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融合报道撬动媒体转型

2019-09-10付瑞霞

锦绣·下旬刊 2019年6期
关键词:新闻报道新华社选题

付瑞霞

融合新闻报道自本世纪初在美国开始实践,如今已经逐渐走向常态化,成为新闻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2018年,中国新闻奖也将首次设立媒体融合奖项。新华社作为国家通讯社,是多种媒体手段的集大成者,具备融合报道的资源优势,曾以重大主题为切入,调动多方资源,开始了自己融合报道,积累了相关领域的经验。本文拟根据新华社和作者本人的报道实践,初探在融合报道常态化的过程中宜遵循的路径。

一、融合报道从项目制到常态化

纵观近几年来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融合新闻报道,国外有《纽约时报》2012年推出的融合报道《雪崩:特纳尔溪事故》,该作品报道了16名滑雪爱好者遭遇雪崩的经过,在报道技术上颠覆了传统报纸的新闻呈现方式,把文字、音频、视频、动漫、数字化模型、卫星模型联动等集成,发表在《纽约时报》的网站上。新华社有早前的《三北造林记》《延安退耕还林记》等融合报道产品。

从早期融合新闻报道的采编过程来看,可以总结出几个共同特征:技术层面上,文字、图片、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介技术相互嵌入;从选题来看,均是具有较大社会影响、较长时间跨度的复杂议题;从新闻生产来看,所耗费的人力、物力资源较大,成本较高。

以《雪崩》为例,其制作团队包括11名图表和设计人员、一名摄影师、三名摄像师和一名研究员,耗时6个月完成。《延安退耕还林记》也是多个部门历时两个月,从上万张照片及超过900分钟的实地拍摄和历史视频资料中挑选出来、制作完成的。

因此,在融合报道在初始阶段是以“项目制”运作的,需要相当的人力和物力成本,这对于一般的新闻机构来说是难以实现的,与此同时,受新闻时效性所限,也使得这种需要几个月制作时间的“项目制”融合报道,注定只能是适机而行。

融合报道的发展,其模式也从“项目制”走向常态化,媒体纷纷设置了长期的融合报道栏目。新华社的《新华全媒头条》栏目即是常态化融合报道的代表。纵观其选题,多是着眼于日常新闻选题的深层原因和影响,制作周期相对较短,兼顾报道的深度与时效性。

二、全能型记者 专业化团队

融合报道的“融”字,在具体的报道实践中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多种报道手段的集成,记者分工协作,媒体报道与受众需求的融合。

在融合报道生产模式下,记者需要掌握多媒体的报道技术、多平台的传播意识,即成为“一专多能”的全能型记者。“全能型记者”,是指掌握所有媒体表达语言,具备突破所有不同媒体界限的思维与能力,并适应多种复合媒体岗位的工作要求,集策划、写作、摄影、摄像、录音、编辑、网络技能运用及现代设备操作等多种能力于一身的新闻传媒人才。

新华社近两年一直在加强对一线记者全媒体采编能力的培训,分社在报道实践中,也着重加强对相关人才的培养。以2018年3月,作者所在的新华社陕西分社的一场全媒报道为例,主题为“遗址保护与土地商业开发的冲突”,报道形式为视频直播、文字、图片相结合。相较于以往各个工种分头忙活,此次报道考虑到考古知识较为专业,为保证报道准确性,由分社跑口的文字记者出镜,取得了良好的报道效果。这位文字记者也因此锻炼了自己的全媒报道能力,在之后的几次采访中,也做到了融合报道。

融合报道不仅需要全能型记者,也需要团队协作。音频的录制、视频的拍摄与剪辑、网络专题的制作、手机应用平台、报网互动平台的应用等多媒体技术,仅靠单人的力量很难全部顾及和做好。为了较好地完成融合报道,陕西分社2017年还专门成立了融合报道部门,形成一个专业化的团队,快速有效进行常态化融合报道。

三、融合报道坚守“新闻本位”

融合报道最重要也是最难的一个“融”,就是融合媒体报道与受众需求的“供需融合”。

如果说新华社早期重大主题的融合新闻报道都是匠心凝聚的鸿篇巨制,那么常态化的融合报道,就是要迎合受众点击鼠标、滑动手机屏之时的信息需求。

融合新闻报道以信息与传播技术的发展为基础,但它绝不是多种技术形态的简单堆砌,或者各种报道手段的综合运用,而是以提升新闻报道的质量和用户体验为目标的技术融合。报道中炫目的画面和技术并非为“炫技”而制作,而是为了受众能够更好地接收并理解新闻信息。

从传播媒介的适用性来看,日常的融合新闻报道已经成为移动终端新闻呈现的主要方式,媒体及其从业人员注重对照片、文字和视频的优化组合和使用将大大有助于提升新闻呈现的效果。因此,在常态化的融合报道中,宜根据具体的选题,并考虑受众的阅读习惯选择合适的融合报道方式。

2017年12月西成高铁开通,新华社陕西分社提前策划了历时一个月的系列融合报道。这一系列报道在纵向、横向间都体现了不同报道手段的融合。

在报道的开端,以西成高铁开通的深远意义为报道主题,内容包括西成高铁开通后对秦巴山区扶贫工作的促进、高铁沿线秦岭动植物保护等为主,形式上以通讯类文字报道为主,图片、视频为辅。在西成高铁开通临近之时,呈现出的报道以消息类报道为主,形式上也采用了动画、H5等新媒体形式,以动画展示西成高铁穿越秦岭时的“爬坡”难度,以H5形式在手机端与受众互动。

鉴于上述,融合報道走向常态化后,在媒体的报道实践中,一般而言没有足够的人力和物力做到像《纽约时报》的《雪崩》那样在技术手段上复杂炫目,也少有机会展示宏大主题。常态化的融合报道路径,应是发掘日常选题背后深刻的社会动因和影响,重视用户体验、开发简单明了的适于移动终端的融合报道。

猜你喜欢

新闻报道新华社选题
AR技术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运用研究
中国时政新闻报道中委婉语的语篇功能
我国法治新闻报道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新年刊
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报道的创新思路探究
选题有误
《新华社烈士传》再版发行
新中国六十华诞大阅兵
确定选题,渲染气氛
光学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