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开学典礼的文化记忆及其教育意蕴

2019-09-10缪学超曾令琴

教育文化论坛 2019年5期
关键词:文化记忆大学文化开学典礼

缪学超 曾令琴

摘 要:大学开学典礼是大学新生进入高等教育阶段的“通过性仪式”,不仅象征着新生身份的转换,还具有丰富的教育意义。大学开学典礼通过相应的文化机制对文化记忆进行选择、重构与传承,为大学生在大学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探究大学开学典礼的文化记忆功能,有助于促进大学文化认同感的再生产,实现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的传承,构建促进大学生生命成长的动力结构。

关键词:开学典礼;文化记忆;仪式;大学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19)05-0051-07

DOI:10.15958/j.cnki.jywhlt.2019.05.009

The Cultural Memory of the Opening Ceremony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Its Educational Implications

MIAO Xuechao, ZENG Lingqin

(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81,China)

Abstract:The opening ceremony of the university is a “passing ceremony” for freshmen entering higher education. It not only symboliz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new identities, but also has rich educational significance. The opening ceremony of the university selects, reconstructs and inherits cultural memory through the corresponding cultural mechanism, providing spiritual motiv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higher education stage. Exploring the cultural memory function of the university opening ceremony will help to promote the reproduction of university cultural identity, realize the inheritance of university culture and university spirit, and build a “power structure” to promote students life growth.

Key words:opening ceremony; cultural memory; ceremony; university culture

“文化记忆”的概念最早由扬·阿斯曼夫妇于1988年提出,指对社会交往体系中需要被传达的文化意义上的信息和资料,进行编码、存储和重新调出,是对过去的一种集体理解和集体建构[1]13。仪式是一种由文化来构建的象征性交流活动[2]。文化借助仪式表达精神价值,并通过对自身进行重构发挥作用。大学开学典礼是实现新生角色转换的具有标志性节点意义的仪式活动,也是高校第一次系统地向新生展示大学文化和精神的大学仪典。大学新生从开学典礼中获得有关大学精神、大学文化的相关理念以及大学的校史、校训、校风等文化要素,构建大学生的身份认同,并激发新时代大学生成才的使命感。我国大学开学典礼的程序和构成要素因学校不同而各有特色,我们综合考虑大学开学典礼的空间、程序和活动等因素,将其分为三类:一为常规型,二为晚会型(在常规程序基础上加入了较多活动和节目),三为介于两者之间的综合型(除常规仪式活动外,加入少量的活动和节目)。基于上述分类,我们分别选择清华大学2018级开学典礼(常规型)、云南师范大学2017级开学典礼(晚会型)、武汉大学2017级开学典礼(综合型)作为案例,探究大学开学典礼的文化记忆及其教育意蕴。

一、大学开学典礼的结构要素:符号化场域、多元媒介与仪式角色

大学开学典礼通过构建出一个有别于世俗生活的独特时空,实现情感、文化和符号的融合。通过对3所高校的开学典礼文本进行分析,发现大学开学典礼的结构要素主要包括符号化场域、多元媒介以及仪式角色。

1.文化记忆的落脚点:符号化的场域

“仪式进程中的自然场景更多是作为一个整体被升华为一个符号,即被符号化了。”[1]51符号化的场域由开阔的仪式空间和特殊的时间秩序构成,它为文化的回忆提供了时空上的支撑。当仪式的承载者在空间中遵循严格的时间次序,建构一整套符号象征系统并进行展演时,整个场域都作为文化记忆的落脚点被符号化了。

仪式空间包括仪式的场地及场地中的象征符号、仪式参与者的空间位置。大学开学典礼的场地一般选择在体育馆内或运动场,选择的标准包括两方面:首先是空间大,能容纳所有仪式参与者;其次是视野开阔,能很好地呈现仪式的各个部分,让仪式参与者有仪式感和参与感。在空间位置方面,通常是发言者处在更高的空间位置(主席台),以凸显其权威性和象征性,而学生以学院为单位分布在不同区域。另外,学校通常会对开学典礼所在的空间进行装饰,比如布置鲜花、悬挂横幅等。适宜装饰的直接效果是以某种方式使视觉表面更易视见,适宜的装饰是情感的真正符号,能够表达情感的基本形式。

时间对文化形成凝聚性结构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时间使每次仪式内部的秩序得到确定,另一方面,时间把当前的仪式与之前的仪式联系起来。这样,每次仪式都依照同样的次序不断地重复,共同的文化因素在此过程中得到认同。开学典礼的时间秩序也是经过结构化和节奏化而创立的,以凸显与日常生活的不同。我国高校的开学典礼一般定于每年的8月底或9月初举行,每次开学典礼都传达着一些相同的文化因素。但对大学新生而言,举行开学典禮的这一天是特殊的,仪式借由这一天的特殊性赋予了大学新生区别于其他非参与者的特殊性和意义。

2.文化记忆的呈现者:多元媒介

文化记忆附着在客观外化物上,而文化意义则以固定形式被包裹其中:“媒介对文化记忆起着支撑作用,每种媒介都会打开一个通往文化记忆的特有通道。”[1]55仪式中的媒介主要是指控制和影响仪式进程、传达信息以及烘托气氛的语言、歌唱、音乐和舞蹈等具有较强交流能力的形式。意义只能被存储于象征之中,大学开学典礼通过一系列媒介对文化符号进行展演,向大一新生介绍学校的历史沿革、学科建设、校园生活、学校精神、办学理念等文化要素,使其获得身份认同感。

首先,仪式中的语言在文本和当下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大学开学典礼中以语言为媒介的仪式行为,包括校长致辞、教师和学生代表致辞、校歌和校史的介绍等。其中,校长致辞是大学开学典礼中的重要部分,往往是经过仔细雕琢后形成的,倾向于使用庄重而有渲染力的词语。在对三所高校的开学典礼文本进行分析后发现,校长致辞常常“引经据典”“总结历史”“展望未来”,这正是对文化记忆的编码、调取和传达的过程。

其次,图像是高校文化记忆的主要媒介之一,具体包括视频、图画、仪式画面在仪式参与者脑中的图像等,具有直观性、隐喻性和潜在的记忆性的特点。大学开学典礼中以图像为媒介的文化记忆主要表现在视频图像和图片所承载的文化符号中。从使用效果来看,视频图像将图像与声音结合,能够扩展仪式展演的技术空间。例如,武汉大学开学典礼播放了校园专题片——《你看不见的武大》,不仅展示了武汉大学的地标性建筑和优美的风景,其中还贯穿着一段武大人之间的深情对话。而视频中反复出现的珞珈山,也已经作为武汉大学的文化符号深深地刻在了新生的脑海中。

最后,音乐作为大学开学典礼中文化记忆的媒介,具有强烈的情境性和感染性特点,它主要运用在升国旗和表演中。升旗仪式是学校爱国教育的重要途经,国歌明亮雄伟的旋律营造出强烈的在场感,使参与者得到极大的触动,从中获得一种象征性意义。另外,表演不是大学开学典礼的必要活动,但因其趣味性、情境性、综合性的特点使之在大学开学典礼的文化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表演中所运用的音乐往往契合整个开学典礼的主旋律,引发仪式参与者的理解和想象。武汉大学开学典礼中就有配乐朗诵和合唱节目,该节目将武汉大学的校歌、发展历程、名师鸿儒的事迹融合在一起。在节目渲染的氛围之中,仪式参与者仿佛亲历学校的发展历程,能获得一种“在场感”,从而产生对学校文化的认同感。

3.文化记忆的承载者:典礼中的不同“角色”

文化记忆对意义的传承不是不言自明的,而是需要专职的承载者和群体共同参与。大学开学典礼中的仪式角色主要是高校中的新生和教师,典礼的效力需要双方“共同在场”保持。大学开学典礼将新生、教师、文化记忆置于同一场域,新生将通过教师对文化记忆的解释获得蕴藏于其中的意义,在双方的互动中实现文化的传承和延续以及文化认同感的再生产。

新生是开学典礼的“主角”,大学开学典礼是为即将进入大学生活的青年举办的。这些青年具有可以与他人区分开来的特征,如他们大多刚经历完高考,处于一个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塑造的黄金时期。这些青年获得了参与典礼的资格,开学典礼也赋予了这些青年有别于他人的特殊意义和身份。另外,新生作为开学典礼的主体,将在开学典礼中观看文化记忆的展演,在与文化记忆的互动中产生新的自我认同以及对群体的归属感。

高校教师既是仪式的组织者和发起者,又是文化记忆的专职承载者,他们承担着向新生讲述文化记忆的责任。作为文化记忆的专职承载者,教师拥有大学文化的丰富记忆储备、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求学经历,是成熟个体的代表。通过教师对文化记忆的解释,新生获得了对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的理解。另外,教师还是新生的“重要他人”,是新生由“我”过渡到“我们”的引路人。新生通过对“重要他人”的认同,也与基于“重要他人”反馈出的自我形象相认同,从而形成和巩固对“新身份”的认同。

二、大学开学典礼的文化选择:凸显大学文化的内涵

“文化记忆关注的是过去中的某些焦点。即使在文化记忆中,过去也不能被依原样全盘保留,过去在这里通常被凝结成了可供回忆附着的象征物。”[1]46因此,高校在举行开学典礼时,通常要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文化资源进行筛选之后再进行展演。通过对三所高校的开学典礼进行分析,发现他们在进行文化选择时所考虑的因素主要是如下几方面。

1.兼具独特性和持久性

大学开学典礼所要呈现的文化,应具有独特性和持久性。其中,独特性体现在与外部的差异,这种独特性使得每所高校的开学典礼具有特色,彼此相区别;而持久性体现在开学典礼中的文化要与群体的自我认识相符合,以此构成连续性,并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另外,持久性还体现在它需要包含能够使一个群体尊重的规范性价值和定性型价值 [1]33 。

首先,大学开学典礼呈现的文化记忆具有独特性。每所高校自成立、发展至今的不同经历使其具有文化独特性。但文化的独特性不仅体现在学校的历史沿革上,更体现于蕴藏其中的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这种独特性使文化记忆具有群体关联性,从而在不同高校的新生群體之间产生差异。云南师范大学在开学典礼中的节目——《启智尊师》中,体现了西南联大精神在云南师范大学发展中的薪火相传,还让新生感受到了未来作为一名“师者”的神圣感和使命感[3];而清华大学2018级开学典礼则安排全体新生佩戴校徽。校徽不仅代表着“清华人”的身份,还承载着清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也彰显着历史的传承和文化的一代代延续[4]。这两所高校在开学典礼中分别展示的“西南联大精神”与代表“清华人”身份的校徽都具有独特性,只能在相应的高校中获得。

其次,大学开学典礼呈现的文化记忆具有持久性。因为只有那些具有持久性特质的文化记忆才能够持续地对群体产生影响:首先,大学开学典礼选择的文化记忆需与群体的自我认同相符合,这种与认同有关的认识必须是经得住时间考验的。武汉大学开学典礼贯穿于节目中的校史、校歌以及清华大学开学典礼中新生佩戴的校徽,都属于具有持久性的文化记忆。因为校史指向学校起源,校歌、校徽通常是较稳定的文化符号,都是高校教师和学生共同的根基性回忆;其次,大学开学典礼中展示的文化应包含一个群体所尊重的价值和规范,为群体行事提供方向。开学典礼的致辞环节往往会以学校的校风、校训勉励新生,其中就包含了高校共同体中所尊重的价值和准则。例如,清华大学校长在2018级开学典礼中就勉励新生要牢记清华大学“行胜于言”的校风。

2.符合新时代高校文化建设要求

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大众化向普及化迈进的阶段,属于高等教育超大国,但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来看,我国仍属于高等教育发展中国家。“处在转型期的中国高等教育仍面临许多问题。大学发展也面临许多困惑,传统的教育理念正在经受考验,新的大学精神正在艰难探索中。”[5]值此转型之期,高校也积极致力于构建新时代的文化结构。而高校开学典礼正是大学文化进行系统性展演的过程。

大学开学典礼呈现的文化记忆注入了时代的质素。2015年,由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颁布的《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提出了关于大学文化的建设意见。该意见指出,高校要建设的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是具有中国智慧和中国特色的大学文化;是追求卓越、鼓励创新的文化品格和勇于开拓、求真务实的学术精神;是中外互鉴、开放包容的文化气质;是传播科学理性与人文情怀,承担引领未来、促进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使命[6]。而清华大学校长就在2018级开学典礼中提到:“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时代,科学必将更深远地影响人类文明的进程。作为21世纪的新一代,希望新生要追寻科学精神,做创新时代的引领者。” [4]由此可见,每个时代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高校的文化结构也在随着时代发展需要而不断进行建构。

大学开学典礼呈现的文化记忆是扎根于历史的。新时代高校文化并不是凭空产生,而植根于中国高等教育历史中汇聚而成的大学思想和大学理念。我国高校从建立至今已经百余年,其发展历程中的文化记忆始终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珍贵记忆。从我国高等教育史中凝练出的大学文化、大学精神,也是当代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应该坚守的。例如,云南师范大学开学典礼的第一个篇章《启智尊师》中,国学、儒学、戏曲等表演内容琳琅满目,就让师生们在历史的回响中感受到了中国智慧和中国特色。由此可见,建设高校文化可以从两个方面溯源:一是中外大学的文化记忆,二是高校自身的文化记忆。

3.彰显对学生生命成长的人文关怀

大学开学典礼归根结底是新生的“通过性仪式”,其设计初衷是帮助他们在高校这个场域中实现身份的过渡。新生在开学典礼前后经历了“等待——通过——进入——聚合”的过程,最终成为大学场域中的常规成员[7]。开学典礼将作为“转轴”实现新生人生不同阶段的衔接,实现新生从一个群体向另一个群体的过渡。因此,高校在进行文化记忆的选择时要考虑学生的主体性,以及仪式中文化符号与育人功能的契合性。高校要创造具有丰富意义的文化符号,引发学生的向往,从而不自觉地进行意义建构以及文化认同感的再生产。

校长致辞往往凸显出高校对学生个体生命成长的人文关怀。例如,武汉大学校长在2017级开学典礼中指出:“大学教育不仅是知识的教育,更是塑造灵魂的教育。珞珈之‘魂’,就在于有崇高的价值追求,就在于有浓厚的爱国情怀,就在于有强烈的社会担当!”[8]云南师范大学校长在2017级开学典礼中提出:“年轻人一定要具备修齐治平、经世致用的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新生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业规划,克服浮躁之气,多读经典,成就更优秀的自己。”[3]清华大学校长也“希望同学们能够始终说真话、做真人,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成就有意义的人生;要有质疑批判的态度,勇于批判,在不断提升独立思考能力的过程中成为思想深刻的人;希望同学们在追寻科学精神的过程中,涵养关爱他人、关爱社会的人文情怀”[4]。三位校长的开学典礼致辞,都饱含着对广大新生成长成才的希冀。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大学之理念》中曾指出:“大学是一个由学生和学者组成的,致力于寻求真理之事业的共同体。而大学里对真理的追求需要那种整全的人的认真投入。有三件事情是大学必须要做的:职业训练、整全的人的教化和科学研究。”[9]而整全的人的教化要求大学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使学生具备关爱他人和社会的人文情怀以及独立思考和勇于质疑的科学精神。

大学开学典礼对大学新生而言一生只有一次,是大学新生对我国高等教育的第一次系统认知和感受。大学应该在开学典礼中彰显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让大学新生感受真正的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增强其认同感和归属感,使他们在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的孕育之中成长为整全的人,进而承担起新时代大学新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大学开学典礼的文化传承:文化记忆的重构与组织

大学开学典礼将应当被铭刻于心的经验和回忆以固定的形式保存下来,有助于仪式参与者共享“过去”和“文化记忆”,获得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但文化记忆不会自发地进行下去,而需要一再地建构和组织。这一过程需要学校和学生两方面共同努力,其中大学需要对文化记忆进行形式上的建构和组织,新生则需要保证个体在场。

1.文化记忆的重构

进行文化传承首先要对文化记忆进行重构。具体而言,重构包括内容重构和形式重构两方面的内容。对文化记忆进行重构,实际是大学通过文化记忆机制建构自身的文化記忆结构,运用多种媒介将其符号化并加以呈现,从而使仪式参与者由单个的“我”变为“我们”。

内容重构主要包括重复和现时化两个方面:一方面,开学典礼将经过选择的人物和事件进行重构,并对其进行重复性展演,确保其保存和延续,进而成为大学的传统;另一方面,通过文化记忆的现时化,即重构文化记忆的现实意义,建立起“过去”与当下的“共时性空间”,将过去某一时刻发生的历史事件拉到当下的场域之中,使典礼的参与者明白蕴含其中的意义[1]47 。例如,武汉大学就通过配乐朗诵节目《弦歌珞珈,更煌煌》,诉说着武大“自强学堂—国立武汉大学—武汉大学”的发展历史,以此使新生理解“自强弘毅、求是拓新”的精神[8] 。

形式重构主要是由以文本为主的媒介形式转向多种媒介形式相结合。文本作为文化记忆的主要承载者,具有稳定与持久的特点。但在媒介技术手段发达的今天,文化记忆的载体更加丰富,原来储存于文本之中的文化记忆,可以通过图像、音乐、视频、舞蹈等多种形式进行展演和传达。同时,运用多种媒介技术手段可以实现物质化形式和抽象感性形式文化符号的融合。例如,武汉大学开学典礼就通过播放视频《你看不见的武大》,融合了武大的发展历史、地标性建筑、校友、校训等文化要素,以声情并茂的方式向武大未来的“主人”讲诉武大故事[8] 。

2.文化记忆的组织

文化记忆的组织,即借助专门的实践让仪式参与者获取相应的信息。其本质是保证文化记忆传达的确定性,具体通过典礼的程序设计和保证仪式参与人员在场两个方面实现。

首先,在典礼的程序方面,包括时间的秩序化和各环节中典礼活动的确定。时间的秩序化指的是时间的结构化与节奏化,即根据典礼的需要规划时间、确定典礼的时间节点,从而使典礼中的活动有序地展开,以实现典礼的效力。典礼时间的秩序化将整个典礼中所展演的文化记忆有机地串联起来,构成与日常时间并行的时空。在这个时空中,许多历史中的事件、人物被重构成为文化符号,以此构建出一整套符号象征系统。新生群体通过对这一时空中文化记忆的理解,获得有别于日常生活的重要意义。

其次,对于新生而言,需要保证个体在场,以保证集体成员共同参与。兰德尔·柯林斯的“互动仪式理论”认为,“仪式本质上是一个身体经历的过程。人类活动越是通过远程媒介、以强度低的互动仪式来开展,人们就越会觉得缺少团结感;也越会缺乏对共同符号物的尊重”[10]。新生的在场保证了每个新生在看到别人的同时也被别人看到,新生可从其他的参与者和整个仪式场合中获得直观的视觉感受和更强烈的现场感受。当新生真正参与仪式活动——鼓掌、欢呼时,仪式中丰富的符号以及符号背后的意义将会变得鲜活,使得仪式中人员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在媒介科技手段的影响下,大学开学典礼正以更加多元的渠道呈现给公众,比如在线直播、新闻报道等。一些公众虽然未获得在场的“特殊性”,却可以通过互联网观看大学开学典礼的实时动态。这将引发公众对大学开学典礼的向往和尊重,但总归难以代替亲身参与其中而获得的情感共鸣。

四、大学开学典礼文化记忆的教育意蕴

仪式是文化记忆的首要组织形式,天然具有教育意蕴。开学典礼作为校园仪式的重要部分,也是文化传承和再创造的手段,其承载的文化记忆可以持续对参加者产生影响。在未来,也许只是想到仪式中的一句话或校园某处地标性建筑,学生的文化记忆就可能被唤起。随着个体的发展和成熟,其对在仪式中接收的文化记忆也会进行解释和重构。因此,大学开学典礼中的文化记忆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意义。

1.实现文化认同的再生产

哈佛大学前校长陆登庭指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没有标准的定义,但一流大学应具备一流的设施、一流的师资、一流的学生和一流的评价。其中,一流的设备、一流的师资和一流的评价可以通过拨款、资金来得到满足,但是培养一流的学生,则需要更深层次的动力,其中就包括文化的因素[11]。要使文化成为培养一流学生的深层次动力因素,前提是使学生产生文化认同感。大学开学典礼即是“呈现文化——培养文化认同感——促进文化认同感再生产”这一过程的体现:首先,大学开学典礼是高校文化的一次系统性呈现。大学通过符号化的场域以及秩序化的时间,塑造了一个并行于日常生活的时空。在这一时空中,高校通过对文化记忆的重构和组织,系统地呈现了高校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并使得新生理解和感悟蕴藏于其中的意义;其次,大学开学典礼展示了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知识”和“共同的回忆”,由此构成了一个共同的“象征意义体系”。在这个体系中,符号化了的文化在自我身份与集体身份之间架起了桥梁,将那些与认同相关的知识传达给每一个参与者。“仪式成为了‘运河’和‘血管’,巩固认同的意义流动其中,这些意义也是认同系统的基础设施,使集体的认同体系保持活跃而不至于陷入停滞状态。”[1]149同时,“象征意义体系”呈现了一套大学文化的解释系统和价值系统,新生以成员的名义确定自己的身份,通过承认它融入集体之中,进而实现文化认同感的再生产。

2.促进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传承

大学开学典礼作为文化记忆的首要组织形式,通过对大学的历史发展、教育实践、优良传统、文化积淀等文化要素进行重构、组织和展演,传达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现实的情况是,每一所大学都在强调要培育和弘扬大学精神,但不少大学对本学校的大学精神是什么往往缺乏深入的研究和科学的凝练、概括。其实,大学精神与大学的历史发展、教育实践、优良传统和文化积淀是密不可分的,大学精神往往通过大学的历史发展、教育实践、优良传统和文化积淀体现出来,并通过一定的大学文化载体进行传载、传递和传播,在历史向现实的发展变迁中得到传承与创新。”[12]大学开学典礼的定期重复性,在空间和时间上保证了特定群体的聚合性,使得高校的发展历史、大学精神以及地方历史和文化得以保存和再现。在内容方面,大学开学典礼往往展示校史、校风、校训、校歌、校徽、校园地标性建筑等文化要素;在载体方面,大学开学典礼通常采用文本、视频、图像等多种媒介,将高校发展历程中的文化记忆再现。同时,大学开学典礼在文化记忆的重构与组织中无形地建立了自身的文化记忆机制,形成了凝聚性的文化结构。这个结构包含大学的历史发展、教育实践、优良传统和文化积淀。因此,每年都要举行的开学典礼实际上也是传承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的过程。大学开学典礼还将作为一个“引子”,为学生在未来对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的进一步理解打下基础。

3.构建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动力结构”

“仪式绝不是时间的一件装饰品而已,仪式让参与者回忆起相关的意义。仪式可以为相关的群体促成一个‘动力结构’,以便他们以真理、公正、美、正直、集体为追求的目标。情感的联系、文化的塑造影响着文化记忆,并使文化记忆有别于通常的传统积累。”[1]126大学开学典礼旨在建立能够引起共鸣的,以大学精神为核心的不断更新的动力结构,以激发新生的生命生长。大学开学典礼中的文化记忆并不只是对过去的指涉,还通过把过去某个时间段的事件或人物拉到当下,从而产生希望。通过对指向高校起源的集体记忆、优秀校友求学的个体经历、校园物质文化、优良传统、教育实践等文化记忆进行符号化展演,大学开学典礼形成了一个符号象征系统,贯穿于其中的情感的联系使学生自觉接受典礼中蕴含的价值和规范,从而找到未来行事的方向和道路。大学开学典礼通过对文化记忆的不断重构和解释,使得文化记忆注入了时代的质素。每个时代的社会环境不同,高校也通过开学典礼对自身大学文化和精神进行反思,对传统和经典作出新时代的解读,将传统和经典融入現代大学和大学生的血液中,实现大学精神的坚守和重建。在不断的重构和解释中,新生群体将获得蕴藏于文化记忆中的共同价值观念,使得学生与学生之间联系在一起,新生群体与学校的过去、现在紧密联系在一起。在符号化的场域之中,新生通过对过去的回溯和反思,找到未来的发展道路。

总之,大学开学典礼具有“新生的通过性仪式”的特殊角色,在高等教育阶段中具有重要作用。作为文化记忆的首要组织形式,大学开学典礼具有相应的文化记忆机制,可以通过图像、音乐、声音、表演、仪式活动等媒介呈现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在全球都开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高等教育改革背景下,我国教育部在建设双一流高校的相关政策中提出要促进高校内涵式发展。促进高校内涵式发展,需要对大学文化进行内涵式建设。这样的大学文化既要立足于宏观的中国高校发展历程和大学精神,突出高校自身发展定位和文化特色,又要与时代相呼应。但大学开学典礼归根到底只是建构和传承大学文化的手段,若缺少了大学自身的传统与精神的支撑,手段再丰富,也不过是没有灵魂的缀饰,是大学中文化符号的堆积[13]。“反观当下,不少高校对仪典漠视或是泛仪式主义的盛行,导致大学仪典在教育中的缺失,加之仅存的大学仪典也为组织管理者所掌控,仪典之于学生本体的意义十分微小。”[14]因此,不论是大学开学典礼的组织,还是整体的学校文化建设,都应该回归人本身,关注人的存在,促进人的生命的整全。当大学是完整的,大学中的人是整全的时候,大学的文化记忆才会更加鲜活。

参考文献:

[1] 扬·阿斯曼.文化记忆:早期高级文化中的文字、回忆和政治身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2] STANLEY J T.A Performative Approach To Ritual[M].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9:119.

[3] 聚贤金秋 携梦飞翔——云南师范大学举行2017级新生开学典礼[EB/OL].(2017-09-16)[2019-05-01].http://www.ynnu.edu.cn/info/1099/17201.htm.

[4] 清华大学2017级本科生开学典礼视频[EB/OL].(2017-08-24)[2019-05-01].http://www.tsinghua.edu.cn/publish/thunews/9649/2018/20180822145810738976338/20180822145810738976338_.html.

[5] 张应强.现代大学的批判与重建——为刘亚敏的《大学精神探论》而作[J].高等教育研究,2006(7):11-26.

[6] 教育部.統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EB/OL].(2015-10-24)[2019-04-14].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511/t20151105_217823.html.

[7] 范热内普.过渡礼仪[M].张举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39.

[8] 武汉大学开学典礼视频[EB/OL].(2017-09-10)[2019-04-10].https://v.qq.com/x/page/j0548zitsly.html.

[9] 卡尔·雅斯贝尔斯.大学之理念[M].邱立波,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2.

[10]兰德尔·柯林斯.互动仪式链[M].林聚任,王鹏,宋丽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88.

[11]周玲.不要沉迷于追求伪一流学科和伪一流大学[EB/OL].(2015-10-16)[2019-05-12].http://www.cssn.cn/jyx/jyx_zdtj/201510/t20151016_2497409.shtml.

[12]骆郁廷.注重大学精神文化的传承与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12(21):42-45.

[13]刘铁芳.大学文化建设:何种文化 如何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2014(1):11-16.

[14]康慕云.大学仪典教育功能的实现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36.

(责任编辑:钟昭会)

猜你喜欢

文化记忆大学文化开学典礼
和冬奥一起向未来
开学典礼
从校园生活谈当前大学的两种校园文化
论高校国际化进程中的大学文化战略
浅析大学文化育人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以空间为媒介:从浦东的“空间记忆”到迪士尼乐园的“消费空间”
《金字塔铭文》与古埃及复活仪式
高师院校大学文化建设现状调查分析
试论粤剧《目连救母》中的文化记忆
惠水县老年大学举行秋季开学典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