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教师的形象
2019-09-10文喆
作者简介
文喆,北京市教科院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兼职教授,曾主持北京市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并获得北京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出版《素质教育与课堂教学改革》《门里门外谈教育》等著作,并在各类期刊、报纸发表论文几十篇。
形象,在现代汉语中,主要是作为形容词使用的。作为名词,它首先是个文艺批评的术语,意思是指文艺作品中人物以及和人有关的事物的精神风貌与品格特征,是一个人物从外到内的特点的总和。“好教师的形象”,当然不是讨论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塑造的教师的人物形象特点,而是借用这一术语,对优秀教师的精神风貌进行探讨,或者说为优秀教师的共同特征(如果有共同特征的话)做一番定性的说明。
但是,“形象”这一概念既然来自文艺批评,我们也不妨就若干文艺作品中的教师形象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我想主要从影视作品中的教师形象入手,看看这些出于艺术家之手又为社会大众认可的优秀教师,大体上是何种“形象”,有何特点。
谈到影视作品中的优秀教师,绕不过去的人物是苏联影片《乡村女教师》中的瓦尔娃拉,这个从沙俄时代学校毕业的年轻女子,从来到西伯利亚(那曾是苦役流放、犯人落脚的荒原)之日开始,就把教育乡下的孩子,帮助他们继续升学受教育作为自己责无旁贷的义务。经历了国内外的战争与革命,经历了爱人的久别与死亡,乡村女教师始终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把一批又一批学生送上人生的战场。影片中着重表现的是她对学生的爱、对教师责任的坚守及不惜牺牲个人幸福以成全教育对象的奉献精神。也就是说,无论是观众,还是影片的制作者,他们心目中的好教师,首先是“人师”,是关爱学生、恪尽职守的教育工作者。
无独有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也有几部以教师为主角的电影受到广大观众的充分认可。其中张艺谋的《一个都不能少》、杨亚洲的《美丽的大脚》,影响颇大,影片主人公魏敏芝和张美丽也受到不少好评。不论是魏敏芝不计后果地追回逃学的学生,还是张美丽用跑调的音乐让乡下的孩子全面发展,都表现两者发自内心地对教育对象的关心与爱护,都表现出两者对教师职业的无比尊重。
一个曾在重庆涪陵师范学院做过两年志愿者的美国人,由于文化差异,他对中国教育有诸多不尽认同甚至不以为然的地方。然而,在他更多地了解中国之后,在他写的《寻路中国》中记叙了他看到一个叫魏嘉的怀柔山村小孩的成绩册,其中有诸多品行、学习、身体等方面的要求与评定。30多页的评议让他不以为然,后来,他写道:“如果不是在最后一部分老师加了一段个性化评语的话,这份材料的恐怖性肯定不会减弱。二年级的时候,刘老师写道:‘大家都爱你。你的思维敏捷,所有同学都很羡慕你。但只有跟辛勤劳动结合起来,你的聪明才能让你进步,让你考上理想的学校。你也不要让其他人超过你哟!你要带头努力学习。加油!’”
“那正是中国教育制度的可取之处——人们表现出的关切出自真心实意,他们对学习的信奉根深蒂固。尽管工资很低,老师们普遍具有奉献精神;尽管各自背景不同,家长们会尽量做好自己的分内事。”
这段话写于2009年,他并不完全认同中国教育,但作为一个对中国现实社会有较深入了解的美国人,他看到了中国教育,这也是中国教师的最大优势,即“真心实意”地关爱学生,出自本性地为学生做长远打算。显然,在文艺作品中对好教师的形象的描写,其实正反映了大家的共同看法:“好教师”,首先是“好人”,是关爱学生的人,是无私地为学生付出一切的人,是尊重自己的職业操守甚于个人的一切得失的人。
现实生活中,许多事业有成的伟大人物都会在回忆自己奋斗历史的时候,深情地回忆起自己的小学老师、中学老师、大学老师,等等。然而,几乎无一例外,让他们终生敬仰的这些老师最令他们记忆深刻的事,都不是老师们教了他们哪些知识,帮助他们解决了什么学术难题,而是这些优秀教师在人生的关键时刻对他们的关心与点拨。神舟飞船的总设计师终身感激他的小学老师,因为老师在他小学毕业时说服了他的父亲,支持他继续学习;“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一直对北京师大附中的老师念念不忘,是因为师大附中的老师为他树立了学习和生活的楷模;太平天国史专家罗尔纲一辈子对胡适崇敬不已,并不是因为学哲学的胡适教给作为历史学家的他多少知识,而是因为胡适通过要求与批评,让他明了了科学研究的真谛,让他在一次师生矛盾冲突之后理解了真正的关心是“爱人以德”,是“为之计长远”的眼光。凡此种种,都说明“好老师的形象”是“立德树人”的形象,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形象。因为,虽然“传道、授业、解惑”是韩愈主张的一切教师的神圣职责,但也正是韩愈又指出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道理,从而为好教师形象的本质做了比较科学的定位。
从文艺作品中的好教师形象入手,我们会发现社会关注的重点是中小学教师的人生导师的价值与作用,是教师作为专职的塑造未来的人类灵魂工程师在关爱、引导、帮助、保护人类下一代的事业中能否恪尽职守,能否真心实意地去实现人类精神文明的传承与守望。教师首先是“人师”,是引导学生发展的人。这样说,并不是轻视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督促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等方面的价值与作用,而是因为比之于心与心的交流和影响,比之于全面、深入、细致地关注每一个成长中的个体,比之于在关键时刻能及时、到位地推孩子一把或者拉孩子一把。知识的学习具有技术色彩,而人生导师则是心灵的、精神的事业,是只有全身心投入才能有所回应甚至全身心投入也可能没有回应的事业,是不但关乎具体的教育对象的未来而且关乎国家民族未来的事业。这个事业值得有志者毕生从事,也需要有志者奉献一生。
“立德树人”“敬业爱生”,这不仅是好教师的本质特征,也是好教师形象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