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毕业设计模式改革与研究
2019-09-10王晖
摘 要:大学教育的目的就是将知识服务于社会,作用于社会。但目前传统的内容定位,监控模式的局限性导致大四毕业设计教学往往存在各种各样“盲点”。将企业中的项目管理模式引入到本科生毕业设计环节,是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大胆而有意义的尝试,不仅可以有效的解决“大四下学期教学内容空心化”,“学生放羊”等各高等普遍出现的教学老大难问题,而且,如果管理系统化,还可以尽可能成为学生提供上岗前难得的岗前培训机会。
关键词:大学教育;毕业设计;教学管理
大学教育的目的就是将知识服务于社会,作用于社会。但目前很多大学在毕业设计的内容仍然在采用比较传统的内容定位,监控模式的局限性导致大四毕业设计教学往往存在各种各样“盲点”。这不仅将毕业设计对即将步入社会工作岗位的学生的正向作用大打折扣,同时,也将教学周期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形式化”,长此下去,人才的供求关系将更为脱节。笔者从自身的教学角度出发,提出对“应用型本科”大四学年毕业设计模式自己的见解,即要尽可能的避免“空心化”现象的发生,就要从“培养目标”、“认知程度”、“过程监控”三个方面入手。
本科毕业设计教学环节是学生综合素质和工程实践培养的全面提高阶段,并且,毕业设计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对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通过毕业设计,能有效的将学生的素质培养和实际动手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而毕业论文教学质量的高低,恰恰是检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
然而,本科院校确普遍存在大四教学“空心化”的现象,何为“空心化”?主要表现在:
一、重眼前,轻制度
本科大四“潜规则”,几乎所有本科院校大四学生普遍想法很多都是--“大四哪有时间学习,都出去找工作了,现在不找到合适单位,等到毕业时候哪还有资源让你挑…”。“大四了,不想找工作,想考研,大四的课和考研没直接关系,不用去听”…等等类似思想,并且该思想具备相当的传染性。因而,造成大面积的学生出勤率低,教学内容实际应用化不强,教学环节名存实亡,周而复始,恶性循环。
二、重数量、轻质量
高校扩招,学生数量多,在选择毕业设计项目时,毕业设计题目形式化,往往一个题目简单做做修改就成了另一个毕业设计题目,造成了“真题少,假题多”,“真题未必真做”等现象,导致产学研脱钩,企业需求与人才质量脱钩。
三、重书本,轻调研
即使毕业设计的题目来源于科研项目,但由于管理不当,没有一个有效的实施模式,致使毕业设计得出的结果不能用于工程实践。学生不去认真做市场调研,仅以书本为圣经,技术滞后、视角陈旧、项目优化思路弱,在这种前提出做出的毕业设计作品,企业用不上,也就发挥不出应有的市场效益。
四、重技术、轻素质
传统毕业设计模式与其它教学模式(如课程设计)有雷同的趋势且带有太多学究式的色彩,完全不同于企业对项目的开发方式,不仅对学生来说缺乏吸引力,对面临就来压力的毕业生来说,更难提供经验积累。
为此,我们提出以科研项目为支撑,以企业管理的“上班式”为手段的毕业设计理念,通過产学研合作,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够接受现化工业技术训练的良好的工程环境。
1.设计过程中引入项目管理,明确培养目标
本科毕业设计是能够为学生走向社会提供的一次准职业化的训练。应积极地将用于企业工程项目中行之有效的企业员工管理办法、项目管理理论、方法引入本科大四毕业设计的各个环节,有效提高本科毕业设计的质量。
采用“上班制”,学生能够提前适应企业的工作方式,贴近企业的技术环境和用人标准,符合企业精确定位的用人需求。进而使学生能够自身认真对待毕业设计,极大地提高学生毕业后的竞争力。
同时,“上班制”的培养模式,还强化了学生的科研素质包括解决问题的条理性、计划性,强烈的质疑精神,风险规避意识,以及项目团队合作素质等。这些素质的培养改变了传统的“重结果、轻过程”的作法,“上班制”的项目管理模式的应用,能够确保以上素质得到锻炼培养,在真正上岗前,尽可能做到心理上的“角色转变”。
2.引入“上班制”项目管理的必要性
真实的企业的项目开发及运行过程中,充满了风险与不确定性,只有有效运用项目管理的科学与艺术,才能极大地提高项目成功的可能性。传统的管理手段比较单一,主要依靠指导老师的督促和学生的自觉性,存在着很大的被动特征,过于强调高水平运用知识的能力,反而忽视了对学生其它科研素养的培养,如沟通能力、合作能力,这与企业所需求的“职业化”人才标准,相距甚远。
3.“上班制”中引入项目管理的过程控制
如何行之有效的执行过程管理,是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执行过程是建立在项目计划(选题、开题)之上的,要严格按照项目计划实施过程执行。执行过程要在控制过程的监督下执行,要受到控制过程的影响。
指导老师代入“执行官”与“HR”角色,在执行过程中应用企业对员工的时间管理要求,安排合理的工作时间,如项目周例会、技术研讨时间、培训时间等,形成初步的周报告制度。加强各方面的培训工作,针对项目,制定系统的培训计划。
在整体控制上,在学院建立“毕业设计质量监控小组”实施项目控制过程,在质量标准文件的基础上对项目的计划、执行和结束实行监督和衡量,必要时,可以采取改进措施保证目标的实现。质量监控小组的成员定期参与项目组的周例会,并监督、记录、指出其不符合计划或质量标准的部分。
当前,“上班制”的毕业设计模式还在不断的摸索与完善,但总的效果是呈现向上趋势。该模式的成熟不仅依靠要学院的成本投入、指导教师的精力投入,还需要有相关企业的资源注入等多方面的协调与配合,唯有这样才有切实保障毕业设计的质量。从而存在多年的企业需求与应届毕业生能力脱钩现象,未来必将实现质的改变。
参考文献
[1]何小虎.卓越工程师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微型电脑应用,2019,35(1):52-55+59.
[2]李文利,邢占文,刘卫卫.结合大学生课外科研课题实现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提升实践与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9,6(25):138-140.
作者简介:
王晖,软件工程师,现任职于哈尔滨信息工程学院,软件工程专业,主要负责Web前端方向的教学工作与毕业设计导师,曾主持或参加多项社会横向课题研究,对应用型本科的Web前端方向教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