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看大学生创新创业
2019-09-10荣光
摘 要:大学生作为创新创业的主力军,除了要具备基本的素养,坚决的态度,必胜的信念,百折不挠的精神外,还离不开学校的教育、培养和政府的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不仅仅能够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还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他们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创新创业、大学生、政策扶持
一、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创新创业已经成为经济转型必不缺少的驱动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今年两会上一个被热议的议题,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要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成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前行的“双引擎”之一。近日,国务院办公厅还印发了《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部署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
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中国商界出现了一批像联想、万科这样的商业巨头,本世纪初,马云、马化腾、李彦宏等年轻人在互联网的创业大潮中又做出了举世瞩目的业绩。这些都是创新创业的典型,也让我们看到了创新创业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影响。自2014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众创新创业,李克强总理也多次对大众创新创业做出重要指示,仅在2014年,国务院和相关部委就出台了13个关于促进创业创新的文件,这其中包括了简政放权、金融支持等多个方面的鼓励扶持政策。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与政策扶持
作为一名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提起创新创业,我就想到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时下,大学生无疑也是最受关注的创新创业群体。在今年的两会上,代表们纷纷就如何看待大学生们创新创业、如何引领他们创新创业等议题展开了讨论。大学生创业是存在一定风险的,不是每个毕业生都适合自主创业。有数据显示,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只有2%,其实就算5%的成功率也是非常低的。所以,如何才能引导好这部分创新创业的群体,如何才能给他们提供更好的创新创业空间,解决好这些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作为创新创业的主力军,大学生们要具备基本的素养,坚决的态度,必胜的信念,百折不挠的精神,无所畏惧的勇气,这些都是创新创业不可或缺的自身条件。大学生创业不是单靠一张嘴表表决心就能成的事情,要把创业当成人生的一种历练与学习,但是要量力而行,不主张大学生们借钱去创业。
其次,要培育好这部分创新创业的新力量,离不开学校的教育和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他们在校期间受到的教育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在两会期间,很多代表提议各大高校应该设立创新创业的课程,聘请有经验的成功者或失败者讲授创业历程,组建一支在创新创方面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的基础上,通过不同课程的设置、考核方式的调整,实现大学生的“在读创业”。同济大学就尝试改革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授课方式和考核方法,面向校内招收正在创业的有意愿转专业的学生,让学生实现创业、学业“兼得”。
鉴于高校在培养创新创业学生方面的重要性,国家教育部教育司司长张大良就高等教育公平、改革、质量有关问题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时表示,2015年将发布《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分管理,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建好一批实训实践基地。同事建立成果和学分转化制度,实行弹性学制,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资助创新创业项目。
最后,除了要具备较高的自身素养,受到学校良好的教育外,要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大举措,更加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大学生要实现创新创业,最大的困难是没有足够的经验和资金。政府在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上要做的不只是“输血”,应该是政府来搭台,企业来运行孵化基地。建议充分发挥大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引领作用,并积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政府方面,在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能做到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完善大学生创业政策。设立大学生创业专项资金,对大学生创业给予创业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逐步推行创业吸纳就業奖励措施;降低大学生创业贷款门槛,提高大学生创业贷款最高额度,延长大学生创业贷款期限,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资金扶持。
第二,打造大学生创业平台。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推进大学生创业园建设,加强大学生创业园管理,为创业园内大学生创办企业提供政策咨询、扶持资金申请、企业登记注册以及融资等方面的服务,吸引和集聚更多大学生创业项目在创业园内孵化和成长。
第三,形成帮扶大学生创业的社会氛围。各级各部门要充分发挥工会、妇联、工商联和行业协会等组织的作用,广泛动员各方面社会力量,对大学生创业进行结对帮扶,帮助那些有创业想法但缺乏实践经验的大学生,树立创业信心,点燃创业激情,提高创业本领,成就创业梦想。
第四,简化大学生创业所需的各种审批事项,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简化行政审批手续,推进投资创业便利化,营造有利于创业的良好环境;不能因为行政审批手续过于复杂,打消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和热情,把他们的创业梦想扼杀在摇篮里。
三、总结
总之,创新创业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是中国经济转型的一个环节,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相互支持才能营造出一个良好氛围。学生通过双创能力的培养,增强自身适应社会的能力,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
参考文献:
[1]张一青.新时期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7.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J].中国大学教学,2015(5).
[3]赵凤英,朱景虎,毕霍龙.新时代高职院校如何培养创新创业人才[J].职业技术,2018,17(08):32-34.
作者简介:
荣光,男,汉族,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营销与创新创业,现任教于山东旅游职业学院,从事管理和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