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与发展
2019-09-10陈越
陈越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研究,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实效性,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创新中心、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清华大学)、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编辑部于2019年6月15日在兰州联合主办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创新兰州峰会”。兰州大学党委书记袁占亭、甘肃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王成勇、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向波涛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来自清华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兰州大学、云南大学等80多所高校、科研机构以及《思想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等期刊、媒体的近200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并聚焦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与发展这一主题,展开了深入交流,达成诸多共识。
一、 深化新时代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基础理论研究 价值观彰显着一个民族的品格,蕴含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自党的十八大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战略任务以来,社会各界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掀起了理论研究、宣传普及、实践活动的高潮。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需要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化。
1.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
袁占亭指出,广大理论学者要以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和事业心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切实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实效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价值引领、精神动力、道德滋养。王成勇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宣传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要把学习好、领会好、传播好、践行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第一要务,多措并举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开创新局面。向波涛指出,要进一步深入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发展主题,深入研讨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落实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等重要议题。
2. 推动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创新
郑州大学郑永扣教授认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涉及多个环节、多个群体,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做好这项系统工程,要突出抓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坚持系统思维,二是坚持全员参与。在推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战略任务中,不同社会群体(包括青少年、党员领导干部等)在其中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和使命。武汉大学佘双好教授认为,要理解把握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论述的新发展,重点关注两个变化:一是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着力点,二是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上海师范大学石书臣教授认为,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價值观的体现,弘扬雷锋精神可以促进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理念的培育和践行,可以促进全社会形成互助友爱志愿服务的氛围。兰州城市学院杨建毅教授梳理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讲清的十种关系,特别是其与中国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个自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等之间的关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杨峻岭教授通过对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和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观点的深入解读指出,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最终取决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类对自然的无节制的索取,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的断裂,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断裂,要建设生态文明,就必须将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生态文明成为主流价值观。南昌大学钟贞山教授认为,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具有共生性、统一性和目标上的一致性,这为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理论前提,生态文明价值观应该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岛大学曲新英教授从概念、意义、教育三个维度分析了公正价值理念,并从制度角度、道德角度、分配结构角度等分析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公正价值观的实践路径。
3. 增强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实效性
中南民族大学徐柏才教授认为,新时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这“三落”中有三个问题需要我们思考:一是在对象选择上,要更加关注青年;二是在内容上,三个层面的内容的践行和落地应齐头并进;三是在形成规律上,应更加注重实践养成。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工作,吉林大学王淼分析了马克思恩格斯宣传教育思想的重要性,认为面对当前宣传教育多样化发展的形势,意识形态工作者要树立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坚持意识形态工作的阶级性立场、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拓展多样化的宣传途径。陕西师范大学张琳教授探讨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化、全民化和实践化、制度化路径,认为在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民化路向中,应关注不同社会群体特别是基层群众(农村、企业居民)的需求,实现全覆盖。
二、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旗帜,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是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保持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的根本保证。
1. 落实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清华大学刘书林教授认为,面对当前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多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做好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价值观的辨析和引导。山西财经大学顾昭明教授认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立德树人是内在统一的。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和“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相互对应;第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系统工程;第三,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贯穿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各个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都要围绕这一目标加强顶层设计。西南大学罗洪铁教授认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仔细琢磨,尤其要弄清楚、搞明白“人才”概念。他指出,人才素质的提法从最早的“德智体”到如今的“德智体美劳”,不变的是“德”居于首位,因此,立德树人说到底是要抓住根本,明确“人才”定义,规范“人才”素质,以“德”为先。北京师范大学黄建军教授指出,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应从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三个层面展开,“立德”与推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战略任务是统一的,“树人”树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是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时代新人。
2.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哈尔滨师范大学孙立军教授指出,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理直气壮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价值取向、文化传承、情感激励等方面的作用,具体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历史学等学科的铸魂育人功能,帮助广大青年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坚定“四个自信”,自觉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是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为立德树人的深入推进提供理论支撑;三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帮助青年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论,为将来担当重任打下坚实基础;四是要大力提高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立德树人水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要明道、信道、传道,更要行道。兰州大学王学俭教授认为,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一是要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铸魂育人使命,铸马克思主义之魂,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二是立足新时代,面对新矛盾和新任务,思想政治教育也要有新内容;三是思想政治教育要把握新时代青年人知识体系尚未健全、社会化尚未完成的特点;四是在信息时代和智能化时代必须重视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新手段。
3. 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
太原科技大学赵丽华教授分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引领性地位和功能,阐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出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并基于此探讨了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质量综合评价体系等问题。在“进什么”“如何进”问题上,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郑亚伟副教授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必须与时俱进,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所形成的方式方法和经验,在当前条件下取得更大成绩:一要明确知识目标、情感目标和能力目标的“三进”;二要重视、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和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处理好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相统一的问题。兰州大学李睿副教授认为,在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定要发挥好主体积极性,以坚守信仰作为本色,把崇尚理论研究作为持久动力。
三、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的多维思考 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价值追求,承载着一个社会的价值标准,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核心要素与价值支撑,是文化强国、大国崛起、民族团结的重要基础。与会专家从不同视域研究探讨了新时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之维、国际之维、地域之维,深入学习研究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论述。
1. 在坚持文化自信中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
山东大学陈家付教授认为,正处在现代化建设关键节点的中国,也处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核心价值观是大国崛起的重要条件,是国家竞争力、文化影响力的精神支撑,是巩固发展国家意识形态的根本。要建设一个文化强国,实现文化自信,必须首先建设具有本国特色的占主导地位的核心价值观。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赵爱玲教授指出,要从两个维度理解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问题:一是从价值观自信是文化自信的核心本质,即共性的角度进行研究;二是从价值观自信和文化自信达成共识的角度进行研究,开辟新的研究路向,把提升和增强价值观自信和文化自信作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体系的一个必要环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力量、增强动力。云南大学李兵教授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的灵魂,价值观自信是文化自信的核心,没有价值观或者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只是徒具形式的文化躯壳,不会有吸引力、凝聚力、感染力。社会主义价值观自信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在12个价值范畴名称意义上的抽象的核心价值观的自信,关键在于对这12个价值范畴的执行,对承载着中国精神、体现出中国价值、显示着中国力量、被赋予了当代中国时代精神特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2. 在国际交流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
江西理工大学邓显超教授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际传播很有意义,西方价值观优越论和西方中心论用西方的价值观来裁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致国外民众和知识分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了解不多,甚至存在着误解、偏见和曲解。因此,我们首先要有价值观自信,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且世界共享的话语,用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产业载体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系统。甘肃农业大学尚明瑞教授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际传播和国内传播有很大的区别,国际传播的差异性更大,困难也更大,因此,要结合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文化需求,注重真实传播和非真实传播相结合,注重“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用中国文化讲外国故事,用外国语言讲好中国故事,并且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热点问题的研究和解答中,提供中國方案、解决世界问题。华东师范大学许瑞芳副教授认为,要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际传播,第一要明确西方的“中国无知论”“中国威胁论”;第二要明确政府主导、多元传播的多层次传播主体;第三要根据不同的受众,制定不同的媒体传播原则;第四要明确精神层面、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行为层面的传播内容。河北农业大学祝大勇副教授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际传播的重大意义、面临的困境挑战、受众的细化研究和建设路径等问题,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资源挖掘不充足、主体自信相对不足、尚未将制度优势充分转化为价值观话语优势、“隔岸研究”造成的对国外传播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估计不足、对国外相关主体研究观照参考不够和对话不足等问题,提出要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资源,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牢牢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际传播研究的学科话语权。上海外国语大学丁冬汉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际传播过程中,可以批判借鉴三大宗教和两大思想(自由主义、社会主义)的传播经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哲学基础回应知识分子学理性的推敲和批判。
3. 在把握地域特点基础上推进边疆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清华大学吴潜涛教授认为,提高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效性应与不同地域、人群等相结合,不能一概而论。社会存在的多元性决定了社会文化、价值观的多元性,但多元应有主导。他指出,在边疆民族地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坚持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结合:在批判性上,对错误的价值观应敢于亮剑,进行科学的批判、学理的分析,这是一种战略设计;在建设性上,应注重理论宣传、价值观教育与边疆人民切身需求相结合,以加强人民群众的认同。新疆师范大学孙秀玲教授认为,边疆民族地区增强文化认同的关键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边疆民族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同时是资源源头区、沉降区,也是文化特色区,由于宗教信仰和境外敌对势力的分化瓦解,民族话语体系、理论体系和学术话语面临较大挑战。针对这些问题,边疆民族地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应深入边疆地区的历史文化教育,正本清源;其次,应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和中华民族文化,认识到各民族文化植根于中华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应认识到多民族文化构成的中华文化也是各个民族自己的文化;最后,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和民族教育,凝聚共识,提升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文化共同体意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探索 面对全球化进程中文化多样、思潮云涌、价值多元的现象,必须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特别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与会专家学者针对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并提出了富有新意的主张、具有建设性的意见。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探索
河南大学杨光辉教授从具体教学实践入手,探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路径:第一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理性分析,让青年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第二是注重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文性、传统性,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日常性,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榜样性,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制度性,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境界性。清华大学王贵贤副教授聚焦增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实效性主题,分析了课程教学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应注意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与高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区分度,而增强区分度的根本路径在于回到经典、品读原著。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探索
针对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提出的“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文化和意识形态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这一重要论述(《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71页),中国人民大学赵淑梅副教授认为,促进青少年理解和把握这一论述,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把握这一重要论述所蕴含的丰富的科学方法,努力提升能力与格局。大连海事大学曲建武教授回顾了自己30多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经历,分析阐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的“六个要”,并指出“政治要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灵魂。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探索
天津大学孙兰英教授从三个角度分别探讨了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价值引领的重要性、关键点、落脚点。第一,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引领思想文化建设方面面临文化多样、价值多元、矛盾复杂的挑战,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形成课程价值引领力。第二,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論课价值引领的关键在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三,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引领的生命力在于实践,要把握大学生认知情感、信念意志各个环节的成长特点,要在打通“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融通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在细处落脚,在小处发力,在实处见效。
本次峰会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的难点、热点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和研讨,取得了具有创见性的成果。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的具体落实、更好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引领、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际传播实效等问题,仍需广大专家学者的持续关注和深入探索。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杨峻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