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风貌营造视角下的小城镇规划设计
2019-09-10段莹
段莹
摘要:小城镇特色化发展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住宅建筑是小城镇空间建设的主体。本文聚焦小城镇特色风貌营造,结合江苏省仪征市铜山体育小镇的设计实践,从居住用地的规划设计入手分析,探讨落实理想空间高度模型与满足土地出让强度的双重背景下,设计方案的调整历程与困扰。文章建议结合小城镇发展状况的差异,分区域分条件地提出住宅容积率的建设标准。文章对我国小城镇规划技术标准与政策的建立工作,积累了实践素材。
关键词:特色小镇;规划设计;特色风貌营造;住宅容积率;铜山体育小镇
doi:10.3969/j.issn.1009-1483.2019.05.013?中图分类号:F292
文章编号:1009-1483(2019)05-0082-09?文献标识码:A
Planning and Design of Small Tow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aracteristic Scenery: Taking Jiangsu Yizheng Tongshan Sports Town as an Example
DUAN Ying
[Abstract] The characteristic development of small town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a’s new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Residential buildings are the main body of space construction in small town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mall towns, combined with the design practice of Tongshan Sports Town, from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residential land, to explo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deal space height model and meet the strength of land transfer, the adjustment process and troubles of the design plan. The article proposes to combine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 towns, and propose the construction standards for residential floor area ratios by region. The article has accumulated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technical standards and policies for the planning of small towns in China.
[Keywords] characteristic town; planning and design; construction of characteristic style; floor area ratios; Tongshan Sports Town
引言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和党的十九大報告,先后明确提出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小城镇作为连接城乡的重要载体、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日益凸显[1]。简单梳理我国小城镇发展现状不难发现,小城镇吸纳农业转移人口的速度和能力实现较大幅度提升。截至2016年底,我国1.8万个建制镇建成区常住人口1.95亿,占城镇化总人口的25%[2],整体发挥了较大的作用[3]。一些有特色的小城镇,依托独特的区位和自身资源优势迅速发展起来,如浙江的乌镇、莫干山,海南的博鳌,广东的北滘等以其独特魅力闻名海内外。绿色经济和休闲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特色一定程度成为小城镇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小城镇健康快速发展的源动力。2015年底,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关于推进特色小镇、小城镇建设的决策部署,小城镇特色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空前关注[4]。
1小城镇特色化与住宅规划设计的背景研究
1.1住宅建筑风貌是小城镇特色的空间载体
小城镇特色是区别于其他镇的风格和形式,除其所处的自然山水环境,突出表现在建筑风貌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建设成就举世瞩目,小城镇建设速度持续加快,特别是近几年,每年住宅建设规模都在2亿平方米以上[2],面貌日新月异,显著提高了小城镇居民的居住质量。值得注意的是,要找出有特色的小城镇,令人印象深刻的多是祖先留下来的历史文化名镇、古镇,以小桥流水、古巷、古宅为代表,新建设的却是屈指可数(见图1)。小城镇建设 “千镇一面”,缺乏特色的问题受到广泛批评,甚至有学者称许多小城镇开发为建设性破坏[5](见图2)。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描绘了小城镇建设的概貌特征。人们感受最强烈的是建筑与所处的自然环境,山水林田湖是否和谐共生,影响因素包括建筑高度、色彩、屋顶形式、体量、总体格局等,其中最直观、影响最大的应是建筑高度。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对全国121个小城镇调查,小城镇建成区居住用地占比在50%以上[6],住宅是构成镇建筑风貌的主体。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7年印发《关于保持和彰显特色小镇特色若干问题的通知》,提出新建住宅应为低层、多层,建筑高度一般不宜超过20米,单体建筑面宽不宜超过40米,避免建设与整体环境不协调的高层或大体量建筑。通过控制住宅建筑,打造与整体环境、传统文化相符的小城镇风貌。
1.2小城镇住宅建设的既往研究综述
在小城镇住宅建设的特殊性上,赵之枫等提出,由于郊区化和城镇化的双重背景,小城镇住宅在建设过程中逐渐出现在功能定位、用地布局、公共设施配套等方面的两难选择[7]。杨晰峰从住宅区开发潮流与生活水平上升分析,认为中低密度住宅是生活质量提高的主要标志,因此容积率的提高不宜过大[8]。徐晖、高琪分别针对北京、天津地区的小城镇建设进行研究,通过实地调研、日照分析软件计算,提出居住区节能省地的规划建议[9-10]。
现有关于小城镇住宅的研究多集中于理论意义与工作方法探讨,对空间设计标准和城镇特色风貌的研究较少。笔者在参与小城镇设计的过程中,体会到若不尽快建立适合小城镇实际的技术标准,小城镇仍然难以建立适应当地、凸显山水的风貌。
2. 特色小城镇设计的实证研究
2.1铜山体育小镇概况
铜山体育小镇位于江苏省仪征市枣林湾生态园,隶属于铜山办事处,是江苏省旅游度假区和首批现代农业科技园的组成部分。大铜山坐落于小镇北部,海拔150米是苏中地区第一高峰,也是区域空间地标;南侧胥浦河是重要行洪通道,镇区与林地水网丰富;老镇区沿山水之间的主干路带状展开,建筑以1~2层为主体院落式布局。镇区北望铜山樹木郁郁葱葱,南侧水网林带环抱,是典型的江北山水小镇,自然景观十分优越(见图3)。
镇区经过漫长且平稳的发展,迎来了大事件推动的重大发展契机。2018年江苏省园艺博览会和2021年世界园艺博览会(以下简称两园)选址于枣林湾中部,铜山小镇紧邻园会会址,作为两园一级配套区同步启动建设。同时铜山小镇在2016年和2017年先后入选江苏省首批体育健康特色小镇和国家体育总局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示范性试点,由中体产业集团以PPP模式开发建设,引入体育教育学院、竞训中心等产业配套项目。
2.2现状资源特色研判
目前,镇区已完成老镇区基础拆迁工作,笔者所在的团队负责新镇区的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如何传承小城镇当地建筑特色、挖掘自身禀赋特征、融合产业创新要素,避免在新一轮城镇化建设中特色丧失,是项目启动之初我们就思考的核心议题之一。
铜山小镇现状资源包括四类,即自然环境资源、历史人文资源、地域文化资源和现代风貌资源。其中大铜山是自然骨架,也是最核心的自然环境资源;同时由于发展周期绵长,镇区内历史人文资源多数已消失,只留存记载;而地域文化资源正面临着传承的困境,基地已完成拆迁工作,少量保留建筑以新中国时期的公共建筑和工业厂房为主,地域特色相对薄弱;围绕体育产业形成的现代风貌尚未形成。这就对铜山小镇特色塑造提出更明确的挑战:立足现状,紧扣现有自然资源,最大程度塑造山水小镇风貌(见图4)。
2.3基于山水小镇特色塑造的空间方案设计思路
设计尊重小镇“山—镇—水”的自然格局,利用LIM平台模拟健康生态环境下有限开发的地区。以维持生物多样性为目标,打通山水之间的生态廊道,创造山、水、城之间良好的空间视线联系。方案将建设范围控制在有限的区域,形成了组团与生境交融的空间框架,增强生态格局的稳定性[11]。
运用“基于观山望水的建筑高度控制—对接空间布局形态—反推地块容积率”的层次分解工作法,通过眺望观测法推导,确定小镇建筑高度控制模型,同时综合考虑现状指标、居住区设计标准等要求,优化方案地块容积率、建筑密度和建筑高度。
2.4显山露水的梯级建筑高度空间模型
以保护背景山体控制建筑高度,是山地城镇规划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业界有很多学者就此提出过解决思路[12-13]。本次规划采用眺望控制法,通过视觉影响模型模拟观测者视野中的山脊线,控制建筑物对背景山体的遮挡程度,创造有吸引力的空间感受。
2.4.1眺望体系建立
围绕大铜山选择眺望点,确立“望得到山、看得清山、观得全山”的三级观测眺望目标,在镇区内和周边选取开敞空间、主要道路、小镇门户共32处眺望点。确定海拔高度三分之二以上的山景不被建筑物遮挡为控制原则。在眺望点上观测眺望对象时,为确保视线不受遮挡影响,在眺望对象前方区域内的建筑物高度均受到限制,以此推导出观测点和山体之间视线所及地块的建筑高度。
以望得到山为目标,选取多点连线状控制点。在小镇外围道路按照间隔250米选取1个眺望点。通过计算观测点和山体可视范围内最高海拔三分之二高度的视线,控制沿线地块最高高程从而推导出相应地块的建筑高度(见图5)。
以看得清山为目标,在小镇出入口四条重要视廊选取6处暸望点,以人视左右各15度的观测范围为界限选取研究。通过计算观测点和山体可视范围内最高海拔三分之二高度的视线,控制沿线地块最高高程从而推导出相应地块的建筑高度(见图6)。
以观得全山为目标,在南部门户区的核心观赏视线建立面状控制点,以湖体南岸、旅游集散中心和小镇中心3处眺望点,计算山体三分之二高度的完整天际线视线范围内涉及所有地块建筑高度(见图7)。
2.4.2空间模型
借助ArcGIS及SU虚拟模型等工具,以大铜山为视觉中心,分析周边建筑高度和主要视线通廊,同时照顾滨水地区的高度层次递进呼应,推算规划区内允许建筑高度的控制值。将上述三层次计算模型进行叠加,重叠地块取最小值,建立控制基准模型。近山第一圈层建筑控高在26~30m,第二圈层建筑控高在12~24m,近水外围第三圈层建筑控高在9~18m(见图8)。
2.5住宅建筑方案设计的困扰
依据小镇空间规划,在西侧滨水北岸布置4块居住用地。居住用地形状狭长,且与正南北向存在30度角的偏移,方案极易出现浪费四角空间(见图9)。
规划区位于我国建筑气候Ⅲ区,日照间距执行不低于大寒日3小时标准,日照间距系数不小于1.39。铜山小镇是仪征市派出机构,行政区划增加地区办事处的牌子,同时保留原有建制镇的管理。因此方案设计标准参照《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执行,根据6.0.4、6.0.5款规定,“居住建筑应符合所在省的镇区住宅用地面积标准、容积率、朝向和日照间距系数;新建居住组群的规划,宜以多层为主”。
以我国当前的供地和建设模式,小城镇住宅除了部分危房可以由居民自行改造以外,新建住宅区或镇中村改造,需要将集体用地转为国有用地后,通过出让的方式进行开发建设。依据城乡规划法,在城市、镇规划区内以出让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在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前,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提出出让地块的位置、使用性质、开发强度等规划条件,作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组成部分。2012年,国土资源部和国家发改委发布实施《限制用地项目目录(2012年本)》和《禁止用地项目目录(2012年本)》,对住宅项目细化了要求:“小城市和建制镇宗地出让面积不得超过7公顷,容积率不得低于1.0(含1.0)”。进一步明确将建制镇住宅项目纳入管控范围。
综上,住宅建筑布局应在地块条件、建筑朝向、日照间距、建筑退界和高度塑造中取得平衡,并满足用地出让容积率不小于1.0的规定。
2.5.1基于高度模型的理论方案?
方案組首先按照理想建筑高度完成了第一轮方案设计(见图10)。按照高度模型设想,由西南侧滨水地区3层建筑向东北侧山地地区提升为6层建筑。住宅户型选取常见的板式单元;打开滨水界面的建筑面宽,以小尺度点式单元组织布局。考虑土地出让要求,同时照顾沿街、沿河的界面,建筑布局平行道路布置。测算方案的容积率分别为0.4、0.7、1.0、0.9。此方案开发强度无法满足出让土地容积率1.0的最低要求,需要修改方案。
2.5.2简化高度控制的优化方案
第二轮方案设计,我们简化了建筑高度控制的层次,南侧滨水控制18米5层坡屋顶、北侧近山设计24米6层坡屋顶的梯度高差。优化建筑朝向,满足江北地区住宅正南北向布局,以获取足够日照的要求。住宅户型以板式单元为主,同时在北侧点缀多层点式单元户型(见图11)。实际测算方案的容积率分别为0.95、1.08、1.0、1.11,仍然无法满足容积率大于1.0的要求。且点式住宅形式与远郊低多层居住模式存在出入,本轮方案仍需调整。
2.5.3满足土地出让的实操方案
第三轮方案调整,我们将住宅户型调整为窄面宽大进深的跃层户型,5层平层大宅。同时建筑高度放弃原有通山达水梯度上升的设想,经与管委会讨论简化建筑高度,统一按照18米控制。考虑类院墅式户型多面采光的优势条件,以正南北向和平行道路界面两种布局混排[14](见图12)。本轮测算方案容积率为1.05、1.07、1.12、1.17,符合土地出让的容积率要求。
2.5.4小结
由此过程可以看出,实际设计中一旦地块条件和建筑朝向限制条件较多,加之容积率大于1.0的规定和山水小镇高度控制共同影响,将会使得方案设计异常艰难。基于理想空间塑造的梯级建筑高度,与国有土地出让的容积率要求产生一定冲突,最终的方案需要牺牲部分建筑朝向与建筑高度的控制设想,才能满足要求。实际方案形态呈现均质多层行列式布局,与淮扬地区传统的规整院落式单元布局存在一定出入。
3结语
全国1.8万个建制镇发展条件和发展基础千差万别,既有200多个历史文化名镇,更多的则是非历史文化小城镇,还包括在城市中心城区的小城镇。我国2018年颁布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2018》,对城市与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居住区,针对不同气候分区,提出相应住宅建筑形态的建设强度。但由于小城镇的居住区设计缺乏相应的设计标准,规划师在设计实践中多参照城市居住区标准执行,引入城市型社区的居住模式,以符合满足土地出让容积率的要求[15]。
笔者结合研究建议,小城镇住宅容积率标准,应结合实际发展水平和建设基础,分区域分条件地提出控制。升级城镇量级时,秉持“原生境的设计手法,最小干预自然”的理念,城镇建设注入新功能的要求下以低层与多层建筑为主,最大程度保留、利用现状生态基底和文化肌理。
参考文献:
[1]崔功豪.中国小城镇发展之路求索[J].小城镇建设,2018, 36(9):5-6.doi:10.3969/j.issn.1009-1483.2018.09.002.
[2]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5中国城乡建设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6:132-133.
[3]赵民.重读费孝通先生《小城镇 大问题》之感[J].小城镇建设,2018,36(9):14-15.doi:10.3969/j.issn.1009-1483.2018.09.007.
[4]刘贺.从试点剖析角度探索特色小镇产业特色创建——以江苏省全国及省试点特色小镇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8,36(5):18-24.doi:10.3969/j.issn.1002-8439.2018.05.003.
[5]齐立博.乡村振兴战略下小城镇的“惑”与“道”——江苏省的实践与思考[J].小城镇建设,2019,37(1):56-61,79.doi:10.3969/ j.issn.1009-1483.2019.01.008.
[6]赵晖,等.说清小城镇[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7:138.
[7]赵之枫,张建,郭玉梅.郊区化和城镇化背景下——北京郊区小城镇住宅建设的博弈[J].城市发展研究,2007,14(6):58-61.
[8]杨晰峰.新时期城市住宅容积率的分析与建议——以上海临港新城四个(镇)城市社区容积率的情况为例[J].上海城市规划, 2005(3):27-29.
[9]徐晖.京郊小城镇低密度住宅区规划设计研究[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06.
[10]高琪.天津市小城镇日照约束下的居住单元规划设计方法研究[D].天津:天津城市建设学院,2009.
[11]夏晶.基于全流程视角下的特色小镇规划建设方法研究——以陕北地区栏杆堡田园文旅小镇实践为例[J].小城镇建设, 2018,36(5):38-44.doi:10.3969/j.issn.1002-8439.2018.05.006.
[12]钮心毅,宋小冬,陈晨.保护山体背景景观的建筑高度控制方法及其实现技术[J].上海城市规划,2014(5):92-97.
[13]宋小冬,庞磊,孙澄宇.住宅地块容积率估算方法再探[J].城市规划学刊,2010(2):57-63.
[14]陈一峰.低层高密度住宅设计探讨[J].建筑学报,2003(9):17-19.
[15]曹靖,张敏,魏宗财,等.从战略到行动:特色小城镇规划路径探索——以安徽省界首市光武镇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9, 37(1):71-79.doi:10.3969/j.issn.1009-1483.2019.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