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乞丐问题存在的原因以及人们对于乞丐的态度

2019-09-10吕皓

新生代·下半月 2019年5期
关键词:态度

【摘要】:古往今来,历朝历代无不有乞丐的身影存在,按理来说,随着生活的逐渐富裕,乞丐现象应该慢慢消失,现实却与之相反,它一直存在,并且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群体,病態的存在着。如果说贫困是乞丐形成的根源,那么如何解释在生产高度发展,生活日渐富裕的今天乞丐现象仍然存在?人们对于这类特殊群体的态度如何?任何社会问题的产生都离不开一定的自然与社会历史条件,因此本文基本阐述了乞丐形成的几点原因,以及在生活中人们对待这个特殊群体的态度。

【关键词】:乞丐问题 态度 原因

一、乞丐的内涵

中国自古以来都是盛产乞丐的国度,历史上对乞丐也有很多种称谓例如乞儿、乞索儿、花子、叫花子、要饭的等等。从要饭的这个称谓中,根据表面意思可以理解为这种群体与自给自足的群体是不一样的,他们通过“要”的方式,通过别人的救济,别人给予他们的“饭”,来解决自己的基本生存问题。乞丐两个字也含有祈求的意思,汉字“乞”的意思是向人讨取,请求。“丐”的字义也为请求,讨取之意,繁体为“匃”。东汉《通俗文》中记载“求愿为匃。”,三国时期的《广雅》中也记载着“匃,求也。”因此,这两字都为祈求之意。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关于乞丐一词的解释是:生活没有着落而专靠要饭要钱过日子的人。

二、当代乞丐问题存在的原因

乞丐问题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其形成原因也是十分复杂的,既有历史因素,也有现实因素;既有宏观因素,也有微观因素;既有社会原因,也有个人自身的原因。是由多种因素所引起的,下面我就历史、自然、社会、家庭和个人因素进行探讨。

(一)历史因素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乞丐的存在,可以说乞丐的历史与文明的历史一样漫长,自原始公社解体,乞丐就一直存在着。再加上中国自古以来“仁爱”,以帮助他人为美的教育,逐渐形成了不以乞讨为耻的历史习俗。因此,乞丐现象可以看作是社会历史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也存在着大量乞丐,形成这种问题的历史因素主要是中国在近代以来形成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原因。中国自古以来就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那么土地对于农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正如《乡土中国》开篇所说“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这也让我不禁想到了《西游记》中的一个片段,在唐僧要去西天取经之际,皇帝在敬向他的一杯酒中添加了少许泥土。

在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于西方殖民者的入侵,严重破坏了小农经济,连年战乱使得大多数人流离失所,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还有因战乱而受伤的许多群众以及官兵,还有被国民党欺压的农民也无法维持自己的生活。农民与土地分离,无法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只能进入城市进行乞讨。正如毛泽东所说:“中国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地位,造成了中国农村中和城市中的广大失业人群。在这个人群中,有许多人被迫到没有任何谋生的正当途径,不得不找寻不正当的职业过活,这就是土匪、流氓、乞丐、娼妓和许多迷信职业家的来源。”

(二)自然因素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新中国成立后,农民占全部人口的80%左右,农民土里耕、土里刨、土里食。其生活与自然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农民这种“看天吃饭”的职业说明自然因素是新中国乞丐问题存在的原因。在这里自然因素包括天然的和突变的两个方面。

1、自然环境恶劣(天然的)

由于土壤肥力的差别,许多在土壤肥沃地区的劳动者,有着较高的劳动生产率与土地生产率,而土地贫瘠的地区则不然,说明已有的自然环境对于农业发展,自身生存状况有着很大的影响。居住于偏远地区的农民,土地贫瘠,这是一种天然的贫困。这些地区一般在中国的西南和西北部的深山区,高寒区等贫瘠的地区,在那里,人口的超载使得生态环境更加恶劣,无法维持自身的生存条件。这时人们就会形成一种人在大自然面前是渺小的,是无能为力的悲观心理,他们会变得自卑而又脆弱,失去了开拓创新的精神,变得安于现状,产生一种比物质贫困更为严重的精神贫困,生活需依赖他人,只维持生存就可以了。

2、自然灾害(突变的)

中国是一个占地面子很大的国家,它包含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地势与地形,因此,天气的变化会引起很多十分严重的自然灾害,在旧中国灾害几乎年年不断。灾害的类型大致包括水灾,火灾,雪灾,地震,旱灾,泥石流等大灾害,大多数有灾必荒,就会形成难民。这些无依无靠的难民部分就会走上乞讨的道路。例如在1956年的广西,因统购统销征了过头粮,而且收成不景气,就发生了严重的春荒,形成了大批的难民,饿死550多人,因灾致病的而非正常死亡的有2200多人,外出流浪乞讨的有1.5万人之多,一度成为震惊全中国的事件。发生灾害后《人民日报》和《广西日报》首次公开发表了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处分广西省、地、县一批主要领导人的决定。

(三)社会因素

1、社会转型

社会变迁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社会转型。社会转型是社会现代化总过程中的一个过渡的阶段,是指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由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变。在当代最典型的社会转型就是1978年的改革开放,在那时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的工业社会转变;打破了城乡二元制的生活格局,由乡镇社会转变为城镇社会使得农村人口有了更多进城的机会,城镇化发展起来;由封闭或半封闭的社会向全方位开放的社会转变。这种社会转型不仅是单个方面的变化而是社会全方位的变化,这种变化对于人们的生活和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各个结构、要素都在发生变化,社会运行处在一种十分不稳定的状态中,各种社会失调的现象就会在这一时期凸显出来。惯有的生活秩序被打破使得人们选择了越轨的行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也说:“这些突然被抛出惯常生活轨道的人,也不可能一下子就适应新状态的纪律。他们大批的转化为乞丐、盗贼、流浪者,其中一部分人是由于习性,但大多数是为环境所迫。”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职业流动的壁垒松动,农村的生產力低下,缺乏就业机会的“推力”,使得大批的农业人口涌向城市,出现了“民工潮”,形成了现在的“农民工”。他们进入城市时,举目无亲,又因为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存在,在城市中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加上文化水平低,就业技能少,这使得他们变得茫然,产生了被社会抛弃的感觉,当饥饿来临时,就会产生乞讨这种行为。

2、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覆盖面小,中国的保障制度也遵循着二元制的城乡结构这种格局形式来进行。在城市中有高就业、高补贴、低收入为特征的社会保障,但在农村除了少量的国家救济和集体福利外,医疗、工伤等都缺乏社会保险,养老也基本以家庭为主,很少有退休金。很多老人无子女奉养,老年生活落魄潦倒,只能靠他人救济,而走上乞讨这条路。

3、被拐卖或被欺骗,强制的进行乞讨,不然就会被毒打等。

(四)家庭因素

1、家庭人口多,收入低。由于农业的特性,需要大量的人力去耕种,因此农民都是生得越多越好,但由于农业收入不多,可提供的资源很少,进而使得很多农民家庭的子女不能够接受最起码的教育,食不果腹,衣不避寒。农村劳动力的剩余就会向城市涌去,出现上文中所说的“民工潮”成为被社会边缘化的人群。

2、原系家庭功能不健全或基本丧失。这种情况有很多种类型,例如父母离异、父母再婚、父母一方或双方吸毒犯罪、孤儿等等。这种家庭状况是催生很多少年儿童流浪乞讨的直接原因。他们缺乏家庭的温情,无人管教,或遭继父母的毒打,幼小的心灵受到伤害,以致人格扭曲,形成自我否定的心理,无法产生正确的人生观而走上流浪乞讨的道路。

三、人们对于乞丐的态度

(一)同情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就提倡助人为乐,社会导向也教育人们要有同情心。大部分人遇见乞丐会抱有一种同情心,把他们当成弱势群体来对待,会给予少量的资助。但是不可滥用同情心,否则就会滋长不良风气,据我看来,现在人们已会有选择的区别对待。

(二)漠然

由于乞丐群体的复杂化,有许多骗人的乞丐存在,人们对于乞丐的真实身份,是否真正的贫穷都产生了怀疑,基于这种观点,好多人选择视而不见,也有人会认为乞丐是一种普遍现象,给与不给都无甚相关,持漠然态度。

(三)歧视和排斥

有些乞丐失去人格和尊严的乞讨行为让人轻视和鄙视,尤其是身体健全,可以劳动的人却进行乞讨,这会让人看不起。有些也是嫌弃乞丐的脏与乱,把他们当作另类看待。在歧视的眼光下,就自然而然会产生排斥的心理。

总之,要以平常心对待乞丐,尊重乞丐的人权,把握好度,不要产生极端心理。

【参考文献】:

【1】齐霁.荡涤污泥浊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2】魏津生,盛朗,陶鹰.中国流动人口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

【3】乐伟中.迈向新世纪的流动人口管理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陆建华.中国社会问题报告.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

【5】费孝通.乡土中国.人民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吕皓(1993—),女,汉族,山西太原市人,研究生,研究生在读,单位:天津商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社会问题研究

猜你喜欢

态度
态度
一件小事,两种态度
态度
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你允许的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治理雾霾需要鲜明的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
果敢跳tone的张扬态度
提升秘游逼格态度
重返八十年代复古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