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生活乐于实践

2019-09-10谭超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连接词回形针语句

谭超

教材解读

本组课文的人文主题是“观察与发现”,观察大自然和生活中看似平常的事物,在觀察的过程中收获奇妙的发现与感受。基于这些思考,本次习作通过现场的操作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深入观察、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有所收获,并能用上关键语句,把小实验的过程写清楚,同时能够表达自己的心情和收获。

设计理念

三年级是习作的起步阶段,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能够乐于表达、乐于分享,能够把事情写清楚。统编本教材更加注重阅读、交流、习作的整体统一,更加关注在生活中观察,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思考。基于这样的思考,我设计了在第一单元“把观察到的事物写清楚”、第二单元“把图画的内容写清楚”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小实验,通过真实的体验触发学生的思考,再通过实验步骤的梳理,搭建习作的思维导图,以引导学生写清楚实验的过程。

教学目标

1.借助预学单初步梳理出写清楚一项小实验所需的基本要素。

2.在真实的场景下动手操作,并能运用关键语句,如“先……接着……然后……最后……”把小实验的过程写清楚。

3.能通过同伴间合作的方式修改自己的习作,表达出做实验时的心情和有趣的发现。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实验大爆炸,梳理习作基本框架

1.回顾学生自己曾经做过的几个有代表性的小实验,通过对各种实验项目的梳理(预学单中已让学生用表格记录了自己做过的小实验),明确写清楚实验的经过需要三个基本的板块,即准备阶段、实验过程、实验结果。

2.根据梳理结果,建构思维导图,从整体上架构习作框架。

建构思维导图:

过渡语:刚才同学们分享了很多有意思的小实验,最重要的是你们还总结出了要把一个小实验写清楚要分成几个不同的板块。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个小实验,这个小实验的名称叫作“杯水精神”,你们想动手玩一玩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生活体验和学习材料走进习作课堂,不上无准备的习作课。借助本单元习作预学单让学生把自己曾经做过的有趣的小实验用表格记录下来。这个过程既是对已有相关生活经验的唤起,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分享学习成果的主动性。通过学生分享自己各种有趣的实验,总结出实验虽然各不相同,但是记录的方式却是相似的,从而形成本单元习作的基本框架。)

板块二   实验大猜想,学会运用关键语句四人小组合作,完成“杯水精神”小实验,把实验的经过写清楚。

1.定格第一个镜头——“水杯满满满,数量猜猜”。

学生将水杯中的水倒满,直到觉得不能再加水为止。请几个小组内的学生代表发言,猜一猜杯子里加入几只回形针水会溢出来。此处预设10个回形针会让水杯内的水溢出来,小组内轮流投放。

2.定格第二个镜头——“入水咚咚咚,水杯变动”。

第一轮投放结束后,请学生谈一谈自己猜错后的感受,从多个方面点评和解读学生的感受,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并引导学生把自己真实的感受说清楚。同时猜一猜:这杯水里到底能继续投入多少个回形针呢?大家一起做实验,轮番投放,记录投放的个数。

3.定格第三个镜头——“不做不知道,触发大思考”。

本轮投放直到水杯里的水溢出为止,记录回形针的个数,让水溢出的回形针数量预计在几十个以上。在学生感到惊讶时,让学生对比自己猜测的结果和实际结果之间的差别,由此引发学生对“杯水精神”的思考。如,看似已经不能再加一滴水了,但是实际上还能吸纳更多的东西;有些事物看起来很大,实际上“眼见未必为实”,如回形针的个头看似很大,实际体积却很小。以此引导学生把自己在实验过程中觉得有趣的发现或者感受表达清楚。

建构思维导图:

(设计意图:实践活动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学习方式,本课设计现场小实验,让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定格三个主要画面,学生的思维从最初的简单判断到结果出现时产生巨大转变,前后的对比必然产生诸多思维火花。画面的定格可以加深学生对实验过程关键节点的记忆,前后结果对比可以触发学生感性认识的闪现和理性思考的提升,如学无止境、说不如做、坚持不懈等。)

板块三  实验大结局,思维焦点扣成链条

1.联系课文内容,巩固关键语句。

回顾《花钟》第2自然段,紧扣关键语句“原来,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着密切的关系”,体会提纲挈领的句子在把一段话表述清楚过程中的作用。

2.运用关键语句,梳理实验经过。

通过回顾单元课文,总结出要把一件事情的经过写清楚,需要运用表示步骤的关键语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用上“先……接着……然后……最后……”这样的连接词,把刚才的实验经过说清楚,如果没有说清楚,请小组内的组员补充说明。

3.学生书写习作片段。重点写实验过程这一板块,强调用上如“先……接着……然后……最后……”这样的连接词使表达更清楚。

建构思维导图:

先……接着……然后……最后……

(设计意图:通过梳理,让学生回顾本单元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在表达上所起的作用,从而尝试着自己也运用这样的关键语句把文字有机整合起来。通过几个连接词的运用,把学生的思维焦点聚合到一起,形成完整的思维链条。思维导图从横向上来看,构建了实验完整的过程,是写作的整体框架;从纵向上来看,连接词是对实验过程完整性的思维建构支架,心情以及发现是对实验过程精彩有趣的提升。小组合作的形式扩大了交流的范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进行表达,为接下来的写奠定基础。)

板块四  实验大评比,学习修改

1.小组合作:根据“三星”评价要求推荐范文。

“三星”要求:

字迹清楚,语句通顺。(一颗星)

小实验的过程写清楚。(两颗星)

用上连接词来表达。(三颗星)

2.教师范改:提供修改范本。

3.同桌互评:根据教师示范,给同桌提出修改建议。

4.自我修改。

5.展示小结。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市基础教育研究室附属学校)

责任编辑 郭艳红

猜你喜欢

连接词回形针语句
连动结构“VP1来VP2”的复句化及新兴小句连接词“来”的形成
宾语从句的语序
回形针浮起来了
吸引阅卷老师的“连接词”
自己挂住的回形针
基本算法语句
我喜欢
作文语句实录
麻雀作文
双别回形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