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探究
2019-09-10林起华
林起华
摘 要:作为学生系统的接受数学教育的初始阶段,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教学在整个数学课程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何提高小学数学低年级的教学效果也一直是许多教师探究的问题。本文立足笔者多年低年级数学教学实践,简要谈了谈自己的看法,还望能有所借鉴意义。
关键词:小学数学;低年级;游戏教学;动手操作
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小,自控力差、活泼好动。课堂不易控制,许多老师走进课堂有种“走进花果山,到处是猴王”的感觉。通过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对教育名著的阅读和理解,我认为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出发,实现低年级学生数学兴趣和数学能力的培养,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轻轻松松完成教学任务。
一、游戏教学是激发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点”
小学低年级学生课堂上对自己的行为约束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不会长时间安静地坐着听老师讲课,要么说话,要么自娱自乐。如果课堂对学生一味地用纪律严加约束,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像是被捆住了手脚,紧张的一堂课下来又苦又累,时间长了学生会逐渐厌学。猜谜语、听故事、做游戏是儿童的开心果,这些不但能锻炼儿童思维的灵活性,还是开拓知识和增强孩子兴趣的金钥匙,是儿童很感兴趣的活动。教学中如能紧密结合教材,运用谜语、故事的形式组织教学,适时把游戏活动引入课堂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起到良好的作用,会让数学课堂大放光彩。
比如,在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笔者就在课上进行了一个卡片游戏——一批卡片上写上11~20的数字,另一批卡片上画上一些低年级的学生熟悉的东西,比如,11个苹果、15个梨、20枚硬币等。两名学生为一组进行游戏,一名学生出示画有东西的卡片,另一名学生根据其个数,出示相应的数字卡片。亦或者反过来,先出示数字卡片,然后出示相应的画有东西的卡片。还可以以竞赛的方式,展开小组间的竞赛,看看哪一组出示完卡片的时间最短,正确率最高。通过这个游戏,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在课堂上,实现了寓教于乐,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实现了学生兴趣的培养。
二、动手操作,体验实践的快乐
在座位上坐久了肯定会感到枯燥,对于天性好动、爱玩的小学生来说尤其如此。小学生的手总是闲不住的,动手操作符合小学生的生理特点,所以小学数学课应该多多增加动手操作的内容,从而缓解长时间单纯的知识讲授带来的枯燥。
比如,在教学“量一量,比一比”时,笔者让学生来到户外尽兴实践:手拉手估计花坛一周的长度;脚贴脚丈量小路的长度;一拃一拃仔细测量井盖一周的长度;排排坐利用坐宽估算凉亭座椅的长度……小组汇报时,各组用人体尺估测和用软尺精测结果的高度吻合,让学生真实感受到人体尺的奇妙,并自觉引发深度思考:除了人体尺,还可以找到各种不同“尺子”,用它们的长度作为标准估测。在自然情境中,学生学得生动、有趣,热情高涨,随着探讨不断深入,课堂尾声抛出的问题:“水塘里的水究竟有多深,你能想到安全的测量方法吗?”再一次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孩子们妙招不断,争先展示。课外大课堂让“动态想象”得以“现场实践”,学生获得多元体验,深度学习,既增长了生活智慧,又学会了从数学角度探索生活、探寻世界。
三、通过知识点的形成,对低年级学生进行数学思想的渗透
新课改下的小学低年级数学教育围绕着思想方法与课本知识开展,在数学知识中体现着数学思想的重要性,而数学思想也是成为了对数学知识的实践。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刚刚步入小学的低年级学生而言,对数字的认知过程就已经成为了一种对数序思想方法认知的萌芽过程,这种数学认知不仅仅是一系列感性计算,更多的情况下是需要引导每一名学生都能够站在数字的角度来实现一种数的认知和感悟。
例如:在《乘法口诀》教学中,不再是传统教学理念中简单的背诵乘法口诀,而是出示1至9的乘法口诀表(有意识地漏写和错写),设置了一个个问题——“为什么这里补的是三五十五?”“为什么是四七二十八,而不是四七二十六”等,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来寻找到每一个口诀与口诀之间的关系,通过“数松果(5的乘法口诀)”、“小熊请客(4的乘法口诀)”等方式来养成孩子们自主探索、自主创新的数学思想认知,为后续的更高深层次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保障。
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學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并非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情,它需要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努力,通过数学思想的渗透与提升来实现整体的数学学习效率与学习质量,以此来实现每一名学生对于数学认知的积极性。
总而言之,兴趣是低年级小学生学习动力的主要来源,教师要在小学数学中开展趣味性教学,充分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课堂变得更加高效。当然,趣味性教学的方法绝不仅仅局限于以上笔者提到的几种,愿诸位教师能够不断探索、不断尝试,使小学语文课堂变得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新教材的改变让数学课堂更生动——浅谈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的改变[J].吴小琴.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16).
[2]赵星.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要注意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