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省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阶段演进及其发展路径研究

2019-09-10刘康王坤李宸

关键词:空间分布贵州

刘康 王坤 李宸

摘要:探究乡村旅游地空间格局与生命周期,对乡村旅游地差异化与可持续发展有指导意义。以贵州为案例地,运用GIS空间分析与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从时空两维度实证探讨其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与阶段演进。从空间分布来看,贵州乡村旅游地呈现“中间少、四周多”的环状分布格局,且具有沿行政驻地中心向周边扩散以及双核心集群分布特征,并在西南方向呈現线状条带、在东南方向呈现“倒U”环带两大集聚分布带。从时间演进来看,贵州乡村旅游地的演化进程可划分为探索阶段(1982~2000年)、参与阶段(2001~2007年)和发展阶段(2008~至今)三阶段。针对空间格局下与阶段演进中的潜在危机,分析认为开拓提质、合理规划强化联洁、更新理念、产业结构调整与产品创新升级、品牌形象确立与推广等措施是实现贵州乡村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阶段演进;贵州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经济、社会、政治、文化与生态结合的“五位一体”战略,首次提出美丽中国一词,并以此为目标建设生态文明。近年来,国内乡村旅游以其活态的民俗文化、淳朴洁净的田野风光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许多地方借此掀起乡村旅游开发热潮,并以此作为落实“五位一体”战略以及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然而,一些乡村旅游地在经历了早期的快速成长后,却面临着乡村旅游地类型与产品同质化、乡村旅游地分布不均、经济效益不断下滑等问题,甚至存在走向衰落的潜在危机。因此,乡村旅游地如何保持核心竞争力、塑造品牌与形象、延长生命周期,无疑成为一个令人深思的话题。

目前,许多学者就这一话题展开了大量富有成效的研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乡村旅游本质探讨和产业融合、乡村旅游发开发模式与反思、乡村旅游感知和影响、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经验与研究综述等方面。综合来看,这些研究针对宏观尺度(国家级)的描述和分析居多,但针对中微观尺度(省市级)的定量研究尚少,尤其从空间视角对乡村旅游地展开探究的文献并不多见,这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足够的空间。

贵州省近年来乡村旅游发展势头迅猛,2017年乡村旅游总人数30000万人次,乡村旅游总收入1500亿元。但目前对其乡村旅游地时空格局的研究尚少,这与贵州乡村旅游良好发展的趋势不符。基于此,本文以贵州为案例地,借助GIS空间分析与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在对贵州乡村旅游地时空格局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发展中的问题展开剖析,继而凝练乡村旅游地发展路径,以期为国内乡村旅游开发呈现贵州案例,同时为贵州乡村旅游地差异化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1 区域概况与数据来源

1.1 案例地概况及其典型性

贵州省位于我国西南云贵高原区,东邻湖南,南接广西,西连云南,北靠四川、重庆。地跨103°36’E~109°35’E,24°37N~29°13’N,全省面积17.6万km2。地处《中国21世纪议程》确定的中国两个极贫困区域之一——滇、桂、黔喀斯特地貌区,区域内土地贫瘠,水土流失严重,农业基础薄弱。虽然“地无三里平”的喀斯特地貌区不适宜农业发展,但是该区气候温暖湿润,拥有独具魅力的少数民族风情和悠久神秘的少数民族文化,因而乡村旅游资源异常丰富,贵州也在充分运用这些资源的基础上,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因此,将贵州作为案例地,探究乡村旅游地时空格局及其发展路径,可为我国西部偏远贫困山区转变发展方向、可持续开发利用乡村旅游资源提供参考,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1.2数据来源

贵州乡村旅游收人与人次来源于贵州各市州1982~2017年的统计年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经过核实、整理与修正,得到最终数据源。乡村旅游地数据源来自贵州文化与旅游厅公布的1418家乡村旅游地名单,在此基础上借助GoogleEarth软件对其精准定位,然后将原始数据经过整理录人Excel数据库,最后通过AreGIS10.2操作平台对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进行可视化表达。贵州省DEM来自地理空间数据云平台贵州省30m分辨率的STTM DEM数据:贵州1:400万政区图来自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

2贵州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

2.1 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测度

GIS空间分析。本文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可视化表达。GIS技术是融地理学、几何学、计算机科学为一体的新兴边缘学科,能将自然过程和人类社会活动的各种信息与空间位置、空间分布及其空间关系通过数字化有机结合在一起。

核密度估计法。核密度估计的原理是将随机变量的分布状态看作是一种概率分布,通过观察其图形波峰的位置、数量、高度和宽度,考察此随机变量的分布特征。具体到本文,通过对贵州域内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特征的核密度估计,可以得到贵州乡村旅游地分布水平高低、乡村旅游地分布水平的差距大小和极化程度。该方法假定随机变量戈的密度函数为:

2.2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格局

采用ArcGIS10.2将乡村旅游地与STTM DEM地形图进行耦合,得到贵州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格局图1。总体来看,贵州1418家乡村旅游地在全省范围内均有分布,并呈现“中间少、四周多”的环状分布格局。局部来看,就行政区域而言:黔东南、铜仁、遵义与安顺附近乡村旅游地集聚分布明显;就地形地貌而言:东部海拔较低的平原和丘陵地区乡村旅游地数量明显多于西北、西南海拔较高且地势陡峭的高原、山地地区。

在图1的基础上,选取高程作为测量指标,统计贵州乡村旅游地相关数据并得出结论:贵州乡村旅游地区间跨度为208~2577m,平均海拔高度为945.73m。在1418家乡村旅游地中,大部分乡村旅游地(605家)海拔高度处于701~1200m之间,占比达42.67%;其次是海拔高度处于201~700m、1201~1700m的乡村旅游地,分别有416家、318家,占比达22.43%、19.34%。海拔高度大于1700m的乡村旅游地仅有69家,占比不足5%。西部偏远贫困山区乡村旅游地的这种空间格局,从本质上表明地形起伏与地貌多样是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的内生基础,同时也反映了民族山区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的适宜性和局地性。

2.3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特征

利用核密度工具对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密度进行测算,结果如图2。分析显示:①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具有沿行政驻地中心向周边扩散的特征。9市(州)首府所在地核心区域乡村旅游地核密度明显高于周边地区,且距离行政中心越远,其核密度越低。②乡村旅游地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双核心集群分布特征,共呈现出两大集聚分布地带:西南方向的六枝特区一普定县一西秀区一平坝区线状条带、东南方向雷山县一台江县一剑河县一黎平县的“倒U”环带,这表明有大量乡村旅游地高度集中分布于此,但集聚缘由可能不尽相同。

两区域乡村旅游地集聚的共因。从资源条件来看,两区域都有独具地方特色的田园风光、传统村镇形态、民间工艺、特色餐饮、民俗节庆、休闲农业等乡村资源。从基础设施看,由于两区域都有大量著名的A级旅游景区,景区开发使得两区域基础设施相比于全省其他区域更为完善,这为当地乡村旅游的开展提供了设施便利。以上各种要素使得两区域发展乡村旅游具备足够的驱动力,乡村旅游地大量集聚于此成为必然趋势。

两区域乡村旅游地集聚的个因。民族村寨和民俗文化是东南方向“倒U”环带乡村旅游地集聚区的重要因素:以西江苗寨、郎德上下寨、肇兴侗寨为核心,向四周扩展、建设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村寨、古镇,这些传统建筑带动当地苗文化、侗文化等一大批乡村性、纯朴洁净的民俗文化与风情的活化与传承,继而加速黔东南区域乡村旅游地的集聚发展。田园风光与休闲、生态农业是西南方向线状条带乡村旅游地集聚区的重要因素:这里有贵州乃至全国文明的世界喀斯特风光游览区,同时聚集了一大批生态农业园、农业博物馆,这些特色资源成为乡村旅游地集聚于此的重要推动力。

3 贵州乡村旅游地生命周期阶段演进

3.1 乡村旅游地生命周期划分依据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概念最早由Christall,er提出。此后,Stansfield也提出了类似的概念。目前学界公认并广泛应用的是加拿大地理学家Butler提出的S型旅游地生命周期演化模型(图3),认为旅游地生命周期一般经历探索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落阶段或复苏阶段。本文将运用Butler旅游地生命周期演化模型模拟贵州乡村旅游地生命周期演化过程,同时为下一步分析提供参考。

3.2贵州乡村旅游地阶段演进

用乡村旅游人次、乡村旅游总收入两指标的年际变化模拟贵州乡村旅游地阶段演化过程,结果如图4。图4显示,以1982年贵州省开发黄果树瀑布附近的布依族村寨石头寨为起点到2017年,贵州乡村旅游已有30多年的历史。期间乡村旅游设施等各种旅游要素逐渐完善,新的旅游节点不断形成,旅游业态和旅游地功能不断完善和优化,因此其乡村旅游人数与收人均在不断增长。根据But-1er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可将貴州乡村旅游地的阶段演化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探索阶段、参与阶段和发展阶段,各阶段具体特征如下。

3.2.1探索阶段(1982~2000)

贵州是全国开展乡村旅游最早的省份之一,20世纪80年代贵州的乡村旅游开始起步,1982年贵州开发黄果树瀑布附近的布依族村寨石头寨的民族风情旅游,标志着贵州乡村旅游开始走向历史的舞台。1991年贵州提出“旅游扶贫”的概念,期冀探索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促进扶贫开发的有效路径。直到20世纪末,贵州以民族及原生态为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逐渐打响,形成了以雷山县郎德寨为代表的民族文化型乡村旅游品牌,这些初步探索为日后贵州乡村旅游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贵州此阶段乡村旅游地产业结构仍以农业为主,居民亦保持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乡村旅游地生态系统处于天然状态。客源主要以徒步观光、写生、探险的散客为主,游客量和旅游收人增长缓慢。乡村旅游经济在区域经济中所占比重低,未形成明显的产业规模效应和就业带动能力。

3.2.2参与阶段(2001~2007)

贵州乡村旅游参与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利用各种会议、节事宣传推广其乡村旅游产品与品牌,继而吸引更多游客参与体验。2001年,贵州天龙屯堡文化旅游区吸引600多名中外游客参加了首游仪式。2004.年,“首届中国·贵阳乡村旅游国际论坛”在贵阳召开,国内外专家将关注目光聚焦到贵州乡村旅游。到2007年,贵州乡村旅游持续发力,举办了一系列以乡村旅游、和谐城乡游、“多彩贵州”民族舞蹈大赛等为主题的宣传推介活动。这些活动在扩大贵州乡村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同时,也为下一阶段乡村旅游飞速发展奠定基础。此阶段乡村旅游地产业结构由农业向乡村旅游产业延伸,形成了传统农业和休闲观光相结合的综合模式。单位组织的游客逐渐增多,但接待量仍较小:游客量和旅游收入增长缓慢,但增长速度显著高于上一阶段。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吸引了少量的外部投资,兴建了多处基础性乡村旅游设施,乡村旅游功能明显增强。

3.2.3发展阶段(2008~至今)

2008年,世界银行6000万美元“贵州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与发展项目”贷款给贵州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急需的资金支持,由此贵州乡村旅游得以大范围启动。整体化推进的“乡村旅游工程”在黔贯彻落地,贵州乡村旅游迎来良机,正式进人快速发展阶段。黄金10年,贵州乡村旅游地产业结构形成了以农业观光和休闲度假为主导、餐饮娱购为辅助的综合性产业模式,当地居民有序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到以乡村旅游业为主导的发展阶段。乡村旅游人数和收人增长迅速,乡村旅游经济在区域经济中所占比重逐渐提升,逐步形成明显的产业规模效应和就业带动能力。

4贵州乡村旅游地发展路径

4.1 乡村旅游地发展危机

4.1.1 空间格局下潜在危机:乡村旅游地类型同质化与内耗严重,空间分布不均衡

尽管贵州乡村旅游实现了飞跃发展,但从空间格局来看,其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现状下仍存在诸多危机。首先,就贵州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格局(图1)而言,①横向看,尽管1418家乡村旅游地覆盖贵州全境,却存在类型同质化这一潜在危机:1418家乡村旅游地仅仅有田园风光、民俗文化、休闲度假、现代农业、民族村镇五种类型,不可避免地导致内部激烈竞争,进而造成乡村旅游资源内耗严重。②纵深看,605家(占比42.67%)乡村旅游地扎堆分布于700~1200m海拔高度的地理空间层,亦会造成乡村旅游资源的内部竞争与内耗,不利于乡村旅游地的差异化与可持续发展。其次,就贵州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特征(图2)而言,贵州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极不均衡。尽管两大集聚分布地带的乡村旅游资源可以在局部形成规模效应,继而扩大局部区域乡村旅游影响力,但是从贵州乡村旅游的全局出发,这种分布会使乡村旅游地走向两极化:拥有规模优势的乡村旅游地生命力愈发持久,反之则逐渐衰退,甚至消亡,这对贵州乡村旅游地的整体提升与可持续发展形成威胁与挑战。

4.1.2阶段演进中潜在危机:理念迟滞,产业结构单一、产品同质化严重,品牌形象不明确

尽管黄金10年中贵州乡村旅游取得了喜人成就,但从阶段演进来看,其乡村旅游快速发展背景下仍存在诸多危机。首先,乡村旅游理念迟滞。尽最大可能追求经济效益,忽略生态、社会、文化等其他效益。导致生态恶化严重、环境污染超标、传统与民族文化衰落。其次,乡村旅游产业结构单一,乡村旅游产品同质化低质化严重。现有乡村旅游产业以休闲观光为主,住宿餐饮、交通运输为辅,产业结构单一:对乡村旅游资源的依赖过大,乡村旅游产品中初级产品居多,次级产品以及衍伸产品、辅助产品与相关产品有待开发,产品同质化严重、低质化竞争现象突出。最后,营销推广形式单一,乡村旅游品牌与形象定位不明确。由于营销与推广T作未紧跟时代潮流与消费需求,导致乡村旅游地产品(品牌)定位不明确、形象不鲜明等问题突出。

4.2 乡村旅游地发展路径

针对贵州乡村旅游地存在的潜在危机,提出“开拓提质,合理规划、强化联洁,更新理念,产业结构调整与产品创新升级,品牌形象确立与推广”等措施,以期实现贵州乡村旅游业态升级与可持续发展,具体措施如下。

4.2.1开拓提质:实现乡村旅游地类型多元化、差异化发展

横向而言,应在原有类型同质化严重的乡村旅游地基础上,依托地域优势和区域乡村旅游资源,着力开拓农事体验类(生态体验园、采摘园、趣味园、渔家乐等)、农业科技类(农业示范园、科技产业园等)、文化体验类(民俗园、文化长廊、乡土文化建筑景观等)等乡村旅游地,实现乡村旅游地由静态观光向深度体验飞跃,拓展乡村旅游类型。纵深而言,应着眼于700~1200m海拔圈层外的乡村旅游资源,根据区域特色与实际需求因地制宜实现差异化发展——低海拔平坦地区着力在乡村度假、骑行体验、节事表演、纪念品加工销售上寻求突破:中高海拔地区着力在漂流体验、猎奇体验、森林景致体验上寻求多元化发展:高海拔地区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着力在高山滑雪、登山攀岩等方面开辟新路径。

4.2.2合理规划、强化联结:实现乡村旅游地均衡发展

首先,应从全局视角出发,科学系统规划乡村旅游资源,充分挖掘各自特色与潜力,继而实现乡村旅游地均衡发展。其次,加强贵州各区域、贵州邻近区域间的区域联动与资源整合。①创建全省乡村旅游协作区,提升黔北、黔南以及黔中乡村旅游资源之间的紧密度、通达度。②创建省际乡村旅游协作区。与北部省份联合和互动,将遵义、毕节的乡村旅游地辐射范围延伸扩展至重庆、四川等省区,以红色旅游为主题,形成大乌蒙山脉乡村旅游产品互动区。与东部地区优势乡村旅游地联合,共同壮大黔东南和湘西民族文化体验区。拓展南方市场,依靠广西、云南的客源市场,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乡村生态旅游等产品,形成滇黔桂旅游资源与市场互动区。通过上述途径,实现贵州乡村旅游地均衡发展,实现优势互补与区域共享,继而延长乡村旅游地生命周期。

4.2.3 更新理念:树立“五位一体”全面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理念

贵州乡村旅游地发展应摒弃“尽最大可能追求经济效益”理念,树立政风民主、经济富裕、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五位一体”全面发展理念,用全新理念指导乡村旅游提质增效与业态升级。此外,乡村旅游发展不是短期目标下“资源——价值”转换过程,而是区域长久发展下的战略布局。用可持续发展理念,根据市场竞争与消费新需求不断更新、升级乡村旅游产品与项目,完善乡村旅游服务与体验,继而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4.2.4 乡村旅游产业结构调整与产品创新升级

首先,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将乡村旅游产业重心由餐饮、住宿业逐步拓展至诸如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市场开发、品牌运作等高端产业和新型服务业,在延长乡村旅游产业链的同时,增加贵州乡村旅游产业附加值。其次,产品创新升级。加快推动乡村旅游由传统的食宿、观光为主向休闲、体验、度假为主转变,打造乡村旅游“农家乐”升级版,开创乡村旅游多元化发展模式。以发展“田园综合体”为目标,结合各地乡村旅游实际,大力开发建设主题农庄、乡土乐园、户外运动、村宅民宿等乡村度假产品。通过乡村旅游产品的升级换代,提升贵州乡村旅游产品(品牌)核心竞争力。

4.2.5 乡村旅游品牌与形象的确立、推广

首先,结合各地特色确立乡村旅游品牌与形象。深挖乡村旅游特色与靓点,从乡村旅游地、产品与服务三维度出发,精准定位乡村旅游地形象,着力塑造乡村旅游产品品牌,完善乡村旅游服务形象,继而实现差异化发展。其次,充分运用新媒体,宣传推广乡村旅游品牌与形象。每个乡村旅游地(产品/项目)均可以借助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平台进行宣传推广。此外,应抓住消费场景由PC端向手机客户端转移这一消费趋势,借力诸如短视频等消费潮流,在日活跃用户颇高的短视频APP发力,营销宣传乡村旅游地(产品)。在确立鄉村旅游品牌与形象的基础上,运用新媒体等创新渠道,是宣传推广贵州乡村旅游品牌与形象、实现乡村旅游经济创新发展的有效路径。

猜你喜欢

空间分布贵州
“贵州制造”的前世今生
基于SWAT的滇池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白龟山湿地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及其来源分析
江苏省臭氧污染变化特征
基于Kriging插值的矿区周边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规律研究
贵州教育出版社
国家领导人与贵州
让世界感知多彩贵州
神奇的贵州面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