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臣亦可勇,武将亦有智

2019-09-10钱湘健

关键词:武将赵王廉颇

钱湘健

摘要:《廉颇蔺相如列传》一课教学,深度挖掘人物的另一面,即蔺相如之勇和廉颇之智。学生对人物形象获得更全面、丰满的认识:蔺相如勇挑重担,勇于牺牲,勇于退让;廉颇智于为国家谋划,智于成全他人。

关键词:蔺相如廉颇人物分析

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一课,师生通常会关注蔺相如的智慧和廉颇的勇敢。一则,蔺相如是文臣,廉颇是武将,受惯性思维影响,人们认为文臣多智谋,武夫多忠勇。再则,课文中蔺相如献计给宦者令缪贤使其脱身,被认为“有智谋,宜可使”;在完璧归赵事件中,他更是运用智谋化被动为主动,胜利完成出使任务。另外,渑池会中的急中生智,将相和故事中的远见卓识等,都充分展现了蔺相如的识人与识势,足见其足智多谋。而对于廉颇,课文一开始就交代他“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自己也评价“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很显然,课文中刻画的廉颇是一位勇冠三军、名声赫赫的将军。毋庸置疑,这一文一武两个人物是“智”和“勇”的典型。然而,当我和学生一起深入探究这篇《史记》名传,细细咂摸,却发现:文臣亦可勇,武将亦有智。

一、蔺相如之勇

(一)勇挑重担

在完璧归赵这一事件中,蔺相如在为赵王分析完形势之后主动提出“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赵国未必真的“无人”,但结合这次出使任务的艰巨性和凶险性来分析,“无人”的判断又有一定的合理性。首先,“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若真能换回十五城,也可算是公平交易。但是“秦自穆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若是和氏璧被秦国骗去,赵国既丢宝贝又丢面子。所以要体面而不理亏且以无损失为底线完成任务,足见出使任务的艰巨。再者,当时的形势是秦强而赵弱,秦国若要出尔反尔,绝两国之欢,使者的身家性命堪忧,因此,此次出使又颇为凶险。综上所述,赵国朝廷可能并非无人,只是若派去一员朝廷重臣,极有可能白白牺牲,而庸常之辈则考虑自身利益,不会主动请缨。在这样前景不明、无人可使的情况下,身份卑微的蔺相如毛遂自荐,可谓勇矣。

(二)勇于牺牲

蔺相如的勇于牺牲一目了然。无论是其行动“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还是神情“怒发上冲冠”“张目叱之”,甚至其言辞中对秦王的威胁“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对秦王的要求“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对秦国历代国君人品的否定“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都能看出蔺相如不惧虎狼之国、不惧牺牲性命的勇敢。

(三)勇于退让

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会这两个事件中,蔺相如表现出色,“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如此高爵显位,引起了廉颇的不满而几欲引发事端。蔺相如是智慧的。站在个人角度,他能够理解作为武将一刀一枪争功名之不易;站在国家角度,他懂得“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蔺相如更是勇敢的,因为深谙此理者不在少数,朝廷上的倾轧向来如此,但像蔺相如这样勇于退让,实属不易。倘若他执意与廉颇抗衡,胜败也未可知。但在个人得失和国家利益的权衡之中,蔺相如以国为重,舍弃了个人荣辱。这种退让是一种大智,更是一种大勇,正如苏轼在《留侯论》中对“勇”的认识,“天下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值得注意的是,在表现蔺相如勇于牺牲这一面时,用的是“乃前曰”“前进缶”,突出他的主动和一往无前,是一种表现很明显的勇。而在刻画其勇于退让时,用的是“不肯”“不欲”“引车避匿”,这种后退式的勇是一种内在的勇,往往容易被人误解。

二、廉颇之智

(一)智于为国谋划

廉颇在节选课文中只出现了两次,一次是渑池会前与赵王诀别,另一次是负荆请罪。前者只有寥寥数语,经常为人所忽略。但凌登第在《史记评林》中如此评价:“廉将军与赵王诀数语,真有古大臣之风,所谓社稷为重者也。世人俱称相如抗秦之功,更无人赏识及此,可谓千古呜邑。”的确,从“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可以看出,廉颇不只是一位草莽武夫,他有清醒的政治头脑。他深知自己效忠的对象不仅是赵王,更是趙国。为此他深谋远虑,提前做好安排。这既显示出他的磊落坦荡,又避免了事出万一、引发不必要的猜忌而使赵国动荡,足见他的格局和智慧。这样的建议,对于一位臣子来说,需要勇气,对于一位武将来说,更需要智慧。

(二)智于成全他人

对于廉颇负荆请罪,世人多停留在赞美廉颇的勇于改过层面。黄震曾评价:“蔺相如庭辱强秦之君,而引车避廉颇;廉颇以勇气闻诸侯,而肉袒谢相如。先公后私,分弃前憾,皆烈丈夫也,勇气各得其所矣。”但深入思考,廉颇当众请罪,肉袒负荆,只是为了显示其诚意吗?试想,以廉颇之身份、地位与功劳,他只需要托人表达一下歉意,或者私下拜访蔺相如表达歉意,就足以得到蔺相如的谅解,何至于如此兴师动众呢?我想,这也是廉颇的智慧之处。一则,当初曾宣称“我见相如,必辱之”,既然当众羞辱,必当众致歉以报之;二则,既然廉颇这样有头脑的武将都会一叶障目,不服蔺相如的受赏,其他同僚也难免有此类想法。蔺相如避得开一个人,却避不开一群人。若是招致一群人的嫉恨,蔺相如以后还如何为赵国效力?所以,廉颇大张旗鼓地道歉谢罪,恰恰是为所有的不服者做出表率:身为上卿的将相和了,下面还有什么矛盾不可以调和?故而,廉颇坦荡、诚恳的道歉背后,实则还有廉颇对蔺相如位在自己之右的支持和成全。以己之耻,成人之美,真是一种令人敬佩的智慧所在。

再回到课文开头。课文起始部分通过缪贤之口介绍蔺相如“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朝廷上聪明的文臣不在少数,但勇敢的聪明人却不多。而缪贤慧眼识人,看出蔺相如是有勇有谋的可用之人。勇在蔺相如身上是智慧的前提,是勇成就了蔺相如的智慧。

同样,介绍廉颇“赵之良将也……以勇气闻于诸侯”,而课文节选却没有选廉颇攻城野战、沙场拼杀之勇。因为这于声名赫赫的武将而言是不言而喻的,选择诀别数语、负荆请罪,更能全面地刻画人物,让学生明白廉颇不是草莽武夫,而是有谋略的将帅,是有格局的爱国将领。正是智慧让廉颇的勇有了深度和厚度。

故而,解读忠勇的廉颇,我们还需要读出隐藏在忠勇背后的大智慧;解读智慧的蔺相如,则不可忽视其智慧发挥的前提是勇。廉颇和蔺相如因其各自的智勇而担起了国家重任,也凭借各自的智勇而青史留名。

猜你喜欢

武将赵王廉颇
掬一捧光阴,握一份当下
赵王骨折
赵王骨折
忠诚老将廉颇晚年“背叛”赵国
《将相和》缩写
负荆请罪
外婆家的“花武将”
真实廉颇:胆小懦弱并非英雄?
日本女性喜欢男人扮武将
斗联话谐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