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盲校音乐社团建设的实践探究

2019-09-10吴怡

教育文化论坛 2019年5期
关键词:建设实践盲校

吴怡

摘 要:由于受教育对象的身体心理局限,特殊教育艺术社团工作因其实践性、综合性、灵活性,对解决特殊孩子生理心理障碍能起到更显著的影响和效果,相比起普通教育和课堂艺术教学,其具有连接特殊孩子与社会的桥梁和纽带的重大意义,但这需要承担大量的教育教学、培训管理等一系列复杂活动。在新课标理论指导下,贵阳市盲聋哑学校在实践研究中形成了音乐社团培训课程、师资、策略、内容体系,有效促进了视障学生的潜能开发与缺陷补偿。

关键词:盲校;音乐社团;建设实践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19)05-0119-05

DOI:10.15958/j.cnki.jywhlt.2019.05.021

Research on the Practice in Constructing Music Clubs in Blind Schools

WU Yi

(Guiyang School for the Blind, Deaf and Dumb, Guiyang, Guizhou, 550001,China)

Abstract:Due to its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limitations of the educated objects and its practicality, comprehensiveness and flexibility strikingly influential and effective in solving special children’s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barriers, the special education arts club work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serving as a bridge and link between special children and society. But all this needs to undertake a lot of education teaching, training management and a series of complex activities.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theory, Guiyang Blind, Deaf and Dumb School has offered a music association training curriculum, teachers, strategies and content system in practical research, which effectively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otential of visually impaired students and the compensation of defects.

Key words:blind schools; music club; construction practice

《盲校義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6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前言指出:“音乐是人类一种古老的、具有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是内涵丰富的文化载体。盲生由于视力障碍,活动的空间受到一定的限制,需要通过对音乐这种听觉艺术的学习、感悟来接受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表达思想和情感,增进人际沟通和交往。”在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指出:“学生课外艺术活动,是音乐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师有责任协助学校组织学生课余艺术社团,重视家庭和社会音乐环境对学生音乐爱好、审美情趣的影响。”

贵阳市盲聋哑学校“蓝月亮艺术团”于2004年由贵阳市教育局正式授牌,是一个针对特殊学生的优势项目,成立至今参加了全国及省市各级表演、比赛活动,荣获各类奖励百余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搭建了连接特殊孩子与社会的有效桥梁。然而,由于教育教学对象的特殊性,普通音乐教材运用于特教课堂教学都存在不少障碍,综合性的艺术团组织管理、表演培训则更为困难;同时,特殊学生也往往缺乏家庭教育、艺术启蒙与经济基础,特教艺术社团建设意义与困惑并存。针对现实问题,在新课标的理论引领下,贵阳市盲聋哑学校对音乐艺术社团建设进行了有效的探索。

一、规范社团课程管理体系

根据新课标理念,学校确立了国家、地方、校本课程设置,面临音乐常规课堂课时紧张的现状,学校结合社团培训活动开设了地方和校本课程。盲校音乐社团功能主要包括音乐知识的学习、创作和表演[1]。音乐知识和欣赏课程是社团开展活动的基础理论的学习和实践,而表演和创作则是音乐社团区别于常规音乐课而进行的更为深度实践的艺术活动。

通过实践论证,音乐社团基本摒弃了临时性突击性的训练模式,培训列入常规课时,明确了阶段性培训内容与阶梯式递增目标。坚持利用课余时间,对有音乐潜力、适合艺术开发的孩子长期训练,避免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与临时抱佛脚的现象;建立了长效机制,规范了课程管理体系,避免随意停课及影响其他课堂常规教学秩序。

具体来说,学校将周二、三、四每天下午三、四节课作为全校学生社团活动时间,实施走班模式,学生通过选择自己爱好兴趣的培训,发展特长,享受自我提升的乐趣。其中,涉及到音乐社团的培训见表1。

学校针对视障生基本长期住校的情况,充分利用好周末、晚自习等业余时间,鼓励开展学生互助学习、表演比赛、社会融合活动。在面临类似中考高考等学科教学与社团活动冲突时,学校通过综合评估孩子未来的可发展性及征求学生、家长的意见,为孩子选择最适合其长远发展的方向与课程设置。

二、优化社团师资组织配备

(一)现实问题与师资困难

全国、全省各类特殊教育普遍存在一些现实问题。因为国家课程对音乐、律动等课时设置极其有限,而一般特教学校普遍人手紧缺,所以有不少音乐教师改任或兼任其他学科[2]。社团活动没有人力、精力来开展,整体水平偏低;教育教学不能满足残疾学生个性化的需要,完全采取了普通课堂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特殊教育艺术团教师在学校中主要是作为音乐、舞蹈等单纯的任课教师管理,与其他学科教学管理、培训并无区别,更强调的还是如课堂常规、教案检查等事项,实则忽略了特殊学校艺术团基本没有家庭支持、活动比赛众多、担任着融合沟通桥梁的这个特殊背景,忽略了教师在社团活动中的备课、培训、带队、参赛等繁杂工作,忽略了项目化培训与常规课堂教学的区别。

视障生因其视觉障碍,学习接受能力受一定局限,而音乐社团培训要求的成果目标并不低,表演参赛、访问沟通等都必须达到较高水平。如何在非班级制的团体中克服以上困难,花少量时间取得好的效果?数量众多的视障学员缺乏班级凝聚与互相了解,怎样在短时间内建立起组织认同感与共同协作意识?此外,音乐表演活动由于其专业多样性、特殊性,学校专职教师数量、种类、质量难以满足特殊孩子的个性化教育需求,尤其器乐团类别繁多,矛盾更为突出。

(二)新课标理念下的实践对策

新课标指出,音乐教师应“注意因材施教,对拥有音乐特长的学生给予相应的关注,采用集体教学与分层分类、个别化教学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利用校外教学资源、社会音乐活动,锻炼、提高学生的音乐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聆听、演唱、演奏、创编以及综合性艺术表演等实践活动。”所以,社团活动培训是分层教育、特长生培养、利用校外资源、表演实践的极佳方式,更是特殊学生融合社会的有效途径。学校需要采取相应管理对策激发教师积极开展社团活动。

1.理顺校内社团教师管理机制

贵阳市盲聋哑学校将平常列为日常教学管理体系之外的社团工作收纳进来,音乐科任教师属于常规课堂教学的仍由学校教务处管理及考核;属于社团工作的则由教育处具体牵头、分派任务与考核;期末、评职等阶段的考评由教务处与教育处分别上交学校办公室统一汇总。这种管理模式有利于激励社团教师的专业成长,将外在要求内化为动力;有利于得到符合专业特点的尊重、管理、接纳与继续教育。

学校鼓励社团教师利用晚自习、周末等开展活动,既可以丰富学生业余生活,同时也避免社团活动互相冲突的情况。对于利用业余时间培訓带队的教师,一方面由教育处加强管理考核;另一方面学校也给予相应的考勤等鼓励政策,运用新思路改革创新,激发艺术团教师的活力与积极性。音乐教师不再随时作为其他学科替补队员,而将主要精力放在促进全校学生发展的艺术常规团队建设中,主动愿意接受临时性工作,甚至牺牲业余时间自愿加班加点。

2.构建校内外教师系统管理体系

基于特殊教育和音乐教育特点,通过实践与行动研究的反复修正,音乐社团建构了内部指导教师、外聘专业教师互为补充的管理模式。明确广纳贤能原则,积极吸收本校教师、校内有音乐专长的其他教师和校外的音乐专业人士担任音乐社团的指导教师。学校极力保证社团教师的合理权益:一是专兼职、外聘教师情况由教育处统一管理,申报工作量;二是要多为社团教师争取进修实践的机会,使其专业素质不断提高;三是定期对积极参与指导社团管理、培训以及活动取得优秀效果的指导教师进行表彰和奖励等。

校内导师主要职责是根据特殊学生特点引导、管理和服务:一是进行思想方面的引导;二是在日常活动中发现艺术人才,发掘潜力;三是代表学校对学员实施管理教育,要求遵守社团制度,并进行评价考核;四是帮助社团协调解决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保障等方面的事宜,比如活动时间、活动地点、活动方式、对外接洽等问题。外聘教师主要是做好专业性的指导,帮助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活动机会,提高音乐技能,引导其就业方向途径等[3]。

3.形成推广“双师合作”培训模式

“双师”教学看似浪费人力,却特别有利于特殊教育个别化教学,能在较短的时间里处理好特殊教育社团学员数量多、起点低、差异大、难度大、目标水平高的现实问题,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经过行动研究,学校的音乐社团鼓励采用、推广“双师合作”模式,主讲老师主要负责知识点讲授,助讲老师协作纠正学生姿势;检查发声、演奏、动作等完成情况,在视障生合唱团、器乐团的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基于学情构建科学培训方法策略

(一)现实问题与学员情况

由于特殊教育对象群体的特殊性,特殊学生往往缺乏家庭教育、艺术启蒙与经济基础,学习能力有所局限,所以扎实进行音乐基础知识传授、音乐素养基本功的训练仍是其主要任务,这就决定了其社团课时、时间、精力、经费上的花销都远高于普教。当然,因为其对特殊孩子有针对性地激励,其效果也更为明显。

盲校音乐社团学员现状:一是年龄跨度大;二是由于缺乏家庭有效地支持,动力不足,思想波动大,不稳定;三是近年来因为多重特殊学生比例显著增加,特长生生源困难。以合唱团具体为例,学生由于视力障碍、年级跨度大、知识掌握程度差异大、个体情况复杂、无指挥等因素,导致训练中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发声不科学、和声不和谐、声线不统一、歌曲情感理解不到位、律动表现能力差等。

(二)新课标理念下的实践对策

1.运用好有针对性的视障生教学方法

新课标指出:“盲校音乐教学既要遵循音乐教学的普遍规律,也应体现自身的特殊性,将音乐教学与矫正和康复训练、职业训练等紧密联系起来。”社团培训中要较好地贯穿这些策略,包括:重视听觉能力训练;重视感觉统合能力的发展;重视空间运动能力培养;注意发挥学生听力和记忆力优势,在“口传心授”教学方式的基础上,更加强调“手把手”的个别指导;重视音乐职业教育[4]。

2.发挥视障生主动性的辅导策略

学校在实践中提炼了引导想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录制微课、电脑制谱、录音笔、节拍器联动使用等适合视障生的策略方法。尽管孩子们有残疾缺陷,但仍要重视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这样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以合唱团为例,一是培养年龄大、音乐素养较好的学生,教会他们正确、科学的呼吸方法和發声方法,让这部分孩子在以后合唱、演奏训练中成为老师的助手;二是培养一些低视力学生,重点训练他们的动作协调能力,学习简单的律动,以便在以后的音乐律动表演中可以和教师一起帮助全盲学生;三是针对个体特点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音准、节奏、律动、情感等问题;四是让视障生通过聆听来模仿教师发声位置,感受声音如何高位置抛出。采用触摸感受,找到科学的发声方法及学会简单律动表演等。

3.提炼适应盲校社团的有效管理方法

比如针对盲校管乐团乐器频繁破损等管理问题,管理者站在了视障生的立场去体会,建立家校联动长效机制:一是建立规范的乐器借用、保管制度;二是在乐器团成立之初就进行乐器保养维护的专题讲座;三是发动“老带新”,老学员帮助新学员迅速熟悉乐器使用方法,了解使用功能,避免使用禁忌;四是用针对性的方法,比如贴上警示性的触摸记号;五是发动低视生、家长或其他社会爱心人士帮助进行乐器的搬动、保养和维修。总之,在社团管理上进行更有针对性的研究实践,可以树立特殊学生的自信,提升综合素养。

4.探索视障生社团学员评价方法

在日常的培训教学中,采用形成性评价,将每位学生在各个教学环节中的表现都纳入评价中,规范评价体系的具体内容。教师在平时的培训中正面评价与常态评价进行观察分析,总结如何采用激励性、启发性的语言对学生的每一个细小的进步都给予肯定。

在期末评价中,探索总结出多样化的考核形式。比如开展期末或节日汇报演出,提供给特殊孩子们尽情展示才能的机会,体会社团表演带来的成就感与满足感。此外,为宣传特殊教育,加强沟通交流,积极为社团创设机会参加校内外各类演出,让学生平时培训所学、日常排练的节目能够参加各类表演,并推荐优秀学员、节目参加比赛,让特殊孩子有机会在舞台上向社会展示自己,加强融合沟通机会,大力推广以社会实践作为评价考核模式[5]。

四、依据课标合理确定培训内容

新课标指出:“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盲校音乐课程内容与普通学校相比,关注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渗透矫正与康复,‘表现’是音乐学习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演唱、演奏能力以及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

盲校音乐社团培训的主要内容一般有歌唱律动表演、乐器演奏等,完全符合新课标“表现”理念。其相比一般课堂教学,有明显特点。不是传统的知识传授型而是技能实操型;不在于注意力的单纯集中而是注意力的有效分配;更注重项目化思考模式,即围绕须达成表演或比赛目标而非零碎知识点开展基础知识训练与排练。社团以表演为核心的培训成为个体差异较大的特殊孩子个别化教育的最好补充。

以合唱团训练为例,学校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出可以采用匈牙利柯达伊培训内容,分层次明确标准。在旋律方面,通过一年的训练,要求完全唱准E、G、A; 第二年必须唱准C、D、A;第三年完全唱准C、E、G、A,掌握两个八度单音。在节奏方面,每次培训只教一种节奏,复习直至熟练运用才教下一种节奏型;还可以通过游戏打节拍(拍上拍下同学互拍)等方式,将培训点准狠着力于音乐核心本身。在素养方面,现行国内音乐课程标准要求六年级毕业时能够背唱24首民歌即可,但是自定的盲生合唱团训练目标是达到三四年级背唱50首的标准,经过社团项目化的训练方式,视障生合唱团员得以发挥了听觉优势,核心音乐素养打下了扎实的根基。

根据新课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学校音乐社团还注意创作收集针对视障学生的歌曲,把本地区的苗族、布依族等民族民间音乐安排在培训内容中,并根据排练节目特点、社团成员的年龄心理结构、学生的掌握情况需要不断调整,使学生从小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熏陶,树立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意识。

2017年贵阳市盲聋哑学校自主创编的电声乐小合唱《前方的路》代表贵州省参赛,荣获全国第九届残疾人文艺汇演二等奖;2018年自主创编的歌曲《再现光明重启天音》荣获贵州省中小学校歌大赛一等奖。学校蓬勃发展的艺术社团建设,为“办好特殊教育”做了有益有效的探究。

参考文献:

[1] 张艳芸.论华中师范大学大学生艺术团的文化育人作用[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2] 连赟.中国特殊音乐教育:历史与现状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0.

[3] 王蕊.中等职业学校社团管理的问题与对策——以承德技师学院为例[D].保定:河北大学,2014.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盲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年版)[S].2016:580-581.

[5] 李桂枝.艺术教育对中高职听障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2.

(责任编辑:赵广示)

猜你喜欢

建设实践盲校
盲校小学数学教学方式探究
信息技术整合学科在盲校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浅谈盲校计算机教学策略
《海洋学》课程特色与建设实践
中央企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基于卓越环保工程师培养的环境工程品牌专业建设与实践
基于IPAD的盲校职业教育课堂探索*
中国煤炭科工集团企业文化建设实践分析
解剖学实验考试题库建设实践与探讨
盲校语文综合性学习有效教学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