.山寺:指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为我国佛教圣地之一。

4.始:才;刚刚。

5.不知:岂料、想不到。

1.指名读,正音。

2.师生合作读。

3.齐读,读出节奏。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4.小组合作:请大家逐句读诗,结合注释理解古诗大意,先在小组内说一说。

5.小组汇报:

在人间四月里,

百花凋零已尽。

而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长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啦!

6.丰富想象,指导朗读。

(1)联系生活想象:山下“芳菲尽”与山上“始盛开”有着怎样不同的景象?

(2)对比体会:桃花盛开,天地大美。面对如此美景,白居易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小结:作者的心情由“低落叹春”变得“心花怒放”,通过“芳菲尽”与“始盛开”的对比,更能凸显诗人此时的惊喜。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这份惊喜。

7.感受惜春,体会心情。

出示: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1)补充创作背景。

相传白居易写这首《大林寺桃花》之前,曾担任朝廷重臣,由于得罪了权贵,被贬江州,担任一个很小的职务——司马。因此,他心情郁闷,一日与友人登庐山游大林寺,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小诗。

(2)体会心情:诗人“长恨”的仅仅是“无处觅春”吗?一个“转”字,可以体会出诗人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小结:是呀,桃花象征着春光。对于白居易而言,他从大林寺正盛开的桃花联想到了自己。其实人生也如此,不如意只是暂时的,或许在不远处就有转机与惊喜在等着你。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活泼、愉悦的心情。

8.配乐,有感情朗读古诗。

9.挑战背诵:这首充满佛理的小诗是唐诗绝句中的又一精品。现在给大家两分钟时间,看谁能背得又快又好。

三、拓展延伸,初步感受“桃花”文化

1.小组学习:历代诗词中,题咏桃花的传世佳句数不胜数,请大家拿出学习单二,读一读,想一想:在诗人的笔下,“桃花”代表着什么?

学习单二

1. 桃花春色暖先开,明媚谁人不看来。

——周朴《桃花》

2.鸭头春水浓如染,水面桃花弄春脸。

——苏轼《送别》

3.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 崔护《题都城南庄》

传说:诗人崔护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落榜后,在长安南郊偶遇一美丽少女,次年清明节重访此女不遇,于是题写此诗。

4.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 李白《山中问答》

补充资料: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讲述了东晋时,武陵有一渔人在溪中捕鱼,忽进桃花林,林尽处有山,山有小口。从山口进入,遇一与外界隔绝的桃花源,里面的人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从此,“桃花源”成了令人神往的理想世界。

2. 小组交流,完成练习。

以上诗句中,描写大好春光的是            。

形容美丽女子的是            。

表达理想世界的是            。

3.梳理古诗中传递的“桃花”文化。

4.挑战背诵。

四、总结全课

“桃花”象征的是美好与希望,让人向往。课后,大家还可以多多搜集相关的诗句,去感受独有的“桃花”文化。

(作者单位:湖南湘乡市东方红学校)

责任编辑 郝 帅

猜你喜欢

长恨大林春光
大林妈摆摊儿
大林寺桃花
大林寺桃花
继续走下去
春光无限
从“长恨”到“长生”
读《大林和小林》
小小的花
从根本上治疗
活色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