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城市品质 塑造宁波新形象

2019-09-10徐斌胡华宏孙羽辰

宁波通讯·综合版 2019年5期
关键词:宁波建设

徐斌 胡华宏 孙羽辰

城市品质是城市综合实力的体现。近年来,宁波坚持优质发展,深入实施“提升城乡品质建设美丽宁波”行动,城市品质显著提升,但距离全市人民的期望和要求,尤其是对照国内先进城市,还有不小差距。当前,宁波人均GDP突破了2万美元,已进入全面追求生活质量和社会质量的新阶段。2018年,市委市政府将“城乡争优”作为“六争攻坚”重要组成部分,提出全面启动“城乡争优”三年攻坚行动,加快建成“精致宁波、品质之城”。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如何加快提升宁波城市品质,加速推进现代化大都市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着力打造协调发展新标杆

近年来,宁波城市框架不断拉大,市域“一核两翼多节点”网络型现代都市格局基本确立,市区面积由2462平方公里扩大到3730平方公里,跃至浙江第二,城市化率达到72.4%。但总体来看,城市发展模式较为粗放,城市空间集聚仍然不足,资源利用效率偏低。对此,要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着力加强中心城区等重点地区的发展和建设管控,优化提升公共空间,加快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实现城市紧凑集约、高效绿色发展。

中心城区发展方面,建议统筹姚江和甬江两岸开发建设,加快东钱湖区域与周边区域协同联动建设,加强象山港区域整体保护与开发利用;推动余慈、象山和宁海通过撤县(市)设区早日纳入宁波市区;强化新城功能开发、产业配套和公共服务提升,启动姜山、高桥、下应等特色功能区前期研究和方案设计。

公共空间方面,建议加快东部生态走廊三期、姚江南岸、甬江南岸等滨江休闲带建设,推进东部新城、南部新城等核心区夜景亮化升级;挖掘旧工业厂房等城市闲置空间,开展社区微改造;在公共空间景观规划设计中融合文化底蕴,培育城市雕塑等公共艺术。

城市有机更新方面,建议研究制定城市有机更新规划和相关政策,建立城市有机更新工作领导机构,将背街小巷整治、“五水共治”“三改一拆”、海绵城市和综合管廊建设等专项行动纳入城市有机更新工作;编制城中村改造专项规划,实施城中村改造三年攻坚行动,通过三年努力全面完成城镇建成区范围内城中村改造。

全力改善生态环境着力展现天蓝地绿新面貌

城市品质必须以生态文明为保障和支撑。近年来,宁波统筹实施蓝天保卫行动、“五水共治”行动和清废净土行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劣Ⅴ类断面全面消除,PM2.5、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主要污染物浓度呈持续下降趋势。但也应看到,宁波城市生态绿化水平仍不够高,环境质量改善任务依然艰巨。对此,建议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要持续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加快实施老小区雨污分流改造、农村及老城区城中村截污纳管,谋划甬江建闸、复建广德湖,推进姚江、奉化江流域洪涝治理“6+1”工程。实施VOCS治理、机动车和船舶等移动源治理、扬尘治理、散乱污治理、矿山粉尘治理和烟尘治理六大专项行动,研究制定国Ⅲ柴油车限行和淘汰相关政策。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加强重金属污染农田土壤治理修复。出台差别化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健全垃圾分类收集和运输处理体系,合理布局垃圾回收站点和区级再生资源集散中心,纳入市政基础设施用地保障。

要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制定出台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实施意见,强化生态公益林、下山移民专项资金统筹力度,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探索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

要提升城市园林绿化水平。制定新一轮城市生态绿地系统专项规划,加大中央公园、明湖公园等大型(综合性)公园建设力度,加快推进城市道路绿地建设,尤其要加强对高铁、机场等城市入口的绿地街景打造,对高架、公建设施实施立体绿化。积极推进园林绿化养护体制改革,健全养护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完善养护考核机制和标准。

切实破解民生难题着力推动民生福祉新改善

良好的生活品质是城市品质提升的最终目的。要聚焦群众所想所盼找准着力点和突破口,积极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出行难”“上学难”“看病难”等热点难点问题,提升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和幸福感。

缓解“出行难”方面,建议加快铁路宁波西站建设,推进“两横三纵”快速路网建设,实施四明路跨江通道、中兴大桥、三官堂大桥等工程,全线贯通北环快速路;推进轨道交通与公交场站同步规划建设,改善轨道站点等重点区域的周边慢行环境,解决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加快停车设施建设,推进停车产业化,逐步解决老小区停车缺口问题。

解决“上学难”方面,建议编制中心城区教育布局专项规划,建立学位供给规模、实际办学规模、居住人口规模等相关基础平台,统筹安排学区建设计划,确保基础教育设施供给;加大财政投入,推进幼儿园、中小学新改扩建工程,持续增加学位;引进一流大学在甬建立综合性校区,建立特色性学院,引进国内外名院名所在甬建立独立机构或开展合作办学。

化解“看病难”方面,建议制定出台品牌学科建设方案及相关配套文件,探索与国际顶尖医疗卫生机构、科研院校等的长效合作机制,在心血管疾病、脑部疾病等领域打造10个具有标志性特色的品牌学科;加快分级诊疗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县域医共体和“双下沉、两提升”长效机制,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加快塑造特色风貌着力展示滨水文化新形象

提升城市品质,必须保持城市的自身特色,凸显城市的鲜明个性。要充分挖掘宁波独有的资源禀赋和历史人文优势,高标准、高规格打造多元风貌、展示多彩风景、培育多味体验,使宁波城市更有品位、更富魅力、更具吸引力。

一方面,要做深做透“水文章”。以“滨水、历史”为主旋律,以三江六岸为核心展示区,制定城市设计导则,统筹考虑建筑密度、造型和色彩,实现城市空间色彩、文化元素、艺术符号与具体功能协调有序。结合“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工作试点,全力实施三江六岸滨江休闲带延伸工程,推进塘河综合整治,塑造江河沿岸新形象。加强海域、海岛、海岸线保护和合理利用,强化岸线休闲游憩功能,把海洋元素引入城区,凸显滨海城市魅力。

另一方面,要做强做优“文化牌”。大力推进“海上丝绸之路”、上林湖越窑遗址、河姆渡遗址等文化遗产申遗工程,建设宁波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馆,鼓励和支持利用历史建筑开展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地方文化研究,开办展馆、博物馆,开展经营活动。以创建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为契机,建设一批文创产业集聚区,支持组建专业性产业联盟,推动文创产业跨界融合,实现城市创意发展。

全面深化精细管理着力构筑共建共享新格局

城市品质“三分在建,七分在管”,没有管理水平的提高,现代化程度再高也不能算是一个高品质的城市。就宁波而言,城市管理体制机制还不够顺畅,精细化程度有待提高。特别是县(市)城市管理部门之间职能整合协调有待加强,综合执法改革没有完全到位,城管执法力量较为薄弱。要瞄准薄弱环节,以精细化管理为抓手,推动城市管理领域整体改革、全面优化、重点突破,实现城市内涵品质和形象功能双提升。

大部制改革方面,建议整合市政公用、市容环卫、园林绿化等部门职能,统一规范机构设置;加快建立城市建管分離机制,市政府投资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由住建部门负责,设施建成后的管护工作由管理部门负责;合理划分市、区县(市)、镇乡(街道)、社区等城市管理部门的职责分工,将市政公用设施运行管理、安全和应急管理等职能下放至各镇乡(街道)和社区,构建主体明晰、权责明确、上下联动、高效运转的城市综合管理体系。

综合执法方面,建议推动综合执法向镇乡(街道)基层延伸,试点赋予乡镇综合执法主体资格;建立综合执法部门与公检法机关信息共享、案情通报、案件移送等制度;落实城市管理执法人员配备比例标准。

智慧城管方面,建议加快城市管理综合性信息平台建设;积极探索推行“网格化+信息化”治理新模式,建立以网格化管理体系为基础、信息系统为支撑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智慧市政、智慧水务、智慧管网中的应用。

(作者单位:宁波市委政研室)

猜你喜欢

宁波建设
一图看懂宁波金融“五强”提升工程
寒露
质量建设永远在路上
一图读懂宁波
宁波月湖
宁波设立人才日定在每年“谷雨”
拖起明天的希望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喜相迎
关于在全国城市建设中实行《公共艺术百分比建设》方案的提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