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师生角度看“整本书阅读”课程化
2019-09-10彭旭东
自201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首次明确提出“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思想、2018年3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正式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作为首个学习任务群纳入高中语文课程内容以来,关于“整本书阅读”的讨论、研究越来越多,尤其是对于“整本书阅读”课程化的提倡之声从没断绝过。“整本书阅读”课程化俨然成为了语文教育教学的一大热点。
诚然,“整本书阅读”自20世纪30年代由叶圣陶、夏丏尊提出至今已然存在了一段不算短的时间,但迟迟没能真正“落地”进入实际的语文课堂中,这其中必然有着某些来自各个方面的阻力。而师生作为语文课堂进行的主导与主体与任何理论的课程化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我们有必要从师生的角度来对“整本书阅读”课程化进行理性的探讨。
一、教师主导:动力难寻,精力疲乏,活力不够
既然要将“整本书阅读”课程化,那么作为课程主导者的语文教师必然面临多花时间、多做设计、多负责任等“麻烦”,且不说语文教师主观上是否会出现抗拒、怠慢情绪,客观实际上也是一件较为棘手的事情。
首先,将“整本书阅读”课程化,对语文教师而言实在动力难寻。大数据背景下,我们似乎更乐于用数据来说明一切,评价教师也不例外。纵观当今的教师评价,好老师的标准再也不仅仅是“传道受业解惑”的任务完成,更不再停留于“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要求达到,而更像被学生的分数决定着。通常来说,所教学生成绩好的教师,社会推崇、学校褒奖、家长满意,其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可以很容易地被总结成体系加以推广。受此引导,教师很难不追求学生的考试分数提高。而“整本书阅读”作为尚未完全进入语文课堂甚至在理论层面都不十分成熟的“新兴事物”,很难将其编入考试试题中,以何种题目形式将其编入、分配多少比例的分值、如何确定考查有效性等等问题仍在探索中,这也就是说“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效果在学生的考试分数中不太容易直接体现出来。再者,“整本书阅读”要求学生读整本的书,这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小工程,其内容之多、用时之长绝非一篇短文阅读那么简单,因此就算对“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考查进入了学生的语文试卷中,也无法快速体现其教学效果。没有了分数做支撑,语文教师自然没有动力、没有底气走在“整本书阅读”课程化的前沿,做“整本书阅读”落地的排头兵。
其次,将“整本书阅读”课程化,对语文教师的精力也是一大考验。必须承认,现今的语文教师压力确实不小。我们可以看到,语文教师不仅要在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教育中来回切换,更要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议论文、说明文等文体之间自由穿梭;课上不仅是讲述优美文字背后动人故事的语文教师,更是懂科学、通历史、知民俗的“百科全书”;课后动辄几十篇思想各异、手法不同、字迹不一的800字以上的作文等着被批改。以上所涉及的文章仅为单篇短文或课本节选,语文教师也许可以就教材选择的部分进行以点为单位进行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过程设计,而“整本书阅读”的情况显然不同,一整本书的文字品味、内容理解、手法运用、情感意义等是单篇课文无法相较的,因此“整本书阅读”课程的设计、安排必然也是一项巨大的工程。试想若再让语文教师读完一整本书后设计教学,将“整本书阅读”加诸语文课堂,语文教师有限的精力是否能够顾及全面、顾全大局?
再者,语文教师对“整本书阅读”课程化这一探索能保持多久的活力也是一个值得怀疑的问题。前面提到,“整本书阅读”目前仍处于策略探索阶段,其理论尚未完全系统化,因而某些成果还不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这就使得语文教师在“整本书阅读”课程化进程中不得不摸着石头过河,不断地在理论到实践、实践补充理论中循环,显然这是一个内容面广缥缈、程序纷繁复杂因而需要付出巨大心血的工程。加之“整本书阅读”自身的难度之大,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的自读自悟、设计课堂已经很考验其耐心,课上、课后学生的“整本书阅读”难度想必更大,如此一来,极易出现教师付出大大多于回报的情况。无论是发自内心的探索“整本书阅读”路径的初衷还是新鲜感、好奇心使然,久久付出却收效甚微,热情也会削减,活力多多少少会被减弱的。
二、学生主体:兴趣磨灭,时间缺乏,质量不高
作为课程的主体,学生是任何课程开发需要考虑的首要因素。在语文核心素养被提到语文教育核心目标的现在,“整本书阅读”确实在学生语言积累、思维发展、审美提高、文化传承等方面有着单篇课文无法比拟的优势,但与此同时,其消极的一面也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将“整本书阅读”课程化,极易磨灭学生的阅读兴趣。“整本书阅读”的初衷是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形成学生的阅读习惯和方法,这当然是值得支持的,“整本书”也确实有利于学生更全面地成长。但是,若将“整本书阅读”课程化,情况可能就不一样了。课程化,说明要把“整本书阅读”当成语文课程的一部分,这就不可避免地要伴随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任务等等,于是学生身上的压力又多了一些。阅读,本是主体性很强的一项活动,读什么、为何读、何时读、读多久、怎么读、怎么评价,本是读者自主做出判断和选择。可是一旦搬上课堂,条条框框便加过来了,阅读文本、阅读课时、阅读评价等等都会被统一起来,由此产生的不利影响将重重打击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首先,阅读文本其实很难做到统一,班级毕竟还是由一个一个学生组成的,学生作为有着各自喜好和文学观念的个体,想要阅读的整本书文本自然不尽相同,倘若被强制要求完成某整本书的阅读任务,学生还会抱着阅读兴趣进行阅读吗?阅读时数倒是很容易统一起来,无非是规定好哪节课安排学生集中阅读、每周安排几节阅读课,学生好好遵守即可。可如此形式上的统一会带来效果上的同步吗?不太见得。一方面,我们知道,兴趣形同灵感,说不准什么时候有,也說不好何时强烈,二者适逢安排好的阅读课好办,学生静下心阅读便是,若是在阅读课上实在提不起兴趣,那么阅读课便已经形同虚设,既无实际意义更是浪费时间。另一方面,班级学生的语文素养参差不齐,各人的阅读习惯、阅读方法也大不相同,有人喜欢速读文本不求甚解因而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整本书的阅读,可也会有人偏爱文本细读钻研作者的遣词造句、写作手法导致阅读周期拉长,诸如此类,阅读课堂进度如何统一?莫不要让读得快的学生后期课堂空闲下来或者增加任务而催着、赶着速度较慢的学生一改已有阅读习惯快马加鞭以按时完成任务,还是在一开始便规定统一阅读方法、阅读速度?这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还是将其扼杀于摇篮之中?如此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的效果还不如学生自行找寻时间阅读书本。再者,既有阅读课,也就离不开课程评价,我们可以理解为检测课程效果。如何检测呢?左不过是相关阅读笔记的检查、主题写作任务的完成、所读文本的试题检测等等形式,且不说这些方式究竟能不能真正检测到学生的阅读效果,光是这一个一个的任务就已经让学生“负重阅读”,已经使得学生的阅读动机产生了扭曲,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并非为了走进文学、理解世界、接受熏陶,而仅仅是如同应试一般完成阅读任务。
其次,前面我们提到语文教师的任务繁杂、负担沉重、精力疲乏,与之相比,如今的学生有过之而无不及。各个科目的知识点呈现着扩充化、精细化、交叉化的趋势,而在校课堂数量安排又被严格控制着,固定的、有限的课堂数量还要分给音、体、美、劳等艺术、实践类课程,学生的主体课程时间明显不够。在和其他学科争夺学生的学习时间上,语文科本就不太具备太大优势,再加上学习语文,学生需要灵活穿梭于文言文和白话文之间,掌握诗歌、小说、散文、议论文、说明文等文体知识,完成字词积累、文本阅读、专题写作等任务,负担不可谓轻。若是再分出一些课时上“整本书阅读课”,必然导致语文课程内容增加、语文知识点挤压加重,使得学生的学习空间更加密集、学习时间更加不足、学习负担更加沉重。何况“整本书阅读”因其“整本书”的自身特点本就要求学生为之付出更多时间、精力及心思,更加重了对学生学习时间的压榨。
再者,强制性地安排学生的“整本书阅读”任务不见得能够提高学生的閱读质量。前面我们讨论到,如果不妥当地安排好“整本书阅读”的任务计划,将会大大打击学生们的阅读兴趣,如此一来学生们的阅读质量也必然无法提高甚至出现退步的情况。阅读,本是人的一种精神洗礼活动,通过书本发现不一样的生活百态、感受全新的人生哲理、获得更高层次的境界认知,它应该是学生的主观性活动。但如果将阅读变成一项学生不得不完成的客观任务强加在学生身上,我们很难保证学生在完成这项任务时有多少的心甘情愿的成分,也很难确定学生们是否是真的用心阅读过老师布置的阅读文本才完成的相关任务还是采取其他投机取巧的做法随随便便地糊弄老师蒙混过关。如此一来我们真的很难保证“整本书阅读”的确立初衷能够圆满实现,也很难保证它对学生的阅读质量的提高程度。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整本书阅读”的确立初衷确实是值得肯定的。在学生们的语文学习也渐渐附着着一些时效化、取巧化、程式化做法的现在,它们似乎对于在一定时间内提高学生的语文考试成绩有着某些作用,但对于学生们的语文终身学习毫无疑问是没有多大帮助的。“整本书阅读”的出现便是力求改变学生这种学习方式的做法之一,从理论上说,它也确实会对改变现下学生们的语文学习状况有很大的帮助,因而主要问题变成了如何让其很好地从一个理论变成一种具有实践参考价值的做法。师生作为“整本书阅读”的实际执行者也是“整本书阅读”实施的最大获益者,其实际执行情况和实际需求必须在我们的考虑范围之内。妥善地使“整本书阅读”真正走进语文课堂,才能使它真正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 管贤强,陈月鸣.教师要创新整本书阅读任务单的设计[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7,33(04):13-16.
[2] 赵长河.寻找整本书阅读指导的着力点[J].语文建设,2017(34):46-50.
[3] 欧阳芬,郭龙飞.关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冷思考[J].语文建设,2017(34):68-71.
[4] 蔡朱晶.对语文教学中整本书阅读的现状思考[J].新作文(语文教学研究),2017(09):23.
[5] 李功连.叶圣陶“整本书阅读”教育思想概述[J].语文建设,2017(25):65-68.
[6] 吴欣歆.语文课程视野下的整本书阅读[J].课程.教材.教法,2017,37(05):22-26.
作者简介:彭旭东,1996年3月5日出生,男,汉族,江西萍乡,现就读于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18级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