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省旅游小镇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及优化路径研究

2019-09-10张凯洪占东

小城镇建设 2019年5期
关键词:空间分布优化路径安徽省

张凯 洪占东

摘要:旅游小镇是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抓手。文章运用地理集中指数、洛伦茨曲线等分析方法,对安徽省旅游小镇空间分布特征展开研究,发现安徽省旅游小镇空间分布较为集中;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皖南最为密集,皖北最少;从四大板块分析,也可以得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居首位,皖北文化生态旅游区最低;通过洛伦茨曲线分析,旅游小镇主要集中在黄山、六安、安庆、宣城、池州5市。尝试从宏观政策、全域旅游推进、旅游资源禀赋、旅游产业基础、自然地理因素、历史文化因素等方面对其分布影响因素进行解析,进而提出优化路径。

关键词:旅游小镇;空间分布;影响因素;优化路径;安徽省

doi:10.3969/j.issn.1009-1483.2019.05.002?中图分类号:F590

文章编号:1009-1483(2019)05-0005-08?文献标识码:A??

Study 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Optimization Paths of Tourism Towns in Anhui Province

ZHANG Kai, HONG Zhandong

[Abstract] Tourism town is an important starting point of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e whole region. In this paper, geographical concentration index, Lorentz curve and other methods are used to study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ourism towns in Anhui Province. It is found tha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ourist towns in Anhui Province is relatively concentrated. There are obvious regional differences, the most intensive in southern Anhui and the least in northern Anhui. From the analysis of the four sections,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 south Anhui international cultural tourism demonstration area is the first, and the north Anhui cultural ecological tourism area is the lowest. According to Lorentz curve analysis, tourist towns are mainly concentrated in five cities, namely Huangshan, Lu’an, Anqing, Xuancheng and Chizhou.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its distribu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macro policies, the promotion of tourism in the whole region, the endowment of tourism resources, the foundation of tourism industry, natural geographical factor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factors, etc., and then tease out the unreasonable planning, inadequate development and unpromising personality. The optimization path of tourism town space is proposed.

[Keywords] tourism town; spatial distribution; influencing factor; ascension path; Anhui Province

引言

隨着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旅游需求日益旺盛,2017年全国国内旅游人次达到50.01亿,出境旅游达到2.7亿人次。依托地域文化和特色资源的旅游小城镇发展趋势迅猛,前景广阔。2006年建设部和国家旅游局联合召开全国旅游小城镇发展工作会议,旅游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成为时代潮流。2016年7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3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明确在全国范围内培育特色小镇,探索小镇健康发展之路,建设产居融合空间,推动乡村地区城镇化、旅游化、特色化。由此,特色小镇建设迎来蓬勃发展的春天,特色小镇建设已成为中国经济的新热点[1]。

旅游小镇是对特色小城镇研究的承接和发展,是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已成为当前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热点与焦点。我国旅游小镇研究起步较晚,集中于规划模式、游客满意度与重游意愿、产业集聚等方面[2-6],而基于省域范围研究旅游小镇空间分布特征、影响因素及优化路径等方面的研究较少。安徽省区位优越、资源本底较好,在旅游小镇建设发展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本文尝试运用地理集中指数、洛伦茨曲线等分析方法对安徽省旅游小镇空间分布特征展开研究,探索对其空间优化的策略路径,进而提出全国旅游小镇的开发和建设思路,对全国旅游小镇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研究区概况

安徽省位于我国华东地区的西部,属于长江下游、淮河中游地区。地处东经114?54’~119?37’,北纬29?41’~34?38’,东邻江苏、浙江,西连湖北、河南,南接江西,北交山东。全省面积14.01万平方公里。地形以平原、山地为主,平原面积占全省陆地国土面积的47.58%,山地占23.52%,台地占20.77%,丘陵面积最小,占比8.13%。全省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北绵淮北平原,东迤江淮丘陵,西卧大别山脉,南迭皖南群峰。依据地形地貌及水系格局,全省由北向南形成淮北平原区、江淮丘陵区、皖西大别山区、沿江平原区及皖南山区五大地貌单元,自北向南分属淮河、长江、新安江流域,有主要支流30多条,次级支流千余条。安徽省旅游发展起步于改革开放之初。1979年,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视察黄山,提出“把黄山牌子打出去”,由此拉开了安徽旅游业乃至中国旅游业加快发展的序幕。旅游小镇是乡村地区旅游化的一种表现形态,呈现出旅游产业为主导,文化内涵丰富,旅游业态布局合理,同时具有社区功能,能够实现居民与游客和谐的特征,是建设美丽乡村与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实现乡村振兴、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抓手。截至目前,全省评定省级旅游小镇29家、省级旅游小镇创建单位23家(见图1)。

2安徽省旅游小镇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2.1集中程度分析

地理集中指数是衡量研究对象集中程度的重要指标[7],本文用其衡量安徽52处旅游小镇16个地级市的空间分布状况。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xi为地级市i的旅游小镇数量,T为旅游小镇总数,n为地级市总数。G数值越大,表明旅游小镇在各地级市分布越集中;反之,则越分散。

在本文中,安徽旅游小镇T=52,地级市总数n=16,计算可得安徽旅游小镇的地理集中指数G=30.89。假设52个旅游小镇平均分布于16个地级市,即每个地级市的旅游小镇数量为52/16=3.25处,此时地理集中指数为3.25。30.89远远大于3.25,表明安徽旅游小镇在各地级市分布较为集中。

2.2均衡程度分析

根据各地市旅游发展基础及空间格局,将安徽省分为皖南、皖西、皖中、皖北四大地理区域。皖南包括黄山、宣城、池州、铜陵、芜湖、马鞍山;皖西包括六安、安庆;皖中包括合肥、淮南、滁州;皖北包括宿州、淮北、蚌埠、阜阳、亳州。分析发现,安徽省旅游小镇空间分布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主要分布于南部与西部地区。通过计算发现旅游小镇的空间分布存在以下特征:旅游小镇最为密集的是皖南地区,占50.00%;其次是皖西地区,占比为25.00%;皖北地区分布也较多,占比13.46%;皖中地区分布最少,占比11.54%(见表1)。

从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合肥经济圈旅游区、大别山自然生态旅游区、皖北文化生态旅游区四大旅游板块看旅游小镇分布情况,皖南國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在首批旅游小镇评定与第二批创建示范单位中,数量排名均为第一;皖北文化生态旅游区首批认定最低,第二批创建示范单位数量有所提升并超过大别山自然生态旅游区(见图2)。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包括黄山市、宣城市、池州市、铜陵市、芜湖市、马鞍山市、安庆市七市,面积为5.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40.69%。近年来,《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发展规划纲要》稳步实施,加快建设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2017年接待国内游客达3.14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252.44亿元。《关于将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打造成为全域旅游先行区的实施意见》推动皖南示范区旅游业从景点旅游模式向全域旅游模式转变,带动并促进皖南乃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截至2017年底,示范区共有5A景区7家,4A景区105家,3A景区120家,分别达到全省总量的63.64%、55.85%和46.51%。庞大的旅游产业,为旅游小镇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

2.3市域分布特征

安徽省旅游小镇在各地市分布不均衡(见图3)。其中,黄山市最为集中,此外六安、安庆、池州、宣城等地市分布也较为集中。因此,旅游小镇的空间分布特征为:市域旅游产业基础越好,旅游小镇分布越密集;市域旅游产业基础越差,旅游小镇分布越稀疏。

洛伦茨曲线可以直观的表现旅游小镇在安徽省范围内各地市的空间分布差异,若曲线越接近平均曲线,则曲线离差较小,表明旅游小镇在安徽省空间分布越均匀;反之,则曲线离差较大,表明旅游小镇在安徽省空间分布越集中。首先,利用各地市旅游小镇的个数除以安徽省旅游小镇总数,求得旅游小镇在全省总数的占比。其次,按占比大小从高到低依次排列,计算出旅游小镇总的累计百分比和平均百分比。最后以总的累计百分比为纵坐标,以占比大小从高到低依次排列城市为横坐标,绘制出旅游小镇在各地市分布的洛伦茨曲线。可以看出,安徽省旅游小镇分布主要集中在黄山、六安、安庆、宣城、池州5市,其旅游小镇的数量接近全省的65%(见图4)。

3安徽省旅游小镇分布影响因素

旅游小镇的空间分布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下面就宏观政策、全域旅游推进、旅游资源禀赋、旅游产业基础、自然地理因素、历史文化因素6个方面进行深入剖析。

3.1宏观政策

政治因素是影响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旅游小镇作为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抓手,在皖南地区得到快速成长与发展。2012 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将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上升为国家战略。近年来,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充分发挥优越区位条件、优良生态环境、深厚文化底蕴、富集旅游资源,加快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建设。皖西革命老区作为“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留下了众多红色革命遗迹,结合大别山山水资源,成为了旅游小镇培育发展的“沃土”。2015年,国务院批复同意《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引领安徽大别山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快车道。

3.2全域旅游推进

新时代背景下,旅游业发展需要在全域旅游、优质旅游层面重点着力、持续推进。旅游小镇开发与培育能够有效扩大投资、拓展旅游产业内涵与外延、形成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是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抓手。当前,经国家旅游部门确定黄山、池州、宣城3市和巢湖市、砀山县等16县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统计发现,有37个省级旅游小镇和第二批省级旅游小镇创建单位归属于3市16县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占全省的71.15%(见图5)。由此可见,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创建为旅游小镇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旅游小镇的开发与培育又支撑着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推进,二者关系密切。

3.3旅游资源禀赋

旅游资源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文化古镇、名山大川等资源集聚且品味较高的地区逐渐发展成为了景区,如天堂寨、黄山、八里河、天柱山等。高等级旅游景区周边因游客集散、产业配套等因素逐渐形成了一批旅游小镇。本文选取当地4A级以上(含4A级)旅游景区数量作为旅游资源代表指标与当地旅游小镇做线性拟合分析。通过回归分析和数据处理,得到线性函数y=ax+b。R2是趋势线拟合程度的指标,其数值大小可以反映趋势线的估计值与对应的实际数据之间的拟合程度,拟合程度越高,趋势线的可靠性就越高。R2取值范围在0~1之间,当R2等于1或接近1时,其可靠性最高,表明二者之间存在较高的关联度,反之则可靠性较低。

各地市旅游小镇与4A级以上旅游景区数量拟合,发现R2等于0.7194,趋近于1,表明旅游小镇与4A级以上旅游景区数量拟合较好,存在高度关联性(见图6)。依托4A级以上旅游景区建设旅游小镇的达到39家,占比75%,其中依托4A景区建设旅游小镇23家,占比44.23%;依托5A景区建设旅游小镇16家,占比30.77%(见表2)。截至2017年底,全省4A级景区181家,形成了23家省级旅游小镇;全省11家5A级景区,形成了16家省级旅游小镇,说明旅游景区等级越高,带动旅游产业发展的能力越强,对旅游小镇的引领和拉动效应越大。

3.4旅游产业基础

旅游小镇的建设和培育需要有良好的旅游产业基础,旅游小镇的核心特征也是要以休闲旅游产业为核心,突出旅游主题、彰显产业发展。旅游综合收入越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旅游产业发展越好[8]。调研数据显示,安徽省旅游小镇与旅游综合收入排序基本一致,其中黄山、池州、安庆等地市分布排序较为一致。合肥、六安排序差异较大,合肥为省会城市,旅游综合收入较高,但是可依托的高等级旅游景区较少,5A级景区仅有三河古镇1个,故而培育形成的旅游小镇数量较少;六安地处皖西大别山区,山岳河湖旅游资源丰富,具备旅游小镇发展的良好基础,形成了7个旅游小镇,但是交通相对闭塞、旅游配套发展不足,所以旅游综合收入较低(见表3)。

3.5自然地理因素

山地、河流、湖泊等自然条件为旅游资源的集聚提供了基础,旅游小镇培育的必备条件就是要有良好的资源环境。皖南山区和皖西大别山地区山脉逶迤、河湖众多,生态良好、风景秀丽,发展了诸如天堂寨、万佛湖、汤口、天柱山等旅游小镇。皖东丘陵和皖北平原,地势较为平坦,河湖较少,旅游小镇发展的基础薄弱,旅游小镇分布数量也较少,亳州、淮北、宿州等市均仅有1个旅游小镇。

3.6历史文化因素

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古村落更是成为了旅游发展的重要依托,也是游客与居民和谐相处的共享空间。交通闭塞,受外来文化入侵较少,使得具有区域特色的乡村聚落得以保存[9-10],成为旅游小镇开发与培育的良好基础。宏村旅游小镇地处皖南山区,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徽文化的中心地区,长期交通闭塞,拥有8個中国传统村落,聚落形态独特,徽派建筑、民俗、技艺等保持良好,具有极高的文化研究价值和观光游览价值。

4安徽省旅游小镇空间分布优化路径

旅游小镇既是依托旅游景区或度假区产生的综合要素集聚空间,也是旅游新业态的重要表现形式[11]。旅游小镇是乡村地区旅游化和旅游乡村化的重要产物,它为推动全域旅游的发展发挥着支撑作用,也是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重要依托。新时代背景下,旅游业被赋予新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旅游小镇因其具有综合性、带动性、主客共享性的特征,可以成为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为优化旅游小镇空间格局,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4.1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营造良好环境

探索出台多样化扶持政策,引导多元主体参与旅游小镇的建设、开发、运营、推广。鼓励宿州、淮北、亳州等地区积极在税收、资金、人才等方面创新,为小镇运营主体创造良好发展条件,推动旅游小镇项目尽快落地建设。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领撬动作用,如浙江省设立政府产业基金,把特色小镇作为投资重点方向之一,积极引导创新要素在特色小镇集聚,截至2017年3月,各级政府产业基金投资38.04亿元,撬动社会资本投资149.54亿元,有效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金”的杠杆作用。

4.2鼓励旅游次优区主动作为,加快发展

在总体协调的基础上,适度考虑旅游小镇均衡发展,注重引导资源次优区旅游小镇的开发与培育。目前,皖北文化生态旅游区旅游发展起步较晚,产品体系不丰富,旅游产业基础较为薄弱,故而旅游小镇分布较少。文化是补齐小镇软实力的重要一环[12],应鼓励皖北文化生态旅游区中的宿州、淮北、亳州等地主动作为,依托生态田园,深度挖掘老子文化、运河文化、孝文化、楚汉文化、民俗文化等,发展乡村旅游创客基地、田园综合体、湿地公园、研学基地等,注重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打造[13],培育特色旅游小镇,借以带动区域旅游经济发展。

4.3强化龙头地位,统筹协调发展

旅游产业空间近邻效应显著。旅游要素的空间聚合,为旅游业及其关联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14]。培育区域旅游龙头,有利于发挥其带动作用,谋划全域旅游格局。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中黄山、池州、宣城,合肥经济圈旅游区的合肥,大别山自然生态旅游区的六安,皖北文化生态旅游区的蚌埠等均处于区域旅游格局中的龙头地位,应充分发挥其在市场开拓、营销推广等方面的优势,总结并积极推广其在旅游小镇培育发展中的成功经验。区域板块中龙头景区的快速发展往往能够带动周边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进程。黄山市拥有黄山、徽州文化旅游区、西递—宏村古村落等5A级旅游景区,旅游产业发展较好,游客接待量和旅游综合收入均处于全省前列,培育了汤口、呈坎、宏村、西递等旅游小镇。铜陵、芜湖、宣城等应利用地缘优势,外联内合,借力发展,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小镇。

4.4推动区域联动,强化互动合作

区域联动凝聚发展合力。相邻地市因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历史文化等原因,在市场开拓、资源整合等方面存在着较多一致性,这也为区域旅游合作提供了基础[15]。从省级层面而言,安徽紧邻长三角经济圈,业已成为长三角重要的旅游目的地,2017年,来皖国内游客构成中,苏、浙、沪三省市游客占比18.17%,占省外游客比重的40.75%。省级层面应加快推进淮河经济带、皖江城市带等区域合作,组织相关地市联合赴长三角地区开展旅游小镇专题招商、营销推广,实现资源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加快旅游小镇项目落地进度,拓展旅游市场,增强旅游小镇活力。皖北文化生态旅游区等发展滞后板块还应加强内部沟通联系,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在资源保护与开发、产品差异化设计、新业态培育等领域加强合作,注重旅游小镇的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增强其发展活力与可持续成长能力。

5结论与讨论

通过研究发现:安徽省旅游小镇空间分布呈现集聚的特征;区域间差异较为显著,其中皖南最为密集,皖北最少;四大板块的旅游小镇空间分布差异也较为明显,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居首位,皖北文化生态旅游区最低;通过洛伦茨曲线分析,全省旅游小镇主要集中在黄山、六安、安庆、宣城、池州等5市。旅游小镇的空间分布受宏观政策、全域旅游推进、旅游资源禀赋、旅游产业基础、自然地理因素、历史文化因素等因素影响。

在研究全国其他地域旅游小镇建设发展时,可以通过分析区域空间分布特征,判定其影响因素,继而提出优化路径。据此,旅游资源富集区和自然环境较好的地区,在具备良好旅游产业基础上,应引导多元主体参与旅游小镇的建设、开发、运营、推广,将旅游小镇作为投资重点方向,积极引导创新要素集聚,将其培育成为乡村振兴的桥头堡和全域旅游的重要承载。旅游资源次优区应通过出台多样化扶持政策,注重当地历史文化挖掘,利用文旅融合优势,构建旅游产品体系,丰富综合服务功能,强化旅游及关联产业发展,培育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小镇。区域旅游“龙头”的存在,也将会为旅游小镇的发展提供良好平台,不断强化龙头景区地位,注重区域内外资源整合,有助于全域旅游的全面推进,进而促进旅游小镇的持续发展。

旅游小镇作为具有观光、游览、休闲复合功能的综合承载平台,将会得到持续关注、快速发展。对旅游小镇的规划建设、主题塑造、投资运营或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周红.特色小镇投融资模式与实务[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7.

[2]刘德云.参与型旅游小镇规划模式研究——以金门金湖镇为例[J].旅游学刊,2008,32(9):73-79.

[3]刘芳芳.琼海博鳌旅游小镇吸引力、游客满意度与重游意愿关系研究[D].海口:海南师范大学,2018.

[4]张凯,洪占东,张文静.基于產业集聚的旅游小镇升级研究——以黄山市汤口旅游小镇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8,36(3):90-94.doi:10.3969/j.issn.1002-8439.2018.03.014.

[5]陈晓蓁.我国特色小镇主导产业选择研究[D].济南:山东建筑大学,2017.

[6]赵俊利.全域旅游视角下旅游小镇发展模式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7.

[7]马晓龙,杨新军.中国4A级旅游区(点):空间特征与产业配置研究[J].经济地理,2003,23(5):713-720.

[8]盛世豪,张伟明.特色小镇:一种产业空间组织形式[J].浙江社会科学,2016(3):36-38.

[9]李伯华,尹莎,刘沛林,等.湖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地理,2015,35(2):189-194.

[10]陈立旭.论特色小镇建设的文化支撑[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6(5):21-22.

[11]马成程,李松志.特色旅游小镇空间布局优化研究——以庐山市海会镇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7,35(12):98-103.doi:10.3969/ j.issn.1002-8439.2017.12.014.

[12]谢静.文化导入理念下特色小镇“特色”建设——以云南瑞丽畹町特色小镇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8,36(7):98-104. doi:10.3969/j.issn.1002-8439.2018.07.014.

[13]张洪兴.建设特色小镇核心:打造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J].城市管理与科技,2017,19(1):26-27.

[14]吴志强,吴承照.城市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15]张凯,张文静.基于共生理论的环巢湖国家旅游休闲区建设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7,32(3):61-67.

猜你喜欢

空间分布优化路径安徽省
成长相册
成长相册
成长相册
2017年安徽省各市主要经济指标
白龟山湿地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及其来源分析
信息安全下企业经济信息管理分析
运用激励理论开展企业管理面临的困境分析
江苏省臭氧污染变化特征
新形势下的党群干群关系及优化路径探索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