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电影服饰的历史真实性

2019-09-10张玲

银幕内外 2019年5期
关键词:写实写意真实性

张玲

摘要:本文从当下历史题材影片“量”大于“质”的现象入手,针砭服饰造型与历史相脱节的现状,深入分析历史题材影片服饰设计的瓶颈所在以及应对之道,并从创作手段和方法上进一步探讨历史服饰的创作问题,最后提出历史题材的电影服饰创作应甄别主题风格,协调好历史真实性与艺术创造力两者关系的命题。

关键词:电影服饰;历史题材;真实性;写实;写意

中图分类号:G2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0519829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纵横古今。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为我国的电影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可利用资源,大批电影艺术工作者将镜头定焦于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运用艺术化的语言将历史重新解读。这其中一批优秀的历史题材影片相继问世,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影片,在创作中肆意篡改历史、编造历史,不仅在剧情的设定上,而且在电影服饰创作上也存在诸多硬伤,年代混淆、张冠李戴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夹杂着错误的“历史信息”的影片作为大众文化时代的精神消费品,通过院线、网络等渠道广泛传播,势必对社会、尤其对年轻一代思想文化观念及历史观的形成产生消极的影响,令人堪忧。

一、历史题材的电影创作空前繁荣

电影事业的发展是文化繁荣的一个窗口,近年来,大量历史题材的影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进入产量高度繁荣时期。电影作为最具大众文化特征的艺术形式,对观众思想观念的形成影响巨大。历史题材的影片除了满足一般意义上的电影所具有的娱乐消遣的目的外,还应具备历史品格和深刻的精神内涵,让广大受众能够感受到中国历史文化中蕴含的古典人文情怀。广大电影工作者应本着对历史尊重的态度,将满载着历史符码的民族的共同记忆加以精彩呈现,在流动的影像中重温历史、励志当代,使电影艺术真正成为娱乐之外的大众精神的绿色食粮,更好地为新时期民众文化建设服务。

二、历史题材下电影服饰创作的“瓶颈”

服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和审美情趣的载体,它作为一种无声的视觉语言,以最直接、感官化的方式将着装者的身份、地位、性格等内在特征加以外化呈现。而电影中的服饰一一这一充满符号象征意义的道具,同样悄然发挥着视觉语言的功效,在揭示时代背景、定位角色身份、性格、推动情节发展等方面作用至关重要,成为丰富电影视觉语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历史服饰——时代的暗语者

服装的式样、款式是反映特定历史时代特征和社会风貌的突出要素,而服装的色彩、衣料质感和图案、花纹等则凝结成凸显时代神韵的精彩细节。风格迥异的历代服饰,在电影艺术中充当着重要的时代暗语者的身份,定位出时代的历史坐标。这些携带有丰富的历史DNA信息的电影服饰在被演员穿着演绎过程中与场景巧妙配合,悄然无声地完成了年代背景的渲染、再现出特定的历史环境感。

(二)在历史视域下角色形象定位的“瓶颈”

史学家吴晗认为“历史剧是艺术,也是历史”,与现代题材的影片有所不同,历史题材影片的服饰造型工作需要以影片所反映的历史年代为核心,着力表达那个时代的服饰文化制度、传统习俗和着装风貌,在牢牢把握大的历史基调、风格特色的前提下,再合理地融入艺术的创造和想象,所以历史题材的服饰创作被称为“戴着镣铐跳舞”。历史所具有的在时空上的距离感成为历史题材影片创作的“瓶颈”。距今年代越久远,可供参考的人物形象的历史资料就越稀缺。而银幕上鲜活的人物形象的确立势必要建立在较为详实的历史资料的基础上,服饰的款式、质地、色彩都应有严格的史实或史料加以佐证。历史题材的服饰创作工作对历史资料的掌握和占有极为重要,没有对历史服饰的深入研究,就不可能创造出优秀的服装作品来。胡编乱造、不伦不类的设计必然是闭门造车的结果。

三、历史服饰的距离感与创作依据

(一)历史服饰的距离感

中国被冠以“衣冠王国”的美誉,自夏伊始,中华服饰就以其鲜明的地域特色、精深的文化内涵成为世界服饰园林中一朵娇艳的奇葩。商周服饰的神秘与瑰奇,秦汉服饰的苍劲与威仪,魏晋服饰的清逸与通脱,隋唐服饰的雍容与奔放,宋明服饰的雅致与理性,满清服饰的繁复与艳丽。

(二)历史服饰创作的参考依据

中国历代服饰具有鲜明的阶级特性,具有“名尊卑、辨等差”的社会政治职能。服装从形制、色彩、质地等方方面面将社会人群加以等级区分,彼此严格恪守,不能僭越。对于服饰历史的考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展开:一是史实资源,二是史料资源。

1.史实资源

史实资源是指一切与历史服饰形象相关的存世实物,包括出土及传世的历代服饰、各种器物上的人物形象、陪葬木俑、玉人、出土或传世书画、墓葬壁画、画像石、画像砖等。由于纺织衣物的纤维特性,质脆易腐,因而遗存数量极少,目前大规模出土的仅有20世纪挖掘的马山一号楚墓服饰、汉代马王堆服饰以及宋代黄异墓,其服饰保存完好,可为相关题材的影视剧创作提供详实的款式、衣料及纹样借鉴。

2.史料资源

史料资源是指那些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文字痕迹。人类对历史的认识和研究离不开史料。古代服饰的礼仪风俗散落在烟波浩渺的古文字海洋中,借助文字记载,如二十四史中的《舆服志》部分详细记述了统治者朝会、郊祀、燕享和一个庞大官僚集团的朝服、官服等礼仪制度,此外,各种典籍、野史、笔记、诗词曲赋、戏剧、小说等史料中无不蕴含着历史社会市井生活的人物形象信息。苦于古汉语的羁绊,可以参考今人同名版本的注疏译作,则较易理解。例如,如果想要还原战国的人物形象,则应仔细研读《礼记·深衣篇》,其中深衣的形制、色彩、质料,甚至连裁剪尺寸都有所说明,这无疑为战国服饰的创作提供了坚实有力的理论基础。

四、“歷史真实性”的尺度把握与创作方法

对于历史题材的电影创作而言,由于岁月的阻隔,古代服饰的考证与复原往往存在不可跨越的屏障,需要大量的时间去发掘和积累需要的形象信息,而电影商业化的运作模式又要求制作在时间上的高效性,当二者不可兼顾时,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一部部疏于历史考证、骇世媚俗的影片横空出世,产生当下光怪陆离的服饰造型效果,不要说有着资深学术背景的史学家们,就是有点历史常识的人也会看出破绽。这些投资不菲,看似“大手笔”的所谓巨作,无论在艺术性还是观赏性上皆无建树可言。可见历史题材的电影创作,应以“真实性”作为关键语,切实思考以何种姿态去面对历史、历史真实性的尺度该如何把握、如何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等一系列相关问题

五、总结

历史题材的电影艺术,具有其独特的创作规律和实践原则,作为特定类型的艺术表现形式,历史框架下的人物服饰设定要区分题材风格,对于“真人真事”的历史事件和神话传说类题材应采用不同的创作手段审慎对待。将“写实”和“写意”造型方法巧妙融入两种主题的服饰创作中,把握不同主题下“写实”与“写意”的侧重比例,融“真实性”与“艺术性”为一体,创造出栩栩如生、气韵生动的经典人物形象。

参考文献:

[1]靳逸可人,服饰在电影中的作用探析[J].戏剧之家,2019,(3):125.

[2]周静维,“尊重史实,追随剧风,结合演员”——叶锦添古装电影服饰的创作前期过程简析[J].科学与财富,2018,(22):247.

猜你喜欢

写实写意真实性
广告的真实性
河西走廊岩画图像流变及特征
浅析刘小东绘画风格的当代意味
《刺客聂隐娘》中独特的动作美学
第六代导演的美学追求
中国传统人物画《威武鲁提辖》创作
工笔画中的“写意”性表现载体
时代呼唤写意中国画
用中国画写意画法配合CG技术表现非洲自然风景的应用研究
从悬疑报道谈新闻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