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社会主义价值观自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
2019-09-10李四胜
摘 要:对当代中国来讲,价值自信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当代中国形态”,理论和实践证明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要继续坚定不移的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这一主线。高校作为文化高地,担当起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的重任,培育大学生价值观自信,也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
关键词:价值观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
价值观是文化的内核,价值观自信则是文化自信的灵魂,可以说在树立“四个自信”的教育中,价值观自信则是最核心的内容。对当代中国来讲,价值自信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在中华文明的沃土中,经过马克思主义价值的引领,在吸收西方先进文化的基础上,经过当代中国实践了的价值观念,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当代中国形态”。马克思主义无论是从社会科学还是道德上,都占据了制高点,为全人类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而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走出了一条成功的现代化之路,其发展离不开价值观的引领作用。那么,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都是经过逻辑和实践检验过的,因此,要继续坚定不移的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而作为文化高地的高等院校,增强社会主义接班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著力点在于价值观自信
高校肩负着为国家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大使命,并且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系着高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这个根本问题,就是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即高校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任务就是以文育人、以文化人。这也进一步表明,想要培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就应该深刻认识到我们国家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与自信。即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所讨论的价值观自信特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信,其内含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知、价值认同以及价值信仰与价值追求。
此外,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发展,我国社会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互联网时代将全球的价值观念带入我们身边,由此显现的社会价值多元化、价值理性边缘化等社会价值困境,这均迫切需要高校形成一条有效的机制来加强大学生价值观自信的教育与引导,才能推动大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身体力行地推广到全社会中去。
二、坚持“四个自信”教育,为价值观自信提供理解的沃土
增进大学生价值观自信实质上就是建立在对现代中国发展的充分了解方面,只谈理论的灌输,无法让大学生进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更不用说对
1.坚持道路自信,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价值观自信指明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主要源于其正确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的优秀品格和特性,是从价值观维度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反映”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功,创造了中国奇迹,而这个成功归功于我国坚持自己选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归功于中国人民70年的艰苦奋斗、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高校就要将建国70周年以来的成功经验和突出成就作为价值自信的土壤,让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大学生明确,要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添砖加瓦,就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继续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行,坚定对未来发展方向的信念。
2.坚持理论自信,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价值观自信提供理论支撑
马克思主义本身就蕴含着“社会的公平正义、全人类的解放以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践之后所凝练的理论成果,其价值体系中就蕴含着马克思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所形成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度凝练了建国70周年以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距离我们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更近了一步。因而,在价值观教育方面就要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为高校培养大学生价值观自信奠定理论基础。
3.坚持制度自信,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价值观自信提供制度保障
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作为毕生的追求,关键在于将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制度精神。所谓制度就是规范和制约人们相互关系和行为的准则,将价值观制度化,就是让社会倡导的价值和制度内含的统一起来。从制度角度出发,树立价值观自信,就是要深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建国70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成就、减贫脱贫成就以及各项人民生活指标大幅提升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而实现的三大奇迹,这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遥相呼应,从制度层面推动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4.坚持文化自信,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秀文化为价值观自信提供精神涵养
文化的形态是多样的,从社会学角度来看,其大致可分为物质文化和物质文化,但剥开文化的外壳可以发现,真正发挥重要作用的是价值观。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根植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当中,而当代我国社会主义文化是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生根,经过革命文化的洗礼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滋养,并吸纳了西方优秀的文化而形成的。价值观自信教育,就是要激发大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的历史自豪感,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中,引导大学生深入学习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认清中国文化发展现状,使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其实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文化有效整合和创新超越,明确我们凝练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性,使社会主义价值观成为广大学生的毕生追求。
三、发挥主体性作用,促进价值观自信的时效性
要加强大学生的价值观自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多渠道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要注重理论的传授,更要在教育中化枯燥为生动,让大学生主动去了解,才能推进大学生的价值观自信的实效性。
1.“学理”到“亲和”,价值共鸣始现
价值观自信教育中,有关意识形态的方面的内容比较抽象,如果仅仅是“学理”性的教授,只讲理论和逻辑,就会造成大学生听不懂,进而不想听,影响对价值观自信的认知。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在教育教学中,以重大事件、时事热点问题为引,启发学生对相关事件进行深入讨论,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从情感上得到触动,构建正向的价值认同。
2.“独话”到“交流”,双向流动畅通
价值观自信教育需要思想的交流碰撞,参与的人越多,培育的力度就会越深。作为思想教育工作者,就要要求双方之间建立平等交流的关系,并发挥教育者的主导和引领作用,以个人的言行影响大学生,使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像呼吸空气一样,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去。除此之外,還应采用多种对话形式,不仅包含日常的交流谈心,也要发挥“第二课堂”的校园活动、志愿服务、参观考察等多种形式,让大学生从活动中实现价值观认同到信仰的良性转变。
3.“课堂”到“实践”,主体能动更深
大学生价值观自信不仅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培育,其还需要为进入社会做准备,因而在开展价值观实践性教育时,可以运用社会资源,广泛搭建教育平台,通过在企业、农村等地建立实习基地,以开展社会调研、实习考察等形式,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了解中国的发展情况,直观感受中国特色,推动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项久雨,吴海燕.培育文化自信与价值观自信: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J].思想教育研究,2016(10)
[2] 陈曙光.价值观自信从何而来[N],光明日报,2019
[3] 吴潜涛.在实践中凝练和弘扬自信具有深厚的现实基础[N].人民日报,2015
注释
①价值观自信从何而来,陈曙光,http://www.cssn.cn/dq/shxi/201909/t20190922_4975244.shtml
②吴潜涛.在实践中凝练和弘扬自信具有深厚的现实基础[N].人民日报,2015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 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课题编号:201804040116)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四胜,1963.01,男,河北农业大学渤海学院党委书记,高级政工师,研究方向:基层党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