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年“红帮”演绎时代传奇

2019-09-10杨芝

宁波通讯·综合版 2019年5期
关键词:裁缝宁波服装

杨芝

宁波装,妆天下。

100多年前,凭借一把剪刀、一卷皮尺,宁波人做出了中国第一套西服、第一套中山装,开办了第一家服裝学校,出版了第一本服装职业教育专著,开创了中国近代服装史的辉煌篇章。

40年前,乘着改革开放的浪潮,敢为人先的宁波人相继创办了雅戈尔、杉杉、罗蒙等一批中国服装行业的领军企业,打造出中国最大的服装产业基地,成为我国现代服装的引领者、开拓者,同时对我国的服装面料工业、辅料工业、服装生产机械设备工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1997年,集服装博览会、服装展演、服装研讨和经贸洽谈等活动于一体的首届宁波国际服装节正式举办。20多年间,借由日益壮大的产业集群优势和服装文化底蕴,服装节展会规模不断壮大,影响力不断增强,已然成为宁波这座时尚名城的“金名片”。

今天,“红帮技艺”“红帮精神”正以它独有的情怀和魅力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红帮后人,成就了宁波“红帮故里、服装之都”的美誉。宁波上千家服装企业,在沉与浮之间,在攻与守之际,正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工艺创新,重新定义“中国制造”,书写时代变革下“红帮裁缝”的现代传奇。

红帮裁缝的传承与匠心

红帮裁缝发轫于清末民初,宁波作为当时最早与国外通商的口岸城市之一,不少裁缝曾为荷兰人(当时人称“红毛”)裁制过服装,“红帮”之名由此而来。在老上海,“红帮”指的是西式的服务业或修造业,提起宁波人,很多人就会立即想起那些当年在上海滩名声在外的“红帮裁缝”。

一件定制西服,手工制作共390多道工序,手缝上万针,说的就是红帮裁缝的工作日常。“没有两个人的身材是一模一样的,一流的手工艺者做出的西服,能够修正人的体型,这种贴合度,机器量产的衣服是不可能做到的。”在被世人称道的红帮“四功”——刀功、手功、车功、烫功中,仅“手功”,就有扳、串、甩、锁、钉、撬、扎、打、包、拱、勾、撩、碰、搀等工艺手法。得益于此,才成就远超流水线成衣的服帖感。在长期发展中,红帮裁缝还将一些独特的文化内涵注入服装中,一件衣服上有几个口袋、袋盖的形状、纽扣的多少、领口的设计,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蕴。即使是今天,红帮前人对服饰文化的精彩诠释,仍让后人惊叹不已,受用不尽。

这是近日,红帮裁缝第七代传人戚柏军对记者发出的一番肺腑感言。

“无论是红帮必备的四功九势,还是对于成衣的十六字诀,其实最大的特色就是自然——料的自然,人与衣的自然。光衣服有品相没用,衣服上身后由主人体现出这些品相,这才是‘红帮’衣服与外面成衣的不同之处。”

戚柏军至今仍清晰地记得2007年,师傅亲手把代代相传的手艺录交到自己手上的情形。“希望你不仅要传授技艺,还要挖掘红帮的历史和文化,将它们传给更多的人。”这是师傅的一份殷殷嘱托,也是他在此后十多年时间的努力方向。

这种传统的代际传承,虽然经历了上百年的时间,却仍在红帮裁缝之间固执地坚守着。对于传承者而言,它更是贯穿人生的重大使命。“追逐潮流是轻而易举的事,但传承却是一份责任与使命。”戚柏军说。在今后的道路上,他依然会在传统与创新之间坚守:“简单的事情,重复去做,重复做的事要用心,坚持下去。”

智能制造重塑产业格局

在雅戈尔集团,随着吊挂流水线上的衣料在车间里“飞来飞去”,数百名工人井然有序地忙碌着。这是雅戈尔智能制造工厂的日常。

“从第一道工序到最后一道工序,我们的衣服可以做到不落地。”雅戈尔智能制造总指挥徐士利告诉记者,这个“聪明”的工厂花费1.6亿元建成,汇集了全国乃至全球顶尖的设备、软件。智能化改造让工人的劳动强度大幅降低,工厂的年产量从原来设置的12万套提升到15万套,西服定制从15天缩短至5天,生产效率提高了25%,而且产品质量更加稳定。

公司展厅内,一面硕大的显示屏上,实时展示着雅戈尔3000家门店的销售数据,直观透明,使生产订单下达更为精准。“智慧工厂主要生产高端定制和批量团购定制,今后可以实现零库存。”徐士利介绍,今年下半年,雅戈尔衬衫工厂和时装工厂的智能化改造也将完成并投入生产。

而在展厅试衣间,只要在屏幕上输入手机号,接受自动扫描量体,一组精确的数据便传送到机器上。虚拟搭配试穿完成后,轻轻点击屏幕,即可完成下单定制。整个量体过程不到5分钟,且5天内就可拿到定制的衣服……这是雅戈尔集团推出的3D量体技术,将从今年9月起,于各家门店开始广泛使用。

“目前我们的3D人体扫描设备可以达到中国3D人体扫描设备领域的最高测量精度,是国内唯一能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扫描精度的设备,可满足鞋服行业工业4.0智能制造的精准要求。下一步,我们还会在终端装上人脸识别设备,以后就可以看脸选服装了。”雅戈尔集团公关部经理徐衡律说,有了人脸识别,标准化的衬衫等产品就不用再去卖场挑了,可以直接线上下单。

当制造业插上“智能”的翅膀,一场行业变革之风便席卷而来。雅戈尔、罗蒙、狮丹努等传统的纺织服装企业主动走向“智造”前沿,焕发出新的活力。

在宁波慈星股份有限公司,一台一次成型成衣设备颇为引人注目。它能够实现“一根线进去,一件衣服出来”的全自动化制造。只见该设备上方是各色纱筒,密密麻麻的纱线不断被牵扯到织槽中,织机上下翻飞,不到半小时,一件款式新颖的女式线衫便新鲜出炉了。

“为适应市场发展需要,慈星开始思考如何在针织品的生产环节上,通过技术的创新,实现生产过程的高度自动化,减少人员的投入,从用户个性化的需求入手,达到工厂可以实时生产的能力。”宁波慈星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立军说。从2014年开始,慈星将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技术的研发确定为战略发展方向,并提出建立C2M项目(个性化定制)构想,即基于智能化设备实现针织产品的大规模快速个性化定制。

据悉,慈星全新开发的C2M云平台管理系统能够把所有的供应商、原料商、设计师、客户、代工厂等产业链资源协同在一起,实现全球化的分布式协同生产,只要生产企业导入全成型电脑横机,就能实现资源共享,实现产品的本土化制造生产。全成型电脑横机的上一代产品“基于工业互联网的电脑针织横机”设备在2016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举打破国外品牌垄断,而全成型电脑横机在此基础上有了更大的进步。

融合发展再造产业生态

记者在采訪中发现,越来越多的服装企业,跳出生产制造的行业局限性,华丽转身为服装品牌的“零售商”“运营商”,“多条腿走路”走出了一条融合发展的新路子。这其中不得不提的是宁波博洋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据介绍,博洋控股集团旗下独立运作的女装品牌德玛纳从2008年底开始遭受电商和国外品牌的两面夹击,100多家门店无力支撑,经营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2010年前后,集团决定将品牌电商化并以激励机制对德玛纳进行管理模式调整:从大包大揽的大管家角色转变为品牌投资人角色,负责方向把握和后端资源支持;股权设置上控股集团更是在开始盈利的状态下释放相当比例股份给运营团队,以增强团队的归属感及积极性。

新任品牌运营团队经过4年的探索,公司于2015年扭亏为盈,实现了400多万元的盈利,并探索出可实践、可复制的品牌裂变模式,先后孵化出20多个品牌,涉及20多个细分领域。“果壳”“丝芙瑞”“YSO”这些不同门类品牌都是通过相同模式顺势成长起来。多品牌化的经营战略为博洋打开了更多的市场空间。

博洋不仅在产业体系内做品牌投资人,在体系外也坚持这种服务式的理念。坐落于海曙区的创客157创业创新园,是由博洋控股集团于2015年全资建设、运营的纺织服装创业平台,也是其打造产业生态圈的一种尝试。目前入驻的纺织服装及相关企业有63家。园区为入驻企业提供办公场地、人才公寓房租减免,启动资金扶持,创业培训等一条龙孵化服务。

“办创业孵化园,就是要进一步敞开大门,整合社会的创业资源,推动博洋从品牌零售平台向创业平台转型,让更多年轻人创业成功。”博洋控股集团董事长戎巨川说,“157”开园不到3年,已成功孵化9个服装品牌,其中的7个年零售额已过亿元。

在宁波,有越来越多像博洋这样的纺织服装企业在新形势下转变思路,从单一地做品牌到积极搭建平台,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走出一条融合发展的道路。

一尺一布,一针一线。经历了100多年的历史演变,尤其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红帮裁缝在传承中创新,宁波的纺织服装产业在转型升级中加快高质量发展,续写了一段时代传奇。数据显示,2018年,宁波市主要细分行业中,服装服饰业501家规上企业实现增加值139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551亿元,纺织业257家规上企业实现增加值76.2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327.1亿元。如今的宁波已形成门类齐全、产业链完备的纺织服装产业体系,正朝着争创国际一流的时尚纺织服装名城的目标阔步前行。

猜你喜欢

裁缝宁波服装
一图看懂宁波金融“五强”提升工程
一图读懂宁波
老裁缝
拖起明天的希望
道具服装
勇敢的小裁缝
现在可以入手的mina风高性价比服装
服装家纺个股表现
喜相迎
巨人裁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