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隐藏在天津租界的日本反战作家永濑三吾

2019-09-10陈建郭媛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19年5期

陈建 郭媛

摘  要:日本作家永濑三吾于上世纪20年代末在天津租借从事新闻报道工作,他早年大量介绍文化体育知识及天津风土人情,为文化传播作出了较大贡献。抗日战争爆发后,始终坚持和平主义的反战立场,被日本军国主义当局视为卖国奴而遭到迫害,最终于1946年返回日本。1954年他结合自身在天津租界的经历创作了小说《卖国奴》,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罪行,同时还生动地刻画了天津租界时代多国文化相互交融的情景。

关键词:永濑三吾;天津租界;反战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69(2019)05-122-03

一、 永濑三吾与天津租界

1.永濑三吾其人

永濑三吾(1902-1990)是日本著名的侦探小说家,于1902年9月生于东京。学生时代在东京法语专修学校学习法语,深受西方文學思想影响。之后他师从福士幸次郎学习新体诗的创作,不久与木木高太郎(1897-1969)等人创办同人杂志,积极创作出版新体诗。20世纪20年代末来到天津,从事报纸编辑等新闻报道工作[1]。1946年回国后开始创作推理小说,1947年在《宝石》杂志上发表《军鸡》大受好评,之后逐渐在推理小说界确立自身的地位。1952年永濑进入岩谷书店工作,并开始担任《宝石》杂志的总编。1954年他根据自身多年在天津租界的生活经历创作发表了小说《卖国奴》,并一举获得第8届日本侦探小说俱乐部奖和第32届日本直木文学奖提名作品奖。1990年在东京病故,享年88岁。

2.永濑三吾与天津租借

永濑三吾青年时代学习诗歌创作,与同门师兄弟佐藤八郎、金子光晴、尾崎士郎等人醉心于大正时代的民主主义思潮,并为之倾倒。他们创办同人杂志,积极出版新体诗。大正末年由于关东大地震的影响,日本经济发展一时停滞不前,不久军国主义势力乘虚而入,控制日本政坛,将日本逐渐带入军国主义的道路。政府制定治安维持法,对工人劳动运动及社会主义运动进行疯狂镇压,一时间人民的言论自由受到限制,日本国内的舆论环境整体压抑闭塞令人窒息,一心憧憬民主自由的永濑三吾不满当时的专制环境,在远亲森川照太的再三劝说下决定去海外发展,并于1920年代末来到天津。

永濑三吾到天津后担任《京津日日新闻》的记者,积极投身新闻报道工作。《京津日日新闻》是1918年森川照太与田原天南在北京创办的日文报纸,之后在森川照太任总编时期将报社迁址天津。森川卸任后,永濑三吾担任《京津日日新闻》第二任主编。当时在天津还有一家日文报纸,即《天津日报》。《天津日报》受天津当地日资企业资助,思想相对守旧,大多报道与政府舆论保持一致的时政内容。与之不同,永濑三吾在任《京津日日新闻》主编期间则疏远政治,除报道新闻时事外,还大力介绍音乐、棒球、橄榄球及天津各地特产等文化体育方面的内容,为丰富大众生活做出了积极贡献。1942年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日本政府加强舆论专制,停止了开办24年之久的《京津日日新闻》,并将其合并到《东亚新报》(1939年北京创刊的报纸)。

二、 抗日战争中永濑三吾的反战活动

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的1938年,日本法西斯政府在国内疯狂加强言论统治,并对日本国民鼓吹勤劳奉公和对天皇绝对服从的战争言论,怂恿普通民众参与侵略战争。在这种气氛下,日本国内各阶层、各行业都在“协力”战争。文学界也不例外,日本军国主义政府组织动员国内知名杂志社的记者、作家、文人等远赴中国战场担任随军记者报道战况,创作所谓“战争文学”来鼓舞人心,宣传战争,为国出力。

起初日本文人被好战思想冲昏头脑,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纷纷来到中国战场,但是目睹残酷的战争后,他们中间也出现了严重的分化。一部分以火野苇平、菊池宽、林芙美子为代表的反动文人,他们头脑发狂丧失了作家本来的正义感和是非感,大量创作“战争文学”[2],迎合政府宣扬和美化侵略战争。然后,另一部分以岸田国士、小林秀雄为代表的作家,他们深刻领悟到日本侵华战争的非正义性和罪恶,但也深知自身无力对抗军国主义政府,于是选择既不迎合也不反抗的态度,缄口不语、放弃创作。而此时身处天津的永濑三吾却独善其身,丝毫不受政府好战思想的影响,继续保持《京津日日新闻》原有的办报宗旨。他不迎合军国主义政府而充当“协力”战争的反动文人角色,更没有让《京津日日新闻》成为军国主义政府宣扬、赞美战争的舆论工具。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法西斯政府变本加厉,在文化及思想上实施高压管制政策,逮捕反战言论的进步作家,以各种手段钳制国民的言论自由。同时,一部分反动作家组织成立日本文学报国会,赞美军国主义行径,宣传、美化侵略战争。这种舆论氛围很快从日本本土蔓延到日本的海外殖民地,日本政府下令强制停刊了历时24年之久的《京津日日新闻》,并将其合并到北京的《东亚新报》。然而,爱好和平的永濑三吾毅然辞职离开《东亚新报》,,逆时局而行,转投天津英租界的印字馆,继续自己的记者生涯。太平洋战争期间,英美两国是日本的头号敌国,而永濑转投敌国英租界报馆的行为在当时就是背叛祖国的“卖国”行为。因此当局对永濑实施报复、打击、迫害。就在日本战败前不久的1945年春,当局为了让永濑殒命战场,逼迫他在中国济南参军入伍。几个月后日本军国主义战败投降,九死一生的永濑三吾幸存下来并再度返回了天津。

三、永濑三吾的小说《卖国奴》

战后,为了唤起更多日本民众对侵略战争的反省、反思,永濑三吾于1954年以华北事变为背景,结合自身在天津生活的经历,创作了中篇推理小说《卖国奴》。这部小说通篇贯穿了作者本人的反战思想,深刻揭露了当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罪行,深受读者好评。次年1955年小说《卖国奴》获得第八次日本推理作家俱乐部奖,作品被收录在《侦探小说年鉴1955年版》中,并一举获得第32次直木文学奖提名。日本著名作家原卓史曾这样评价这部作品:“永濑三吾具有丰富的海外生活经历,小说素材十分丰富。获得1955年获得推理作家俱乐部的中篇小说《卖国奴》 取材于中国北方城市天津,作品魅力之一是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异国情调。”[3]

1.《卖国奴》中的反战思想

主人公里宫良介作为华北殖产股份有限公司的外派业务员,于上世纪30年代来到天津。到达天津当晚,在下榻的酒店内经历了亲日派报社社长被杀事件。之后,他受德国租界“克斯莫”西餐厅老板娘杰莉的委托调查真凶。通过调查,他得知凶手是并不是国民党特务组织“蓝衣社”而是日本特务,整个事件完全是日本政府为发动华北事变而制造的阴谋。善良正义、爱好和平的里宫良介坚持反战立场,背叛自己的祖国,将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真相以及日本战败的消息公布于众。作品主人公里宫良介的经历与作者永濑三吾的经历相似,整部小说的构思源自作者本人的亲身经历。

小说的故事情节主要以德国租界西餐厅“克斯莫”为舞台展开,餐厅的老板娘杰莉本是日本人,因不满日本当局的言论专制离开日本加入苏联籍并移居天津。拉姆森是一位东方古画学者,苏联人,他经常往来中日及世界各国之间,耳闻目睹最新的战况以及各种新鲜趣闻,带回租界分享给里宫、杰莉、马有礼等人。由于德租借区域内不受日本军国主义操控,相对宽松,他们通过租界内短波无线电收听苏联的最新广播,了解日本战败及世界最新形势等重要信息。同时,里宫等人的反战并没有只停留在暗中信息交流上,他们积极号召并组织天津租界内的日本侨民从军国主义手中夺回政权成立日本新政府,放弃战争,停止侵略,恢复世界和平。

2.《卖国奴》中的天津租借

1861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天津开港,借助海河的内河航运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贸易港。当时各国商船往来频繁,来自世界各国的商品种类繁多,数量庞大。[4]各国政府积极在天津开设租界并大规模派遣官员、军人。除此之外,外国的洋行、商社大量进驻天津,积极广泛地开展对华贸易。租界内的西餐厅和俱乐部自然就成为外国商人、政要以及他们与中国高层人士之间进行社交、娱乐的场所。《卖国奴》这部小说的背景舞台是德国租借西餐厅“科斯莫”。这家餐厅是一个外表坚固、铺满红瓦的二层小楼,门前有三、四层台阶,登上台阶才能进入玄关。这种俗称“小洋楼”的建筑是天津租界时代的代表性建筑。正是这些风格各异,相得益彰的小洋楼在建筑空间上完美地烘托出特殊的异国情调。此外,造访“科斯莫”的客人也来自世界各国,他们操着各国语言,轻松自由地进行交流、交际,交换各种信息。美食、饮品也是来自世界各地,种类多样,例如菜单是纯法式菜品,餐具则有德式、俄式等器皿,出售的酒水有伏特加、白兰地、葡萄酒,日本啤酒等。小说通过对天津租界建筑、街區以及人物、事物的描写,从多重角度清楚生动地刻画出租界时代天津的异国风情和多国文化相互交融的情景。

参考文献:

[1]田中良平.天津今昔招待席[M].日本眺有限公司,2005:52.

[2]三好行雄,秋山虔.新日本文学史[M].文英堂,2016:171.

[3]永濑三吾.日本推理作家协会赏受赏作全集[M].双叶文库,1995:84.

[4]尚克强.九国租借与近代天津 [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