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9-09-10李宏峰
李宏峰
摘 要: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科学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在互联网和智能技术广泛推广应用的时代背景下,就业市场对人才创新能力的需求越来越大。中职信息技术教育作为国家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随着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也越来越突出。
关键词:中职教育;信息技术;创新能力;培养计划;实施方案
综合当前我国中职院校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优势和浅显,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方式与方法,我们分析得出,当前的中职院校信技术教育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建设。因此,本文将重点分析中职院校的教育教学体系中,对于信息技术的教学和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与策略,并且会依托实践突出相关的意见和方法,希望能给广大教师带来一些参考和帮助。
一、结合培养模式,树立创新意识
中职院校的办学根本在于服务社会,所以,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中职院校务必要把握住时代的潮流对学生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并且要致力于提高校园的教育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树立一个可用于实现创新发展和创新思维的空间。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有效的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还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对于学生后期的学习和工作有很大的帮助与促进意义。
例如:教师在开展中职院校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同时需要对学生进行职业性的培养与开放性的教育工作引导。这样可以让学生通过不断地理论学习、实践探索和实验操作等内容稳步强化自身的专业素养,提高自己的职业操守,满足对相关学习内容的高效掌握。通过这样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寻找问题以至于解决问题和回顾问题所带来的现实意义与帮助。另外,改变现有的教育教学模式,还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迅速掌握相关内容,实现对文化课与专业课的紧密结合。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将旧知识遗忘掉,也可以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更好的发散自己的思维,提高对相关知识内容的认识。
二、教学设计和现代教学工具的推广使用
在中职院校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务必要把握住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然后将之与现代化的教学环境与工作环境结合起来进行思考。通过深入的分析和探索寻求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早日形成。其中,主要包含有:学生的个人道德素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学生的自主创新思维等等。凡此种种,都是基于教学设计和现代教学攻击的基础上开展的。因此,教师需要大力推广和使用以上教学方法,以此满足对学生的高质量教学与学生的高效率学习。
例如: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鼓励,让学生通过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以及信息技术交流课程来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另外,教师可以结合校本教材和国家教材等内容设计一个全新的教学方案,然后将之高效的应用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在此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通过新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时,需要结合教学的内容以及当前社会的发展现象来开展。以此为法,可以确保校园的教学和社会的企业发展处于一个同步性,这样学生不论是进行理论学习或者是实践应用,以至于产学结合和现代学徒制的专业强化过程中,都可以实现得心应手的操作,而不会出现产教不搭的现象。
三、职业教育教学应用行动导向的方法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职院校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也迎来了全新的变化。特别是在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实现了新式教学方法的转变。这对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而且當前很多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都会通过“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实施课堂的管理与引导,同时还会利用“一专多能”的教学手法对学生进行文化课程的教学与专业课程的教学,从而促使两者之间的紧密融合与交叉发展。
例如:教师在基于行动导向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有效体现出教学的必要性和指导意义。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行动导向可以培养学的专业技能不断提升,而且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一种既定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观念。这便可以帮助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与互动环境,并且可以让社会中的知识与经验融入得课堂中进行分析与思考。从而实现学生高效的知识掌握能力和知识构建能力。
总之,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和科技的发展,社会就业压力不断地增加,对就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让这些中专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激发或培养出来,使其在未来激烈的就业市场中脱颖而出,这个问题已将越来越引起了教育界的关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霍海兰.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实践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9(42):177.
[2]兰业腾.现代信息技术优化中职德育课教学的探究与实践[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10):238-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