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时段理论与中国近现代化进程

2019-09-10张伟

广告大观 2019年5期
关键词:中国道路

张伟

摘要:布罗代尔长时段理论的提出,为探讨、分析中国的近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从布罗代尔长时段理论出发,影响中国近现代化进程的主要因素有近代以来的历史任务、民族文化历史传统以及对中国道路的探索。

关键词:长时段理论;中国近现代化进程;民族文化传统;中国道路

一、前言

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我国被动开启了近现代化进程。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和建设道路,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布罗代尔长时段理论强调“时间”与“结构”两个重要定义,用长时段理论来分析我国的近现代化进程,将中国近现代化放入历史长河和国际背景下进行探讨,有利于开阔视野、深入研究并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方向。

二、长时段理论

2.1长时段理论的内容

长时段理论由法国年鉴学派第二代主要代表布罗代尔提出。1963年,布罗代尔在其著作《腓力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中阐述了关于三种历史时段即长、中、短时段的理论,成为年鉴学派在历史认识论上的重要贡献。布罗代尔长时段理论有两个十分重要的概念——“结构”和“时间”。

“结构”是长时段理论中最重要的概念,居于首要地位。布罗代尔认为,构成历史的要素是多样的,结构是一种人类深层持久的、长期延续的存在。他提出,长时段是各种结构和结构群中稳定和很少变动的历史。结构是一种具有组织与凝聚的网络构造和一种长期延续的实在,它是社会现实和社会整体之间存在的相当稳定的关系,起着干扰时间并改变时间的范围和速度的作用。“结构是指社会上现实和群众之间形成的一种有机的、严密的和相当固定的关系。

“时间”是长时段理论中另一个重要概念。布罗代尔认为,历史就是一个时间的概念。他将历史时间区分为短时段、中时段和长时段,对应的分别是个人时间、社会时间和地理时间。应该用三种不同的时间来度量不同的历史。适用于个体的时间量度与传统的编年史、政治史相对应,强调短时段的、个别的人物和事件——也就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事件,传统史学的一切“事件”都发生于其中,短时段事件只是犹如报刊记者报导的“惊人的新闻”,它们虽然在特定地域空间短时期变化迅猛,并对人类社会造成暂时影响,但实际上,它们只是深层海浪在表层掀起的浪花与尘埃,对历史不起重大作用;经济社会史适用于研究历史的“局势”,即特定空间变化速度较慢,而对人类群体及其历史具有一定作用的“周期性波动”,这种周期可能是十年,也可能是五十年以至一二百年,如长期起决定作用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等;历史时间的基层是由地理、生物等因素组成的地理时间,它对应的是以世纪为基本计量单位的、表面几乎不动的长时段的结构的历史。

2.2长时段理论的特征

布罗代尔长时段理论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强调长时段的特殊价值。尽管布罗代尔强调历史时间的多层次性,将其分为三个层次,并坚持从长、中、短时段出发,综合考察历史,坚持总体性分析,但他尤其强调对长时段的关注。他一直强调:长时段是“社会科学整个时间长河中共同从事观察和思考的最有用的河道,但愿我们的邻居们在思考社会现象时能把他们的观察和研究纳入这条轨道”。

2.3对长时段理论的批评

长时段理论产生以后,得到了大多数史学家的褒扬,但同时,由于该理论的形成具有多种理论来源,伴随褒扬而来的,还有诸多批评。

第一,缺乏完整的、详实的理论体系。从这个方面来说,与其说长时段理论是理论,不如说是一种研究手段和方法更合适。它对总结历史规律的忽视,导致了历史研究的不完整性。布罗代尔的文章《历史和社会科学:长时段》并不是为专门的历史学家阐释有关长时段的理论,而是向其他人文科学的学者阐明长时段的多元时间观,便于进行跨学科研究。

第二,割裂了总体史,没有真正阐明三种历史时间及其代表的结构、局势、事件之间的辩证关系。布罗代尔虽然强调三种时段应该是辩证地联系在一起、相互解说的,并且也做出过零星的理论阐释,但事实是他在总体史的名义下,割裂了历史,总体史被分成了三块互不相干、缺乏联系与统一的部分。“《地中海与菲力普二世时期的地中海》一书中的三个部分就似乎是互不相干、割裂开来的。人们看不出总体与局部之间的有机联系,特别是第三部分——政治史与第一部分之间的关系,它同传统史的区别”。

第三,极端重视“长时段”,有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倾向。布罗代尔长时段理论把自然、生态、物质、文明和社会心态的长时段历史放在历史的最深层次,认为它对历史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极端强调地理、气候等对人类社会的决定作用,而个人主观能动性在环境的限制下,显得无能为力。

第四,忽视短时段的事件史和当代史研究。长时段理论主要以中世纪和早期历史为研究对象,很少涉及传统史学关注的政治事件,对近现代史的研究尤其缺乏。批评者认为,整体历史不能排除当代事件的研究,如果不去注意短时段内爆发的政治事件,考察这些事件引起的巨大变革,就很难说明深层的历史结构。实際上,有很多历史现象,既可以看作是单纯的事件,也可以看作是长时段现象。

三、基于长时段理论对中国近现代化进程的分析

3.1基于历史任务完成的角度

近代中国外无民族独立,内无民主制度,各种矛盾交织,“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国家”。所以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就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毛泽东强调:“改变旧的社会形态、旧的生产关系以及竖立在其上面的一切社会的、政治的、精神的旧的建筑物,建立新的社会经济形态、新的生产关系以及竖立在其上面的一切社会的、政治的、精神的新的建筑物。”只有摧毁旧的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才能够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为近代化进程扫清障碍,逐步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两大历史任务相互影响:只有完成了第一个历史任务,才能够为第二个历史任务的完成开辟道路;第二个历史任务是第一个历史任务的继续。要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选择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第一个历史任务的最终完成充分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3.2基于民族文化历史传统的角度

马克思主义这一先进的科学理论武器,为中国共产党人掌握之后,才真正改变了中国的面貌,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也只有融入民族文化传统,体现中国作风,才能够解决好中国问题。对于那些不符合中国实际的选择和道路,历史会将其淘汰,只有那些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抉择,才会在历史的长河中被保留下来并发展壮大。

3.3基于对中国道路的探索

工业化作为一个历史范畴,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阶段,实现工业化,是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重要标志。近代中国与西方列强之间缩小差距、突破发展困境、解决民族危机的关键就在于能否找到一条正确的实现工业化、推进现代化的道路。近代中国,若不能够彻底摧毁“三座大山”,实现工业化只是幻想。因此,实现民族独立是实现现代化的前提条件。要实现民族独立,必须立足国情,走“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革命道路。革命的最终胜利为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前提条件。

四、结语

探索中国近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因素,不能割断近代以来对中国道路的探索,更不能割断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提出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表明中国一百多年的现代化道路走到了重要的历史节点,面对这一重要历史节点,中国仍然会继续探索适合自身传统与现实的新的现代化之路。

(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猜你喜欢

中国道路
中国道路视域下的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研究
浅议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路径选择
中国道路与湖南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承继百年学脉探寻中国道路
领导干部要着力培育战略思维、辩证思维与创新思维
中国道路自信的内在逻辑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视域中的中国道路
从马克思主义角度解读中国道路的普遍性意义
超越左与右:中国道路的必然选择
国际生态社会主义将中国视为“实验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