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室内装饰构造与施工”项目式教学体系改革初探

2019-09-10廖坤阳

现代盐化工 2019年5期
关键词:项目式施工工艺教学改革

廖坤阳

摘   要:结合建筑装饰类专业特点及“室内装饰构造与施工”的课程性质,从教材内容、教学形式、课程设置、教学实训及考核方式等5个方面阐述了当前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课程教学改革和实践,总结出教材及授课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计划、教学配套设施及考核形式等5个方面的具体教学改革措施。教学改革实践两年来,学生学习兴趣明显提高,专业知识面也进一步拓宽,教师教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也有很大提升。

关键词:装饰构造;施工工艺;项目式;教学改革

“室内装饰构造与施工”课程是高等职业院校建筑装饰技术、建筑室内设计等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建筑装饰构造组成和建筑装饰施工工艺流程两大部分。

通过理论学习和项目实训,使学生熟悉建筑装修构造的类型,掌握建筑装修构造的基本方法、原理和技能;能够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不同的装饰材料;结合建筑装饰施工技术和工艺,合理地选择材料,正确地布置构造结构,确定切合实际的建筑装修构造设计方案,为后续的专业课学习及将来从事建筑装饰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1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传统的“室内装饰构造与施工”课程教学效果不理想。过去授课教师主要还是采用二维施工图纸结合现场实际的案例式辅助教学,但由于建筑装饰构造较为复杂,施工周期长且多为隐蔽性结构。学生对其认知普遍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的了解,对建筑装饰施工工艺的关键环节不容易把握,进而降低了学习的积极性,失去了学习的兴趣[1]。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教材内容陈旧

近年来,随着装饰施工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筑装饰新材料、新工艺也不断推陈出新。而现有的教学内容普遍还是沿用早年出版的教材,对装饰行业新动态没有及时关注和更新,导致与现场实际脱节。只有时刻关注行业发展新动态,及时更新教材内容,做到与时俱进、顺应建筑装饰行业的发展及对人才知识体系的需求。如当下重点推广应用的新技术:采用新型保温材料、节能设备、节能型门窗及铝合金窗断桥技术,点支承式和单元式幕墙技术,天然及人造块材的精加工、异形加工、挂装及整体打磨等技术,应用抗老化、抗裂胶粘技术,新型保温、隔热、隔声墙材施工等。当下教材内容的更新往往要滞后于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的运用。

1.2  教学方式落后

“室内装饰构造与施工”主要采用传统的教师课堂理论教学及部分图片、视频相结合的案例式教学。该授课方式较以往的板书式理论教学有一定改进,但鉴于本课程的性质及课程特点,单纯的采用观看视频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当下的教育需求。还须继续加大对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开发力度,以改善落后的教学方式。

1.3  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本课程的开课学期安排在大二上学期,即第三个学期。学生通过大一的专业基础知识学习,已经对专业有一定的认知。进入大二后,各专业主干课程密集开设,且课程性质由大一的基础理论课程转向专业实践性很强、重点难点多、课程间衔接紧密的专业核心课程。而在课程体系设置上缺乏考虑,忽略了课程之间的知识体系衔接,导致部分课程的知识延续性较差。主干课程大量的集中开设,使得学生在短期内较难适应,影响了整体教学效果。

1.4  教学实训设施有待加强

完备的教学实训设施是教学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近年来院校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建设建筑装饰施工教学实训场地。通过对建筑装饰各个工艺的展示让学生能直观明了地认识建筑装饰的工艺流程及结构特点。但是由于建筑装饰所涉及的工艺很多,材料丰富,加上建设条件受限,院校无法将所有的装饰工艺进行展示,即使展示也仅是小模块化式的展示。其次装饰工程内含有大量的隐蔽工程,一旦展示模块做好,很难完整地揭示其施工原理及工艺流程。另外,近年新开发了一些交互式仿真学习软件,也大大促进了课堂教学效果。但是由于类似的仿真软件跟实际还是有较大的出入,其部分模块的展示还不够真实、详细。

1.5  考核方式有待改进

当前的课程考核模式主要还是以传统的期末考试加平时表现来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期末考试通常是以闭卷考的形式进行考核,而本课程更多的是以实验实训为主,要求掌握基础理论知识,还要有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因此现有的考核方式不能科学地反映学生的学习和掌握能力。故需要探索新的考核方式,全面体现学生的真实水平。

2    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的要点分析

2.1  教材及教学内容改革

“室内装饰构造与施工”作为建筑装饰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在教材的选用上应满足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需要,努力构建以培养学生专业复合型技术技能为主线的课程及内容体系。摒弃传统纯理论或简单的理论+实践课堂教学模式,积极探索“理论+实践+理论”、“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2]。课程基础理论教学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突出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教学内容上应注意因材施教,突出重点,弱化对基础理论和公式推导的过程,及时、适时补充新鲜知识,开阔学生的眼界。积极引导学生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查阅相关专业文献、书刊等参考材料以了解专业最新发展动向,让课堂从传统的教室不断往外延伸,同时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2.2  教学方法改革

传统教学方法侧重于知识传授,却忽视了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及职业素養塑造。案例选材比较陈旧落后,知识更新太慢。教学设计中教师的主观性过强,未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课堂讲授也是照本宣科,满足于“满堂灌”、“一言堂”,导致学生越听越觉得无趣,教师越讲越没劲。

鉴于课程的性质及特点,在组织教学上,主要采用项目式教学方法,即通过预先设定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让师生共同来实施的教学行动[3]。通过创设一个行动导向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通过组建学习小组,依靠主动地自我学习能力,构建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综合职业素养。具体的教学步骤如下:确定任务→分解任务→制定计划→作出决策→执行计划→过程检查→评价分析。

围绕建筑装饰工程的特点,将该课程按照装饰部位、装饰材料及工艺的不同,分为:地面装饰材料及工艺、墙体饰面材料及工艺、屋面顶棚饰面材料及工艺、门窗饰面材料及工艺、其他细部饰面材料及工艺等若干任务。由教师对每个任务提出若干设想,让学生进行讨论,确定出每个任务的目标;接着从设计和施工的角度出发,让学生了解当前常用的装饰材料的规格、性能及基本特征;再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视频图片及样板间样品展示,系统学习常用的建筑装饰材料;最后将装饰施工工艺视频文件和实训室的实操相结合,让每位学生都能对每种装饰材料及每道施工工艺都能有一个完整的感知。授课结束后,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授课教师检查评分,师生共同讨论、评判项目教学中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找出影响结果差异的要因。

2.3  课程教学计划改革

本课程在设置过程中,严格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课程教学上要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学科专业之间的融合。由于课程理论结合实践很强的特点,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加强不同课程间的联系,注重衔接课程知识的综合运用,让不同或相关课程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例如:加强“建筑工程材料”、“建筑CAD”、“房屋建筑构造”等相关课程知识衔接的讲授。通过将上述相关知识的串联,加强课程之间的联系与相互融合,同时以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素养。

另外,在设置教学计划时,适当加大实践环节的课时占比。本课程计划学时为60学时,另安排一周的课程实习,考虑课程的实际,适当减少对建筑装饰材料知识的介绍,重点针对装饰施工工艺环节的讲解,让学时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2.4  教学配套设施改革

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保障。建筑装饰工程实训基地建设应着眼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要求,以装饰施工工艺流程为主线,坚持“生产、教学、科研”相结合的原则,打造校内、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4]。在校内,整合现有实训资源,新建建筑装饰工艺展示室、建筑装饰材料展示室、室内设计仿真工作室、建筑作品终端实训室,购买交互式仿真学习软件、BIM软件及VR设计软件等。在校外,与国内知名的建筑装饰公司、建材厂商合作共建一批校外一体化教学实践基地,让项目式教学得以顺利延伸并得到有效实施。

在着力建设教学实践基地的同时,努力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高水平、高素质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要求实践指导教师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专业素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奉献精神,同时具备一定的实验教学及管理能力,确保教学实践的顺利完成。

2.5  考核形式改革

高职院校应以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交流能力、协调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目标。而这些能力要求也反映出学生的综合素养,采用传统的期末闭卷考核模式是很难准确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因此,我们提倡考核方式应多样化,结合建筑装饰工程的特点,侧重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考核。

首先,围绕国家提出的“双证书” 制度,积极探索“以证代考”制度。如针对建筑装饰行业企业的需求及学生今后职业发展的方向,在授课内容里适当融入建筑装饰“施工员”、“质检员”等施工现场管理岗位考核知识,引导学生积极报考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其次,要注重教学过程的考核,增设现场实操考核。项目式教学是基于行动导向,任务驱动的新教学模式。在考核评价方法上,应着重考查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时的职业行动能力是否达到预期,是否按照要求完成相应工作任务。

最后,要不断完善考试结果评价与反馈机制,结合课程特点,采取期末总结性考试和过程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考评,并在期末总成绩中适当加大过程考核的成绩比重。同时,建立考试结果分析,总结经验教训,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也通过任课教师、实训指导老师和学校聘请的能工巧匠共同制定评价措施,形成双评价机制,让学生的能力评价和技能考核有机结合。

3    课程改革成效分析

3.1  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通过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改革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用一些生动形象的案例进行教学,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主动。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入课,并引导学生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查阅相关专业文献、书刊,让课堂从传统的教室不断往外延伸,切实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能力[5]。

3.2  进一步拓宽了学生专业知识面

如今的建筑装饰装修行业正经历一次大变革,各种装饰材料不断地推陈出新,建筑装饰工艺技术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身处这样的大环境中,必须时刻关注行业的最新动态,接受最新的理论知识和行业动态,特别是最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努力让自己走在行业的最前沿。通过施工现场实地参观及交互式虚拟仿真软件的学习,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知识能力,为今后从事建筑装饰行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3  较好地提升了教师教学及服务社会的能力

本课程教学体系改革已持续近两年,相关任课教师通过参加各种课程改革和教学方法的培训并积极投入到教学实践中,在提升教学能力的同时,也能更好地完成教学工作。教师通过主动走出校门,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活动,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其学术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也拓展了服务社会的领域,有效促进了学校服务社会的影响力。

4    结语

通过分析“室内装饰构造与施工”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结合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的要点,总结出教材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计划、教学配套设施及考核形式等教学改革举措,为其他相关课程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作用。通过近两年的教学改革实践,成效显著:不仅提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职业素养,也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及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姚立娟.高职院校建筑裝饰材料与施工工艺课程教学改革探讨[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1.

[2]黄学慧.高职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模式构建研究—以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为例[J].广西教育,2012(35):65-67.

[3]王广保.工程类课程项目化教学探索[J].滁州学院学报,2015(4):133-136.

[4]郝   广.高职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项目化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职教论坛,2016(2):41-43.

[5]王   瑞.高职建筑装饰专业项目化教学改革思路与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2019,20(9):33-35.

猜你喜欢

项目式施工工艺教学改革
高层建筑CFG桩复合地基施工工艺探讨
水中灌注桩施工工艺探讨
挖淤换填施工工艺在市政工程的应用
大学英语模块化、项目式、专业实践型教学改革思考
项目式模仿教学法在单片机教学中的应用
项目式教学在高职数控车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广告摄影课程中“项目式”教学法的研究与应用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