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8年高考上海卷满分作文借鉴

2019-09-10唐惠忠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 2019年5期
关键词:本心萨特异化

唐惠忠

题目展示

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作文再现]

做自己的主人

上海一考生

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

有这样的心态,是因为它根植于人性深处对个人价值被承认的需求。它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金字塔尖“自我实现”的需求息息相关。400多年前,当机器被发明出来,人们惧怕工作被取代从而不再被需要,放火去焚烧机器,这就是英国历史上著名的“卢德运动”。在今天,人工智能引起的质疑也与对人的价值遭磨灭的担忧密不可分。

但是,从更大的角度来看,其原因还在于人的社会性。从客观上看,国家和社会出于稳定政治秩序的目的,强化集体意义,而弱化人的个体性。而主观上,由于处于这种民族家国的意识形态中,人们不自觉地渴望被他人需要,不断通过在集体中找寻自己的位置、为集体做出贡献来实现自己存在的意义,构建安全感与认同感。

然而,本性与本心常常相互违背。一个人过于渴望被他人需要,那么他就有把自己异化为“物”之嫌。由于他人或好或坏的评价都将增添或削弱我们的尊严,我们的一举一动都被他人的需要所控制,那我们就失去了对自己生活的掌控。正如萨特在《禁闭》中所写的,几个人死后灵魂堕入地狱,地狱中没有烈火,只有一间封闭的密室,人们的一举一动都只能在他人在场的情况下进行,令人痛苦不堪,于是主角感叹:“要什么刑架,他人就是地狱!”生活中,我们因渴望“被需要”或追名逐利,焦虑不已,或违背本心,做别人认为正确的事情,这种在别人影响下失去自由意志的行为,不就是萨特所说的“地狱般的痛苦”吗?

人应当发现自己的价值所在,而不是通过“被需要”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因为,人是自己的目的,不是别人的手段。

只有了解自己的真正价值所在,不被他人需要时,也不会有损我们一丝一毫的价值;而被需要时,我们的价值反而有所增益。从而,我们将生活真正掌控于自己的手中,不被他人的喜恶所影响,我们所做出的每一个举动都是独立选择的结果。只有这样,我们才算得上是真正自由的。

当斯特里克兰德背弃妻子、逃离社会,来到孤岛上追逐梦想时,尽管他的画无人鉴赏,但他就是自己的王;当桑提亚哥载着月光下泛白的鱼骨返航,能养活人们一个冬天的大马林鱼没有了,他不再被需要,但他战胜了鲨鱼,更战胜了自己。

人,应当做自己的主人。

[满分分析]

本文获评69分满分,是2018年上海卷多篇最高分作文之一。文章具有以下亮点。

1. 立论不同凡响。

绝大多数考生面对“被需要”这道材料作文题,选择的都是从正面立论,即肯定“被需要”的意义与价值——主要立意有“人与人之间正是在需要与被需要的过程中维系着亲情、友情和爱情”“我们需要社会,更被社会需要”“老人最缺的是‘被需要感’”等;而该考生敏锐地发现了“本性与本心常常相互违背”这一“自我异化”的情形,并由此出发,有理有据地推出了“一个人过于渴望被他人需要,那么他就有把自己异化为‘物’之嫌”的判断(这个判断中“过于”一词不可或缺),旗帜鲜明地亮出了“做自己的主人”的中心论点。能辩证审视“被需要”,重点看到其“弊”的一面,这是作者认识水平高人一筹的表现。

2. 论证层层深入。

文章摘引文题供料入题,属于常规化的处理;接着分点剖析“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的原因,言之成理;然后结合萨特在《禁闭》中的描述,明确揭示假如“我们的一举一动都被他人的需要所控制”将导致的严重后果,催人警醒;在此基础上既讲道理又摆事实,正向强调了“人应当发现自己的价值所在”;末尾段则用“人,应当做自己的主人”再次强化观点。文中多个核心句均独句成段,读来相当显豁。

依据全篇的行文思路,我们可以画出如下图式建构:摆出论题—→主客观原因透视—→剖析后果—→直接亮出观点并论证观点—→重申观点

3.材料运用灵活多样。

在析理的过程中,无论是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还是中外历史、文学名著等论据,考生信手拈来,其知识积淀与文学功底可见一斑。尤其是“当斯特里克兰德背弃妻子、逃离社会……更战胜了自己”这一段,一句一例,高度浓缩而内涵丰富。

4. 上下文衔接自然有序。

比如,第三段的开头用“但是”一转,层次上深入一层。第四段则再次转折。“那么他就有把自己异化为‘物’之嫌……那我们就失去了对自己生活的掌控”等虽只寥寥数语,却足以催人警醒。当然,此段若能结合社会生活中一二实例,来具体阐发“在别人影响下失去自由意志的行為”的危害,就更具说服力了。

[写作借鉴]

近些年的高考作文,大多以新材料作文的形式测查习作者的思辨能力,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但许多同学在写思辨性作文时,缺少思维的深度:对一个问题的分析,往往只看到表面现象就断然下结论;不去分析事物内部的因果联系,只知道是什么,不知道为什么,使所写作文的内容停留在“是什么”上,而忽视了在“为什么”上的深度开掘。

本篇《做自己的主人》,最为难得的正在于因果分析深刻而严密,其逻辑几乎无懈可击。相关借鉴点包括:

1. 一果求多因。

在探究“人们……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的原因时,该考生先用马斯洛心理学揭示了“人性深处对个人价值被承认的需求”,可谓一语中的,又从社会学原理出发,剖析“民族家国”的存在要求人们“在集体中找寻自己的位置、为集体做出贡献来实现自己存在的意义”。正是基于这样的分析,后文的“本性与本心常常相互违背”就十分令人深思了。

2. 主客观兼顾。

在第三段的说理中,作者又合理地分解出“客观(原因)”“主观(原因)”两个小层次,真是条分缕析,头头是道。

最后要提及的两点是:1.因果分析有时会与“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配合着使用——本文整体上采用的就是“先破后立”的结构。2.因果分析常常与“对策分析”配合着使用——先有因果分析,再据“因”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策”由“因”来,自然会显得顺理成章。

猜你喜欢

本心萨特异化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跨年时 有所思
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的探析
一人一心一山一茶
关于本心
你自己选择
“社会主义异化”论与精神污染
费尔列希特《异化:从过去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