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Si原子轰击石墨烯形成取代结构的带隙研究

2019-09-10陈瑞张晋敏贺腾陈立谢泉

关键词:石墨烯

陈瑞 张晋敏 贺腾 陈立 谢泉

摘要:石墨烯是零带隙半导体材料,无法在半导体领域直接应用。因此,本文采用基于第一性原理的密度泛函理论超软雁势平面波方法计算Si原子轰击石墨烯形成取代结构的能带结构希望能打开石墨烯的带隙。首先验证了石墨烯本身的带隙,模拟数据表明石墨烯具有零带隙的性质。然后采用lammps软件模拟si原子轰击石墨烯中的C原子,在一定范围的轰击速度下(153~597A/fs),Si原子轰击并取代石墨烯中C原子形成了石墨烯型SiC的取代结构。在相同的速度下,用不同数目的si原子分别轰击石墨烯得到不同的取代结构,把其导入到MS中,用CASTEP模块分别设置相同的参数进行几何优化并计算这些取代物的能带结构。结果表明,Si原子轰击石墨烯形成的取代结构具有禁带宽度,打开了石墨烯的带隙。为实现精准调控石墨烯带隙打下了基础。

关键词:石墨烯:带隙;轰击:取代结构:能带结构

中图分类号:TN304文献标识码:A

石墨烯具有优秀的电学性质和机械性能,因此石墨烯成为后摩尔时代替代Si的候选材料之一。但是想要成功替代Si成为未来的微电子材料,还需要深人研究其带隙问题,因为本征石墨烯的能带交叠,是零带隙材料,无法在半导体领域直接应用。因此,目前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就是如何打开和调控石墨烯的带隙。

打开石墨烯带隙方法主要有:1)吸附或掺杂其他元素。如:溴掺杂石墨烯,硼掺杂石墨烯:2)利用对称性破缺,通过破坏双层石墨烯的对称性实现带隙的打开;3)利用量子限制效应和边缘效应,通过制作特殊的石墨烯纳米结构来形成带隙:4)其他方式,如衬底调控、应力调控等。如:石墨烯形变和缺陷,应力和张应力作用下的石墨烯。

本文采用si原子轰击石墨烯形成取代结构的方法研究其带隙性质。

1 Si原子轰击石墨烯取代结构的形成

1.1原理及方法

石墨烯中的C原子被si原子取代的原理是通过原子轰击,即赋予Si原子一定的初始速度,以单层石墨烯作为受体轰击,这个过程会随着初始速度的不同产生不同的结构。一般会出现如吸附、取代、和缺陷结构。

采用lammps软件来构建石墨烯轰击模型,单层石墨烯位于xy平面内,石墨烯的中心原子位于坐标原点,选取的模拟盒子尺寸为2.0nm×2.0nm×2.3nm,其中石墨烯片由45个原子组成,C-C键长为1.42A。Si原子坐标位于(0,0,6)处。为了模拟实际轰击模型过程,石墨烯不固定。轰击模型如图1所示。

在xy方向上选取周期性边界条件,x方向选取自由边界条件,时间步长选取为0.001fs以便使整个轰击过程都有足够时间反应。采用Berendsen控温方法使体系从20K升温至300K,升温时间为100fs:然后保持温度在300K下弛豫100fs,在此条件下系统达到平衡状态。最后在NVE系综下,给si原子沿着-z方向一个初始速度使其轰击Si原子对应在xy平面上投影处的C原子。

轰击过程中的原子间相互作用选取的势函数:石墨烯中C-C相互作用势选择airebo势,该势函数适合描述键的断裂与形成,已成功应用于碳基纳米材料的分子动力学模拟中。si原子和石墨烯中C原子相互作用势选择tersoff-zbl势,tersoff-zbl势为排斥势,是目前Si-C模拟中最常用的势函数,尤其是广泛应用于Si-C等的轰击碰撞过程。

1.2模拟结果

单个si原子以不同初速度轰击石墨烯时得到

由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的第一性原理赝势平面波方法对Si原子轰击石墨烯取代结构的能带结构进行计算和分析。采用MS中的CASTEP模块来完成几何优化以及能带结构的计算。为了使体系的结构更加稳定同时使取代结构模型接近实际结构,首先采用BFGS算法对取代结构模型进行结构优化,再计算其能带结构。設定平面波截断能量E为400eV,采用广义梯度近似(GGA)下的Perdew BurkeErnzerhof处理其电子间相互作用的交换关联能。迭代收敛判据SCF tolerance为5.0×10 eV/atom,电子与离子问的作用则用USPP(ultra soft pseudopotentials)计算。迭代次数设置为500次,以保证在绝对的收敛条件下得到稳定的结构。

2.2取代结构的能带结构

对Si原子轰击石墨烯取代结构的能带结构进行计算(取费米面所在的能级为O eV),石墨烯本身结构的计算得到的能带结构图中,费米面附近两个能带交叠,如图4中(a)所示,因此,石墨烯的带隙为零:用不同数目的Si原子轰击石墨烯所得取代结构的能带结构图有带隙,如图4(b)~(f)所示,但打开的带隙不够明显,因此,从能带结构图数据中提取了导带底和价带顶能量,通过计算得到禁带宽度E,如表1所示。si原子个数从1~5轰击后取代结构的带隙值E分别为:E=0.08144eV;E=0.11719eV;E=0.07156eV;E=0.07202eV;E=0.11516eV。

在结构优化的基础上,利用了GGA+USPP的方法计算了取代结构的电子结构。石墨烯的能带结构是来源于1个s电子和2个p电子的sp杂化,Si原子轰击取代以后,由于Si原子占据原来的C原子位置导致这种sp杂化结构被破坏,使得石墨烯本征结构被改变,带隙被打开。从上述表1可以得出4个Si原子取代结构的能带结构导带底和价带顶的波矢k相同都为0.56555.因此他们具有相同的动量,电子跃迁时不发生动量的改变,只需要发生能量的改变,这种情形更容易发生电子跃迁,表现出直接带隙半导体特征。si原子数为1、2、3、5时,取代结构的能带结构导带底和价带顶的波矢k值不相同,所以在电子跃迁过程会产生动量的变化,有声子参与属于间接跃迁,因此,这几种结构表现出间接带隙半导体特征。

3 结论

本文研究了石墨烯和si原子轰击石墨烯形成取代结构的模拟过程以及能带结构。从模拟和计算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不同初速度的Si原子轰击石墨烯可以得到不同的取代结构,其中包括吸收、取代、透射;

(2)通过MS计算并验证了石墨烯本身具有零带隙特性:

(3)通过si原子轰击石墨烯形成取代结构打开了石墨烯的带隙,但是这几种取代结构中,4个si原子的取代结构是直接带隙,其它几种结构是间接带隙:

通过本文的研究,发现通过si原子轰击石墨烯可以解决石墨烯零带隙的问题,为打开石墨烯零带隙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但是从结果分析目前还不能精准调控取代结构的直接带隙或间接带隙性质。

猜你喜欢

石墨烯
周期性结构的石墨烯对太赫兹波的吸收特性研究
氧化石墨烯在纯棉织物上的抗菌应用
石墨烯负载纳米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催化性能研究
功率芯片表面绝缘层厚度对石墨烯散热效果的影响
海尔在石墨烯领域发展前景展望
综合化学实验设计:RGO/MnO复合材料的合成及其电化学性能考察
石墨烯纳米结构中负微分电阻效应研究
石墨烯量子电容的理论研究
新型石墨烯—壳聚糖/二茂铁衍生物/细胞色素c修饰电极的制备及其用于亚硝酸钠的检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