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概念隐喻理论文献综述

2019-09-10韩婧婧

新生代·下半月 2019年5期
关键词:概念隐喻

【摘要】:认知语言学概念隐喻理论一直以来广受各学科领域研究者的关注。理论不仅着眼于基于语境的隐喻表达,更系统地概括阐述了语言反映思维这一观点。本文简要介绍了概念隐喻的理论背景、定义、分类及相关概念术语彼此间的关系。概念隐喻理论为很多学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关键词】:概念隐喻 语言与思维 源域 目标域

1.引言

隐喻一直是国内外众多学科关注的话题,除隐喻在修辞层次的研究之外,越来越多的国内外研究将隐喻的认知功能重视起来。Lakoff和Johnson(1980)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或文体特征,更是人们基本的认知方式。隐喻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它不仅仅存在于语言中,也存在于思维和活动中。”1980年,在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Lakoff和Johnson首次系统地从隐喻的角度对语言和认知的关系作了阐述和分析,认为隐喻是人类感知、想象、理解和行动不可或缺的认知工具,是人类认知的重要思维方式,是人类将其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类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他们认为对隐喻现象本质和功能的进一步认识将对当代认知科学研究的发展产生重要的积极影响。

2. 概念隐喻

从七十年代至今隐喻一直是认知语言学家研究的一个核心内容,形成了“概念隐喻”(Lakoff and Johnson 1980)等重要理论。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的本质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体验某一类事物”( Lakoff and Johnson 1980:5)”,其中的某类“事物”即“概念域(conceptual domain)”。 概念域又因其映射(mapping)的方向不同分为“源域(source domain)”和“目标域(target domain)”。隐喻本质即以结构相对容易理解的源域构建和理解结构较难理解的目标域,此过程基于人的身体体验(embodiment)(Lakoff and Johnson 1999),是一種从源域向目标域的概念投射(conceptual mapping)。域与域之间的每个映射都是实体和实体之间的一种固定的对应关系,当这种关系被激活时,映射可以将源域的推理模式投射到目标域的推理模式中(梁婧玉、汪少华 2015:57),其表达式是“A IS B”或“A是B”。如理解“花费时间”:“花费”一词本激活“金钱”概念,现用于时间,是“TIME IS MONEY”的隐喻表达。其本质可理解为以较熟悉的源域MONEY投射至较抽象的目标域TIME,域内的实体固定对应。故历经一段时间相当于“花费”时间;无意义的消耗时间相当于“浪费”时间。不仅在日常生活表达和理解中,在理解某种学术理论时,概念隐喻也很常用。如 “导管理论(conduit)”(Michael Reddy 1979)就将交际过程看做一个导管内的思想互通过程:说话者将思想(物体)放入词汇(容器)中,然后(沿着某种管道)传递给受话者,受话者再将思想(物体)从词汇(容器)中提取出来。导管理论对之后Lakoff的概念隐喻的提出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Lakoff在《当代隐喻理论》(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一文中还提到:概念隐喻是深层次的概念性机制,隐喻表达则是概念隐喻系统的浅层体现( Lakoff 1993),概念隐喻在文本中的使用都有着其特定目的。Lakoff和Johnson把概念隐喻分为“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本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和“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或者空间隐喻”。结构隐喻指的是,通过一个概念来建构另一个概念,这两个概念的认知域是不同的,但它们的结构保持不变,各自的构成成分存在着有规律的对应关系。如“人生是旅行(LIFE IS JOURNEY)”,这个隐喻中“人生”和“旅行”各自都是一个概念,我们将来源模式“旅行”的结构映射到目标模式“人生”中去,前者的某个点对应于后者里的某个点。如旅行中的目的地对应人生目标,分岔路对应人生选择等。方位隐喻指将“上-下、内-外、前-后、深-浅、中心-边缘”等空间方位映射到空间概念上而形成的一系列隐喻。如“高兴是上(HAPPINESS IS UP)”,“悲伤是下(SADNESS IS DOWN)”。本体隐喻则指根据人类的一些物理特点进行具体的表达。如“思维是机器(MIND IS A MACHINE)”,类似的表达如“我脑袋不转了。”

3. 结语

概念隐喻理论提出至今一直在各领域广泛应用。除语言学相关研究之外,Lakoff(1996)还在他的《道德政治》一书中阐述了在美国公共政治领域中,就有着“国家即家庭”这一概念隐喻,国家总统即“严父(strict father)”或“慈母(nurturant mother)”。在文学方面,美国语言学界就曾有研究者提出,从语言学概念隐喻的角度看文学也是文学研究的一种最新方法。因为概念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模式,更是一种思维体现。此外,概念隐喻理论还对教学、语言学习领域有着很多启示,是连接跨学科研究的纽带。

References

Lakoff, G. & M. Johnson. 1980.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akoff, G. & M. Johnson. 1999. Philosophy in the Flesh: 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 [M]. New York: Basic Books.

Lakoff, G. 1993. 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 [A]. In Ortony, A. (ed.). Metaphor and Thought ( 2nd edition ) [C].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akoff, G. 1996. Moral Politics: What Conservatives Know That Liberals Don't [M].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Reddy, M. J. 1997. The Conduit Metaphor-A Case of Frame Conflict in Our Language about Language [A]. In Ortony, A. (ed.). Metaphor and Thought [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梁婧玉、汪少华,2015,布什与奥巴马政治演说的隐喻架构分析——以国情咨文中关于税收的演说为例 [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3):56-61。

作者简介:韩婧婧(1996-)女,汉,甘肃临夏,硕士在读,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210024

猜你喜欢

概念隐喻
中国外交语篇中的概念隐喻分析
中美政治演讲中隐喻对比分析
汉语证券类报道中概念隐喻的认知分析
概念隐喻在构建语篇连贯中的作用探析
从文化角度看中英化妆品广告中概念隐喻的差异
多模态隐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认知构建
动画电影《冰雪奇缘》中多模态隐喻的认知研究
中国日报英语经济新闻标题中的隐喻研究
徐志摩与叶芝诗作中“爱”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
《红楼梦》中红色隐喻英译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