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应对策略
2019-09-10赵纯
一、调查背景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伴随着工作移民造成的流动人口形成了一个新移民群体——外来务工人员。而学校中也出现了一个新的群体——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当地学生在社会生存环境,如父母的文化程度、教养方式、家庭的氛围,自身接受教育的状况等发展条件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他们正处于接受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此时得不到足够的关注和重视,再加上面临的特殊生活环境,很容易适应不良,进而导致一系列心理问题。关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健康已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
二、调查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相结合,采用周步成教授修订的、适用于我国中学学生的《中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MHT)》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考察。针对比较集中和突出的问题,编制了访谈提纲,对个别学生进行访谈。
三、调查结果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各个维度的得分统计结果显示,在学习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三个维度的得分均超过了平均值,说明他们的学习焦虑、自责倾向和过敏倾向水平较高。其中学习焦虑这一维度的平均值高达8.25,当分数超过8分,就说明整个群体普遍对考试怀有恐惧心理,无法安心学习,十分关心考试分数。
在各个维度上,学习焦虑得分较高的有82人,占调查总数的61.65%;自责倾向高分的有52人;过敏倾向得分较高的有44人;身体症状得分较高的有14人;对人焦虑高分的有6人;孤独倾向得分较高的有3人;恐怖倾向高分的有2人;全量表分在65分以上者有2人,根据问卷结果认为其可能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这种人在日常生活中有不适应行为,有的可能表现为攻击和暴力行为等,因而需要制定特别的个人指导计划。
四、调查分析
(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问卷结果显示,全量表分高于65分,即可能存在一定心理问题甚至是心理疾病的学生占调查总数的1.5%,学习焦虑得分较高的多达61.65%,自责倾向和过敏倾向也出现了比较大的比例数,这些数字都在提醒我们应该对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予以足够的关注和重视,对于出现高分的学生应进行相应的心理疏导并制定专门的辅导方案。
(二)学习焦虑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之一
学习焦虑高分的学生占了总调查对象人数的61.65%,这一部分学生的焦虑水平之高已经影响了他们的正常学习,如果不进行及时指导干预,只会陷入恶性循环。尽管学习焦虑问题在初中生中普遍存在,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学习焦虑我们认为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
1.学生自身因素。由于特殊的生活背景,面临新的生活学习环境,内心的缺失感使得他们需要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其中一部分对于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的期望值较高,对于学习中的竞争和失败看得比较重,更容易产生失落感和焦虑感。还有一部分适应力较差,无法适应其他同学的进度,学习上处于落后的地位,遭遇到更多的失败感和挫败感,因而产生较高水平的学习焦虑。
2.家庭因素。由于工作时间、文化水平等原因,很多父母把孩子送到辅导班学习和写作业,对于孩子的学习一无所知。不少学生抄作业、手机上网、玩游戏,学习成绩一落千丈,自制力差与学习必要性使其内心矛盾挣扎,跟不上其他同学,受到来自各方的压力,又加重了其学习焦虑。
3.学校因素。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校和老师对于他们存在的适应性问题和心理压力等考虑不足,没有特别关注和适当引导。一些小问题使他们对学校生活适应不良,难以融入集体生活,给他们的学习带来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加重其学习焦虑。
(三)自责倾向、过敏倾向与学生的不合理认知归因有关。
本次研究中,自责倾向和过敏倾向高分学生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39.1%和33.08%。自责倾向的形成常和家长严厉惩罚、教师批评存在关联。而过敏倾向高分的学生常会因为学习和生活中一些小事产生烦恼,对于他人的话、行为反应过于敏感等。
学生的认知、归因不合理是自责倾向与过敏得分偏高的主要原因。他们将自己学习上出现的问题全部归因于自身不够努力,或学习能力差,主观上忽视了其他影响因素,造成了自责的心理。很多调查对象在访谈中自述自己比较懒,想學好,但缺乏自制力。这种认知就是片面的将原因全部归咎到了自身。除个人自制力,持之以恒的努力、科学的学习方法、良好的家庭环境等因素同样重要。因此,如何引导他们正确的认知自我和认知环境中的其他因素,学会全面客观的归因,正视问题并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教育者需要重视和解决的的问题。
(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家庭教育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缺失
通过访谈发现,外来务工人员工作多以个体为主,时间上占据较多,因而大部分父母对孩子的陪伴时间较少,与孩子缺乏沟通交流,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参与度低,缺乏必要的了解和对基本情况的掌握。尽管大部分父母对于孩子有较高的期望,但他们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与投入。有的父母对孩子长时间疏于管教,发现问题就进行打骂教育,反而激化了问题和矛盾。在访谈中,他们反映孩子大了不好管没办法。有的父母把孩子送到辅导班,回家后也不闻不问,孩子抄作业打游戏玩手机一无所知。而对学生进行访谈时,孩子们多数认为只有几个好朋友,内心孤独,生活缺少目标,得过且过。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和高质量的亲子陪伴,对这一时期中学生的成长造成了一种不可逆的伤害。
五、教育建议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团体辅导与个别咨询相结合
通过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心理健康教育课、团体辅导、家长座谈、心理咨询与课后延伸活动等,向学生讲授有关压力管理、情绪调节、人际沟通方法与技巧、正确的自我认知等方面知识与技巧。尤其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表现比较突出的学习焦虑与认知偏差,应注意引导与调适,引导其学会正确看待成绩与评价自我。教师平时发现存在心理问题,及时进行个别沟通与疏导,帮助其更好地解决问题,适应环境。
2.增强家校联系,重视方法指导与高质量的亲子陪伴
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十分巨大,良好的亲子沟通在这一时期显得尤为重要。学生的高得分除了应该引起学校的重视,也应该在家庭教育中足够关注。初中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仍尚未成形,仍需要家长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心理上的支持。如何更好地进行家庭教育对于家长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尤其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家长应正确地看待孩子的考试成绩,培养孩子对自我和环境中各种问题的正确认知。借助我校定期开展大走访的契机,通过家长座谈会、家访等形式,搭建家校联系的桥梁,了解孩子的成长环境,指导科学的教育方法并提倡高质量的亲子陪伴,为他们营造良性的家庭教育。
3.学校应将强教师队伍学习,营造开放包容氛围
为应对当今社会学生复杂心理变化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这一群体特有的群体现象,教师应具备更加全面专业的心理知识和危机干预能力,能够及时感知、预防、应对各种问题与困惑,并引导学生更好的认识、面对和解决各种心理困惑与问题,将问题解决与萌芽之中。同时,更加开放、包容的氛围也更加有利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更好的适应学校生活。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对于学校教育而言是新的挑战,也是重要责任。每一朵花都有绽放的能力与时机,作为教育工作者,如何让每个花朵都绽放出别样的风姿,是我们永不止步的探索。让我们心怀梦想,用爱浇灌,静待花开。
作者简介:
赵纯(1989.12-),女,汉,山东烟台人,研究生,,中学二级,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单位:烟台市牟平区文化街道第二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