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朗读中创设有效的情境
2019-09-10胥玲华
胥玲华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常常需要创设有效的情境,让学生在入情入境的朗读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体会文章的情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除开常见的个别读、齐读、角色朗读、表演读、音乐渲染等方法外,需要根据具体的文章创设有效的情境。
关键词:朗读;情境;有效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熏陶。朗读是培养语感的一条有效的途径。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方法,也是阅读教学中使用最普遍的读书方式。教学中通过各种形式地有效朗读,落实“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在朗朗读书声中感悟了文意,积累了语言,培养了语感,得到审美愉悦,受到情感熏陶。
要想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就必须有师生情感的共同投入,创设情境朗读,引起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情感体验,直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语感,获得“美”的体验,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朗读的形式除开常见的个别读、小组读、齐读、分角色读、表演讀、配乐朗读等形式外更需要根据具体的文本创设独一无二的,更加实效的朗读情境。那么,教师在朗读中如何创设有效的情境呢?
一、角色代入法
这里的角色代入法,不是指传统的分角色朗读,而是那种只有一个主人公的文本。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主人公,让学生进入文本角色,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作者的感情。在这样成功的角色朗读过程中,学生便把课文读通了读懂了,语言训练和情感内容也就落到了实处。
比如,在执教《老人与海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21课)一课中,在学习15到17自然段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叫深入地体会海鸥对老人的不舍,内心的悲痛之情,在学生体会了课文之后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把文中15到17自然段所有的“海鸥”都替换成“我们”,再配上音乐和老师的引读,学生就在悲伤的音乐中读着“我们突然飞来……我们急速地扇动翅膀……我们纷纷落地……我们大声鸣叫着……”字字泣泪,在朗读中体会到了海鸥心中的那一份不舍,那一份悲痛。
在执教《丑小鸭》(人教版二年级)一课中,也让学生替换丑小鸭,老师替换妈妈的角色,让丑小鸭像妈妈倾诉,自己所遭受到的“欺负”。学生就会这样朗读:“妈妈,他们总是欺负我,哥哥姐姐咬我,公鸡啄我,连养鸭的小姑娘也踢我……”学生完全进入了丑小鸭的内心世界当中,不用讲,也能体会到内心的孤独之情。
二、节奏变化法
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美妙的文字像音乐一样具有轻重、快慢的变化。在朗读的时候,就要抓住节奏的变化、轻重的变化进行巧妙的设计。比如《老人与海鸥》一文中教学“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这个句子的时候,抓住“节奏”做如下设计:
师:海鸥起起落落跟什么有关呢?
生:喂食的节奏快慢有关。
师:老人什么时候喂得快,什么时候喂得慢呢?
生:海鸥少的时候慢,海鸥飞来的多的时候喂得就快,海鸥吃饱了也放得就慢了……
师: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提示来朗读这段文字。老人一出现在湖边,就有海鸥陆陆续续地飞来,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
生1:(中等速度)“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有声的乐谱。”
师:老人一声呼唤,一大群海鸥扑啦啦地飞过来,(加快语速)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
生2:(快速)“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有声的乐谱。”
师:许多海鸥吃饱了,(很慢地)悠闲地在湖边飞翔着,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
生3:(慢速)“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有声的乐谱。”
师:你们从刚才的朗读中体会到什么?
生:(纷纷)配合默契、我仿佛看到如歌如画的美景……
又比如在执教《山雨》第2到4自然段体会雨声的美妙的时候,像音乐一般设计三重唱,第一组轻轻读“沙啦啦,沙啦啦……”紧接着,第二组和第一组一起稍重读“沙啦啦,沙啦啦……”,第三组和一二组一起读“沙啦啦,沙啦啦……”,在强弱变化,音量大小的变化重体会雨声的美妙。
三、补白引读法
语文教学中的补白,常常是针对文本的空白点,或生发点引导学生依据课文情节内容,结合生活体验,展开想象,合理地补上文章言语的空白,情感的空白,意境的空白。老师通过补白引读课文,让学生更加真切地体会语言之美,意境之美。比如《月光曲》中体会盲姑娘和哥哥的对话这一段,为了体会盲姑娘善解人意,教师在引读的时候设计“盲姑娘渴望地说……哥哥歉意地说……妹妹安慰道……”让学生根据提示内容入情入境地朗读。
当然,创设情境的方法还有很多,并且在使用的时候也不是单一的,往往是多种方法的配合使用。课堂上情感氛围的创设,是沟通师生“教”与“学”的桥梁,是联系学生“情”与“知”的纽带。创设情境进行朗读,不仅让学生的感官参与到学习朗读中来,而且周围的一景一物也参与到了朗读体验中,则“境由心生”,“物我两忘”,获得最佳的学习体验和精神愉悦。
参考文献
[1]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2] 《小学语文老师必须知道的七件事》——窦桂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