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节日文化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

2019-09-10王伟汪荣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19年5期
关键词:传统节日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王伟 汪荣有

[内容提要] 运用传统节日文化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需要厘清“怎么样”“怎么看”“怎么办”等问题。从调研的情况来看,运用传统节日文化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既存在积极有利因素,也存在消极不利因素,要予以辩证分析。充分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丰富传统节日文化的表现形式使其为大学生喜闻乐见;正视外来节日文化的影响,引导大学生形成客观理性的态度;以真切的传统节日文化体验增强大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情感认同,是新时代运用传统节日文化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然路向。

[关键词] 传统节日文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作者简介] 王伟,法学博士,南昌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汪荣有,经济学博士,南昌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1]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生动表现形式,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在传统节日文化的沃土中得到深厚滋养和精彩呈现。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习近平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抓好领导干部、公众人物、青少年、先进模范等重点人群。”[2]大学生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唯有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基业长青、后继有人。传统节日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和鲜活资源。为了深入了解传统节日文化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影响,我们以“传统节日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在2019年3月至6月,利用网络平台面向全国大学生发放问卷,参与问卷调查的大学生有21008人。

一、 大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

认同度的实证调研  传统节日文化历史悠久,在发展的过程中记录了先民的社会生活,积淀了中华民族的实践智慧,深深地镌刻着中华民族的印记,是中华民族共生共存的文化纽带。习近平指出:“观察和认识中国,历史和现实都要看,物质和精神也都要看。”[3]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穿越了历史的时空,在今天依然熠熠生辉,承载着特色鲜明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气质。人们在欢度传统节日的过程中,不仅有美食美酒可以品尝,而且可以在节日中互相联络感情,增进亲情,强化爱国情感。传统节日内蕴的精神气质和隆重的仪式感更是富有教育意义,节日承载的“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念已经被人们广泛认可和接受,与当今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任务具有契合性和相通性。通过传统节日文化,可以让大学生在节日里获得知识、得到教育、陶冶情操、滋养德行、深受启迪。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同度较高,但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大学生价值观塑造中存在的问题也不断凸显。

1. 传统节日文化对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传统节日文化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沃土,在今天对于中华儿女依然焕发着强大的吸引力,激发着中华儿女强烈的文化认同。情感因素是建构群体认同的重要环节。群体认同作为一种情感表达和情感诉求,表征了个体对本群体的“热爱”以及对他群体的“不热爱”。[4]调研发现,大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同感较高。在对“您更乐于参加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还是圣诞、情人节等西洋节日?”这一问题的回答中,有16782名大学生表示“更乐于传统节日”,占比约为79.88%;有916名大学生表示“更乐于西方节日”,占比约为4.36%;选择“无所谓”的有3310人,占比约为15.75%(见图1)。

在对“韩国端午节申遗成功,你的感觉是?”这一问题的回答中,选择“反感”的有18474人,占比约为87.94%;选择“无所谓”的有2534人,占比约为12.06%(见图2)。

从以上两道题目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对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认同感是较高的,特别是在被问及端午节被韩国申遗成功这一问题时,87.94%的同学表示反感。但也有12.06%的同学持无所谓的态度,这是需要引起我们重视的。

在对“以下哪些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这一问题的回答中,选择“吃粽子”的有19656人,占比约为93.56%;选择“赛龙舟”的有16519人,占比约为78.63%;选择“挂蒿草、艾草”的有11007人,占比约为52.39%;选择“喝雄黄酒”的有10728人,占比约为51.07%;选择“挂菖蒲”的有6493人,占比约为30.91%,选择“赏菊”的有2844人,占比约为13.54%;选择“踏青”的有3392人,占比约为16.15%;选择“荡秋千”的有1717人,占比约为8.17%;选择“登高”的有2913人,占比约为13.87%;选择“祈福”的有3173人,占比约为15.1%(见图3)。从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来看,大学生对端午节有哪些传统习俗知道得并不是很清楚,对于“挂蒿草、艾草”“喝雄黄酒”“挂菖蒲”这些端午节的传统习俗答对的有50%左右。由此可见,大學生对传统节日的习俗及其文化内涵的了解并不是很深入,情感认同较高,但多停留在感性认知层面。

2. 外来节日文化对大学生形成较大冲击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文化交流、交融与交锋成为必然趋势。当今中国也深受这一趋势的影响。伴随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中国与世界各国在文化方面的交流日益频繁,中国人民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是如何看待和对待西方节日和中国传统节日的呢?在对“您如何看待西方节日在我国非常流行的现象?”这一问题的回答中,选择“反对,造成对我国的经济文化侵略”的有5043人,占比约为24.01%;选择“赞成,走向世界”的有1774人,占比约为8.44%,选择“可以理解,这是正常文化交流”的有13839人,占比约为65.87%,选择“随便,这与我无关”的有352人,占比约为1.68%(见图4)。

在对“您能说出哪些传统节日,并知道它们的时间?”这一问题的回答中,七夕节的平均综合得分为3.05分,排在第一位,而排在第二至第四位的分别是2月14日的情人节、西方鬼节和圣诞节,平均综合得分分别为2.57分、1.28分和1.27分(见图5)。

通过以上两道题目可以看出,多数大学生对西方节日文化在我国的流行能够持包容态度。然而,个别大学生对“洋节”的热衷、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淡漠却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在“您认为近年来某些传统节日逐渐受冷落而西方节日越发受追捧的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的回答中,选择“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意义认知不够”的有15878人,占比约为75.58%;选择“传统文化习俗越来越不适应当代人的生活需求”的有11575人,占比约为55.1%;选择“大多数人对西方节日文化存在猎奇心理”的有13843人,占比约为65.89%;选择“商家、媒体的炒作以及大多数人的从众心理”的有15027人,占比约为71.53%;选择“其他”的有934人,占比约为4.45%(见图6)。根据大学生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我们可以探寻西方节日受追捧、传统节日受冷落的一些原因。这为我们有效利用传统节日文化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了启示。在文化多元时代,在中西比较中,如何正确审视西方文化,正确处理西方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如何有效运用传统节日文化促进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将传统节日文化发扬光大,这是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

3. 大学生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的积极性较高

传统节日文化在今天面临着前有未有之大挑战,也面临着前所未有之大机遇。多数大学生认为要加强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并提出了保护、传承和发扬传统节日文化的一些想法。在对“现在有关部门重视保护传统节日文化,您的态度是?”这一问题的回答中,选择“有必要并且积极响应”的有18210人,占比约为86.68%;选择“有必要但认为跟自己无关”的有2053人,占比约为9.77%;选择“没必要”的有315人,占比约为1.5%;选择“无所谓”的有428人,占比约为2.04%(见图7)。

在对“您认为我国传统节日目前面临哪些问题?”这一问题的回答中,选择“人们观念淡薄”的有17119人,占比约为81.49%;选择“传统文化习俗逐渐消失”的有16753人,占比约为79.75%;选择“庆祝气氛越来越差”的有15547人,占比约为74.01%;选择“受到洋节的冲击”的有12565人,占比约为59.81%;选择“宣传教育不给力”的有9385人,占比约为44.67%;选择“其他”的有1357人,占比约为6.46%(见图8)。由此可见,传统节日文化保护观念得到了大学生的广泛认同与重视,对于传统节日文化在今天面临的共性问题,大家也达成了共识,这为我们加强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提供了思路。

在对“您觉得采用什么方式最能够使更多的人了解并接受中国传统节日呢?”这一问题的回答中,选择“利用网络、电视、报纸、杂志等加大宣传力度”的有17081人,占比约为81.31%;选择“开展有关活动重拾古人过节传统,如中秋赏月、清明祭祖、七夕乞巧等”的有16623人,占比约为79.13%;选择“开展有关商业活动,如节日促销等”的有8875人,占比约为42.25%;选择“其他”的有4011人,占比约为19.09%(见图9)。

在对“您认为保护、传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节日哪种方式最有效?”这一问题的回答中,选择“发展经济,让人们富有起来,有了经济基础才会去注重文化层面”的有13242人,占比约为63.03%;选择“增加节日的娱乐性,丰富节日的内容,鼓励全民参与并体验”的有14979人,占比约为71.3%;选择“加大宣传教育,让每个人都了解并自觉不自觉地去保护、传承和发扬”的有12824人,占比约为61.04%;选择“建立一些相关协会、组织等”的有2718人,占比约为12.94%;选择“举办大大小小各种形式的节日庆典、纪念等活动”的有6831人,占比约为32.52%;选择“在高校开设相关课程,深入普及”的有2121人,占比约为10.1%;选择“其他”的有242人,占比约为1.15%(见图10)。

在对“您认为作为大学生可以为传统节日文化做些什么?”这一问题的回答中,选择“积极参加与传统节日文化有关的活动”的有18562人,占比约为88.36%;选择“向身边的人介绍推广传统节日文化”的有13628人,占比约为64.87%;选择“制作一些与传统节日文化有关的册子进行宣传”的有11944人,占比约为56.85%;选择“尊重传统节日文化”的有15027人,占比约为71.53%;选择“其他”的有1152人,占比约为5.48%(见图11)。

从以上问题调研中可以发现,大学生从自我的身份角色出发,表达了积极参与传承和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的意愿。

二、 运用传统节日文化培育大学生

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分析  传统节日文化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具有独特的优势与魅力,传统节日文化的浓厚气氛可以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增强其感染力和吸引力,可以让大学生在传统节日文化氛围中获得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价值观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滋润大学生的心田。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割断中华文化的精神血脉,也不能忽视中华民族现实的文化土壤。[5]从调研情况来看,大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同感较高,这为我们运用传统节日文化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情感要素。但是,大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识中也存在一些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成为运用传统节日文化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掣肘因素。这其中既有传统节日文化自身的因素,也有外来文化的冲击与影响,还有大学生自身的主体性因素。

1. 大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理解相对浅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和“命脉”所在。[6]传统节日文化是立体的、多维的和生动的,既有有形的物质外壳、丰富的行为实践,更有无形的精神内核。传统节日文化能够流传久远,其无形的精神内核发挥的作用是最为关键的。在这无形的精神内核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理想信念、价值情怀和情感归属。无形的精神内核又需要有形的物质外壳和行为实践表现出来,传统节日中的民俗活动,如节日庆典、节日美食、节日装饰品、节日吉祥物等,都是传统节日所蕴含的精神内核的外化。对传统节日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应该是全面的,既要有外显物质文化的纪念,行为实践的践行,更要有对传统节日文化的精神内核的传承。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大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物质外壳的理解较强,而对传统节日文化的精神内核的理解则较弱,甚至出现了只知道过节,而不知道为什么要过节,对过节有哪些意义、过节有哪些仪式都不知晓。在一些情况下,欢聚一堂享用节日美食几乎成了唯一的节日活动。伴随节日美食和节日欢庆的则是商家的促销活动,人们穿梭于各大商场而流连忘返。传统节日文化内涵被湮没在物质表象之下,丢掉了其特有的文化特质,沦为商家促销活动的噱头。如果中秋节失去了敬拜、谢母、团结、和谐等精神内核,如果端午節失去了缅怀历史、祭祀先烈等精神内核,如果春节失去了祈福纳祥、阖家欢乐等精神内核,那么这些节日的本真意义就不存在了。对于其他传统节日来讲,道理也是一样的。运用传统节日文化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关键在于以传统节日文化的精神内核来影响学生,让大学生知晓传统节日文化的精神内核,以其精神内核感召和教化大学生,而简单的物质文化表象根本担当不起教育重任。大学生缺少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深层次理解,是影响运用传统节日文化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因素。

2. 大学生了解传统节日文化的渠道相对单一

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是丰富的,传统节日文化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传统节日文化可以成为展现民俗活动和民间艺术的舞台,民俗活动和民间艺术也应当成为表现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要渠道,让人们在多姿多彩的民俗活动和民间艺术中享受传统节日文化的物质盛宴和精神盛宴。祭奠、游艺、社交、表演和体育竞赛等都是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在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形成的传统节日文化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一些传统节日文化在消逝,一些传统节日出现了新的表现形式。比如,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长期以来形成了办年货、扫尘、贴年红、吃团年饭、守岁、给压岁钱、拜岁、拜年、舞龙舞狮、拜神祭祖、打炮竹、烧烟花、游神、押舟、祈福、庙会、游锣鼓、游标旗、上灯酒和赏花灯等习俗。从农历腊月二十三至正月十五,每天都有不同的习俗。在当今时代,春节的好多习俗都已经难觅踪迹了,取而代之的则是一些新风尚,如全家齐聚一堂到酒店用年夜饭代替了在家用年夜饭,手机短信、微信拜年代替了登门拜年,微信红包代替了纸制红包。全家共同收看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也成了新风尚。在旧习俗渐行渐远,新风尚不断涌现和形成的过程中,难免有一些人会发出“年味”不足的慨叹。

不仅仅是春节,其他传统节日同样面临这样的际遇,新风尚、新潮流越来越多,但是传统节日的文化气息却越来越淡,丢失的不仅是旧有的形式,随之而去的还有传统节日文化的精神内核。当前,在庆祝传统节日时,大学生感受最直观的是“放假”,甚至于形成了“过节”等于“放假”的思维定式。传统节日文化所具有的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和民间艺术不断淡出,其所蕴含的教育意义也自然大为降低。如果大学生只能感受到传统节日文化的表象,而对传统节日文化的由来、发展及意义都不清楚,那就很难让大学生产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运用传统节日文化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自然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而只能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

3. 大学生受外来节日文化的影响相对强烈

经济全球化的快速推进,世界各国的交流走向深入,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文化互动也变得更加频繁。经济全球化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快捷和益处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我们需要正确审视和处理这些负面影响。

在今天,外来文化在我国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特别是外来节日文化在我国的影响面和影响力呈现出不断扩散、提高的趋势,一些外来节日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甚至受到了盲目的追捧。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相比,外来节日文化的娱乐性和情感宣泄特点非常明显,如情人节、万圣节和圣诞节等外来节日,大学生可能并不知道其精神价值,但是这些节日所塑造出来的娱乐氛围却让年轻的大学生感到新鲜、刺激。外来节日的新鲜感和刺激性无疑迎合了大学生的情感和交往需要,对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吸引力。商家和媒体为了经济利益,对外来节日进行过分炒作和渲染,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是,看似简单的节日狂欢,却会对大学生的身心和文化认同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大学生在接受外来节日文化的影响时,难免会自觉不自觉地对中西节日文化进行对比,甚至会因为外来节日文化“更有意思”而盲目跟风地选择、崇尚外来节日。如果长此以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会不断受到侵蚀。如果大学生在中西节日比较中,更倾向于选择过外来节日,那么运用传统节日文化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无疑会变得更加困难,甚至会陷入困境。

4. 大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深度体验相对不足

大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同是运用传统节日文化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础和前提。人们只有对自己的价值观充满自信,在情感上认同、在心理上敬畏,才能在实践中笃定践行。[7]运用传统节日文化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尊重和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大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同感。大学生是具有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群体,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得到了很强的发展,自我实践的意愿强烈。从调研情况来看,大学生对传统节日表现出了较高的认同度,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表示更乐于过外来节日,或者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运用传统节日文化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既要进行庄重的、有声的教育,同时,更需要在欢度节日的过程中进行渗透性的、无声的教育。倘若大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缺少认同感,或者是认同感不高,这时再强行运用传统节日文化对其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恐怕会影响到教育的效果,甚至会适得其反。

三、 新时代运用传统节日文化培育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

应然路向  传统节日文化是宝贵的文化资源,运用传统节日文化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脱离了我国的歷史,脱离了我国的文化,脱离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脱离了当代中国的深刻变革,是难以正确认识中国的,是难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的。[8]传统节日文化所表现出来的民族性、传承性、群众性、周期性和自发传播性等特点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源泉。[9]要充分有效利用传统节日文化资源,卓有成效地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1. 充分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运用传统节日文化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在守正与传承的基础上,充分挖掘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并适应时代发展变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传统节日文化在转化与发展的过程中,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要紧密结合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充分考虑大学生的情感、心理和认知因素,做到贴近生活、贴近现实和贴近学生,注重挖掘传统节日文化的精神内核,寻找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点、融入点。传统节日文化在转化与发展的过程中要兼顾传承与求新,并寻求二者的最佳结合点。

高校要善于利用传统节日文化,开展相关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比如,在春节期间,可以要求学生搜集和整理家乡的民俗,并积极参与民俗活动,让学生了解春节民俗的深层次内涵,在节日里获得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深刻的亲身体验,获得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沧桑巨变的真切感受,增强学生对国家、对社会、对家乡、对传统文化的感情,自觉地在节日的氛围中接受洗礼与教育。活动结束后,在学生返校期间,要求学生撰写节日实践报告,并通过现代信息技术VCR或者是PPT等方式进行展示,让大学生成为传统节日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亲历者、见证者、讲述者。在其他传统节日里,如端午节、中秋节等,同样可以开展类似的活动,通过大学生与传统节日文化的亲密接触、深度参与,增加大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了解经济社会发展的渠道与窗口,让大学生在活动中感觉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理想信念。”[10]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有利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让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受持久的教育。

2. 不断创新丰富传统节日文化的表现形式,使其为大学生喜闻乐见

当代大学生出生和成长于信息时代,这个时代的一大特点是互联网传媒的迅速发展。大学生是网络参与的主力军,受网络媒体的影响非常大,对网络的依赖性也非常大。因此,在这一时代,对大学生进行教育需要借助网络媒体,不能忽视网络媒体的影响。传统节日文化的表现形式是非常丰富的,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媒介加大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宣传力度。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9年8月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9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为8.54亿。手机上网已然成为中国网民最常用的上网渠道之一,手机网民规模达8.47亿,约占中国网民规模的99.1%。我国网民结构以中青年群体为主,20~29岁群体占到整体网民数量的24.6%,在各年龄段中占比最高。[11]

传统节日文化传播要与时代紧密接轨,在丰富线下传播形式的同时,也要利用好互联网平台,通过微信和微博等新媒体,把传统节日文化中的民俗活动和民间艺术等通过网络平台推广出去。让更多的大学生通过网络新平台增进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了解,这一过程,既可以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求,触动其心灵,同时可以使大学生受到教育、提升境界。互联网传播的一大优势是快捷,通过互联网传播传统节日文化可以让大学生快速获得关于传统节日文化的知识和直观感受,同时互联网也可以营造出强大的舆论氛围,使更多的大学生受到影响。但是,互联网本身也存在短板,在传播传统节日文化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娱乐化、肤浅化的倾向。因此,运用传统节日文化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既要重视网络的作用,更要善于利用网络,以发挥其优势、规避其弊端。

3. 正视外来节日文化的影响,引导大学生形成客观理性的态度

改革开放以来,外来节日文化在中国大学生群体中逐渐流行起来,一些大学生甚至更热衷于过“洋节”,而不是我们的传统节日。这就需要我们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外来节日文化,形成客观理性的态度来看待中西方文化交流。节日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形式,离开了文化的根基和土壤,节日可能获得一时之表面繁荣,但是终会因为根基浅薄、土壤贫瘠而丧失其生命力。当前,外来节日文化在中国大学生群体中占有一定的市场,这与中国的社会舆论传播有很大的关联,商家的趁机炒作、舆论的过度传播都是造成“洋节”火爆的重要原因。面对“洋节”的冲击,我们要引导大学生坚定文化立场、树立文化自信。

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都有一定的特色和优势,不存在是非对错,“美美与共”是文化交往应该持有的态度。“我们强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和弘扬中国精神,并不排斥学习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12]在运用传统节日文化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对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充满自信,另一方面也需要正视外来节日文化的影响。教育大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形成科学全面的认识,在中西文化正常交流的语境下来认识和理解外来节日文化,做到“洋为中用”,既不全盘接收,更不要全盘否定,而是要区别对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促进文化的多样繁荣发展。比如,西方的母亲节和父亲节都包含着感恩的思想,这和中国的孝亲敬老观念是相一致的,我们可以利用这一节日形式,注入中华民族孝亲敬老的内涵,通过一系列具有中华文化特点的节日活动,来增强大学生的孝亲敬老观念。对于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外来节日活动,则要教育大学生理性地对待,而不是盲目地凑热闹。

4. 以真切的传统节日文化体验来增强大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同

传统节日文化具有深刻的生活实践性,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生活的一部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13]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统节日文化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在发生变化,人们对于传统节日文化的认同感也有一定的变化,但传统节日文化的价值观教育功能却一直存在。运用传统节日文化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该注重大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体验和参与,这是增强大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认同的有效路径。

增强大学生的传统节日文化认同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协调一体,整体推进。在国家层面,要出台相应的政策,加大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和宣传力度。国家对传统节日的重视表现为一系列具体举措的实行,如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春节等六个传统节日被国家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被定为国家法定节日。社会、家庭都对大学生教育产生着影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学校、社会、家庭互补互助。[14]在社会层面,可以以传统节日为契机,举办一些活动,树立一些榜样,让大学生参与其中,做“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者”“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者”“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播者”,充分发挥大学生在传统节日文化传播中的主体性,激发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参与传播传统节日文化的过程中深切感受节日的文化内涵。在学校层面,可以通过开设传统节日文化类的选修课和组织专家讲座等形式,让大学生了解传统节日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文化内涵,以及现状和发展趋势,让大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既“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同时,可以在传统节日期间通过社团组织开展朗诵、演讲、晚会等活动,让大学生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得到情感升华。让大学生在传统节日期间,既过得有意思,更过得有意义。在家庭层面,父母要通过言传身教来增强大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同。比如,要让子女深度参与清明节寄托哀思、怀念先人的活动,接受孝伦理的教育。

习近平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15]运用传统节日文化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能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重要的实践场域,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融入生活;通过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的立体协同推进,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文化滋养。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2.

[2] 习近平在上海考察时强调 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 不断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N].人民日报,2014-05-25(1).

[3] 习近平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04-02(2).

[4] 李建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民认同的促进机制[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19(1):12.

[5] 沈壮海.构筑社会治理创新的价值基础——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16(1): 53.

[6] 黄蓉生,石海君.论习近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的鲜明时代特征[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18.

[7] 吴潜涛.彰显生命力 坚定社会主义价值观自信[N].光明日报,2016-11-17(16).

[8] 戴木才.论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8):72.

[9] 黎昕.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光明日报,2018-07-12(6).

[10]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74.

[11] CNNIC发布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9-08-30)[2019-08-30].http://www.cac.gov.cn/2019-08/30/c_1124939590.htm.

[1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34.

[13]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7.

[14] 王金海.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个路径[N].光明日报,2018-07-12(14).

[15]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1).

(编辑:牟世晶)

猜你喜欢

传统节日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传统节日文化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价值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功能研究
传统节日文化失落的原因及解决对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