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儿童友好型博物馆构建
2019-09-10雷霞
雷霞
摘 要:“儿童友好型博物馆”概念来源于联合国倡议的“儿童友好城市”,即从儿童观众的认知能力和生理特性角度,构建适宜儿童参观的博物馆。参考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本文中儿童观众年龄段为0至18岁。本文拟以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为例,交叉教育与心理学科,浅谈博物馆应该如何尊重儿童,了解儿童,服务儿童,从而充分发挥教育职能,满足儿童需求,帮助儿童成长。
关键词:博物馆;儿童;教育
作为公共文化设施,博物馆被称作“第二课堂”,是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延伸。近年来,随着国家免费参观政策出台、教育职能的突出以及教育界、学校、家长重视,越来越多的儿童走进博物馆,成为参观人群中的主体。
在欧美发达国家,博物馆是儿童教育的重要资源和学习基地,儿童是博物馆的主要观众和主要服务对象。美国不仅有300多家专题的儿童博物馆,其他博物馆也很重视儿童,辟有服务儿童展区或体验学习中心满足儿童需求和兴趣。在日本,通过绘本、漫画等将博物馆介绍给学龄前儿童。国内博物館界对儿童观众的关注也在逐步提升,南京博物院在下沉庭院为儿童设计了天然的室外活动场所,缓解观展的疲惫感;上海自然博物馆探索中心里,室内装饰选择了木材配合多彩软垫,为儿童提供舒适安全的听课环境①;故宫专门在核心参观区古建筑内开辟一间母婴室,照顾婴幼儿及家长;长沙博物馆策划面向儿童的常设展览,语言低幼,用游戏的形式讲故事;国家博物馆向低龄儿童编制绘本,科普启蒙……国内博物馆从硬件设施建设,软件文化服务等方面越来越注重从儿童需求出发,关注不同年龄段儿童观众的生理、心理体验。
综合来看,国内博物馆对于儿童友好模式仍在探索阶段,发展极不均衡。北上广、东部沿海省份、一线城市、省级大馆、综合类博物馆明显优于中西部省份、地方小馆。阻碍的原因有地方政策局限,有馆方和学校沟通渠道不畅,有专业型人才匮乏,最突出矛盾就是博物馆一直以成人的需求为基本出发点,无论是建筑空间设计,还是展览策划、教育活动都是围绕成年观众展开,忽视了儿童视角。心理学家皮亚杰从儿童的语言和思维发展入手,把儿童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即0至2岁、2岁至7岁、7岁至12岁、12至15岁分别对应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四个阶段。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不同阶段的心理规律,生理和行为特征,博物馆在设计展陈和教育活动时应分龄化处理,抓住儿童认知的阶段性,才能更有针对性,有效满足儿童需求②。
通过前期调研,笔者发现儿童以及家长对博物馆普遍有“不友好”的体验感。一是在空间设计上,忽略了儿童的身高和视觉特性。儿童的身高从0至18岁呈递增趋势,幅度较大,不像成人稳定。出生平均值为50CM,18岁时平均值为166CM2,视线高度则在60-150CM浮动。在笔者走访中发现,很多博物馆展台高度在90CM以上,独立展柜甚至更高,造成大部分6岁以内幼儿在参观时要么仰视,要么无视,无法欣赏到展品的全貌,对参观效果大打折扣。二是色彩设计方面,为了营造展览的氛围,展厅光线偏暗,造成孩子害怕黑暗环境,不愿意进展厅;三是展览形式单一,只靠展品、展板表达,缺乏互动;四是讯息成人化,无论是展板文字还是导览介绍,都是成人化的语言表述,甚至有些展厅大量使用文言文,讲解词也是千篇一律的成人语气,儿童无法理解。五是教育活动“一刀切”,缺乏博物馆特色,不论孩子年龄大小,只有单一输出的活动,不是剪纸就是做泥塑,可复制性高;六是配套设施不便利,要么是没有无障碍通道,隐形地将需要乘坐推车参观的低龄儿童排除在外,要么是没有第三卫生间,单独带儿童参观的异性家长不方便如厕,要么没有母婴室,导致婴幼儿参观的不便。如此种种,是儿童眼中的博物馆“不友好”例证。
在走访中笔者注意到国内部分有前瞻性的博物馆在逐渐树立起现代的儿童观,从被动到主动,根据馆情和地方客观情况,开展适宜儿童的博物馆工作。首先,硬件上,多家博物馆在改建展厅后,降低站台高度,设定在40CM左右,让儿童观众可以轻松观看展品全貌,符合尺度需求;展厅照明系统上尝试更多明亮色调,调亮环境灯光,让展厅不再千篇一律“黑漆漆”;策划以儿童为中心的展览,如广东博物馆曾举办过文物动物园展,以儿童喜欢的小动物策展,展出动物造型的文物,苏州博物馆曾举办过青少年教育互动展,让儿童融入场景当主角体验明代才子文征明的童年,吸引了大量儿童观众参与;与此同时,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如休息场所、无障碍通道、儿童教育场地等,完善儿童活动空间。其次,软件上,教育形式更注重分龄化,更挖掘本馆特色,既有活泼生动的儿童版讲解词,也有互动有趣的教育活动,激发儿童的好奇、发散想象空间。除此之外,社会各界力量也在广泛参与,研学旅游、线上游戏、网络课堂、校本课程等形式都在搭建儿童与博物馆沟通的桥梁。
当前,成都市已入选国家中心城市,城市经济快速增长,人口数量和密度不断提高。成都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尤其是博物馆发展迅速,无论数量、质量还是类型,都迈入全国前列,是名副其实的“博物馆之城”。比重上升的儿童观众也让成都地区博物馆纷纷引起重视。
以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为例,构建儿童友好型博物馆的路径有亮点也有不足。在教育活动上以“草堂一课”社会教育活动、“我是草堂小小讲解员”志愿服务项目为依托,多样化选择的博物馆课程,梯度化的参与难度,分龄覆盖了小学至初中阶段的儿童,但学龄前儿童和高中阶段参与度较低,尤其0至3岁几乎为空白。另一方面,对馆内的卫生间进行改造,设有第三卫生间、母婴室等若干,方便了家庭观众使用;但古建筑也制约了无障碍设施的铺建,不便于婴儿推车前行。
总体看来,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的儿童友好型博物馆建设还处于萌芽状态,还应在软硬件上多下功夫,真正的站在儿童角度想问题,做事情,无论是策展、活动,还是配套设施,考虑到从儿童的认知能力和生理特性出发完善博物馆的教育职能。
诚然,拉近儿童与博物馆的距离,构建儿童友好型博物馆,不仅仅是一砖一瓦改造,一次活动,一场展览,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参考文献
[1]黄卿云,费移山,陈凤婷.在关怀中体验——论博物馆中的儿童空间设计[J].东南文化,2016(S1):55-60+54.
[2]周婧景.博物馆儿童教育心理学初探[J].博物馆研究,2014(03):12-16.
[13]2005年九省/市儿童体格发育调查数据
本文为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2019年度馆级一般课题“浅谈儿童友好型博物馆构建——以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为例”(项目编号2019DFCT-YB01)研究成果,受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