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雕新时代
2019-09-10刘剑烽
刘剑烽
当远在西方的日不落帝国轰轰烈烈的掀起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时候,中国人还生活在大清上国的美妙幻想里,西洋人的钟表、手铳、香水等精致的小物件儿还深受清朝贵人的喜爱,作为送礼佳品在上层流转。他们认为这是那些彬彬有礼的金发碧眼的外国人对天下之中的天朝上国奉献的贡品。不久后,当这些西洋客人看清了这头雄狮华丽光鲜的外表下其实只是一副瘦骨嶙峋、千疮百孔的躯体时,他们不约而同的露出了他们贪婪血腥的嘴脸,开始了对中华大地的分食大餐。此时,清朝人才从美梦中醒过来,睁开眼睛好好看看这对他们来说有些熟悉而又有些陌生的世界。从此之后,苦痛便如潮水般汹涌而来,惊涛骇浪险些将我们颠覆,直到我们最终胜利,迎来和平。闭关锁国所导致的全面落后,使得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受到了切肤之痛,并且深深的记住了一句话:“落后就要挨打! ”所以建国后的我们几乎是以一种舍生忘死的方式去追求进步,去弥补上个朝代落下的步伐,沿着现代化、智能化的科技发展大道狂飙突进直到今日以及将来。现今我们口称的传统艺术应当即从建国这一刻作为分界线。因为与传统行业相对应的现代工业在此之前是没有这个概念的。
木雕艺术,作为中华五千年来一直延续的传统艺术,其起源已不可考,因为在远古,木料无法保存特别长的时间,但我推测,当图腾意识萌芽的时候它就应该出现了。木雕,作为一种艺术种类,是专属于承平时代的。就像礼法对于国家,立国先立法,礼法次之。人只有填饱肚子,知道法之边界,才有余力去建设精神世界。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所知的四大木雕产地全在淮河 以南的原因。木雕艺术,从其出发点而言分成了两个方向,一,家具浮雕。这是作为木工的附庸而产生的。二,装饰摆件。这是纯粹为了观赏而产生的。而不论哪个方向,其传承方式都和其他的传统艺术一样,师徒传承或者家族传承。越往前,越严苛。因为这门手艺是师傅赖以谋生的本事,不会轻易传给他人的。师傅首先会考察徒弟,看其心性、天份,只有通过考察之后才会举行拜师仪式,从这以后才算是真正入了门。而且各行还另有特别的规矩。木雕一行里有句老话说:“一入师门,白干三年。”意思是拜师成功后不会马上教你技艺,你首先是干杂事、扫地挑水,观摩师傅师兄们怎么做。少则半年,多则一年后才能上手,给师傅打下手,做做简单的活儿,之后才能慢慢学习更多。一直这样做三年,没有工钱,师傅只包你吃住。三年后,出师了才有工钱。能否出师一看你有没学会二则要师傅首肯。不过如果三年还没学会师傅也会告诉你,不要学了,让你回家换个行当,别再耽误功夫了。从过去到现在,木雕从业者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当然,明朝那个木匠皇帝除外,那是个奇葩。古代自不必说,那是归到下九流里的,和书本压根儿就没关系,鲁班那么厉害也没成个鲁子或公输子,不过那时候大部分人都和书本没什么缘分,读书识字的只是极少一部分人。至于建国后,有条件读书的还是不多,特别是往高了读的人不多。人们去学木雕,就是因为一句俗语:“有艺不愁穷”。纯粹为了生活。而正因为文化水平不高,所以就业选择就不多,而你一旦入了一行,想再跳出去就很难了。因为除了这门手艺,其他的啥也不会。所以在过去,很多人是干一行就是一辈子,可以说是耐得住寂寞,也可以说是没有选择。十几岁的娃娃能够跟着师傅一学就是好几年,白干三年也耐得住就是这个原因。因为家里人知道,娃娃只要熬过这几年,以后的日子就好过了。不过,近些年这种情况慢慢的改变了,因为,时代变了。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落实,人们受教育的程度提高了,工作的选择变多了。而随之而来的网络大发展,一下子打开了人们的视野,工作环境的选择也变广了。那么以前的那一套就显得与现代社会有些格格不入了。“道不传非人,法不传六耳”。这句话已经过时了。从建国至今已有70载,人们的生活水平一提再提,而我们的科技发展也是日新月异。这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木雕行业同样如此。单以大佛像的雕刻举例,放在40年前,我们先得选一根大树,砍下来之后先得放两年,等木头风干了,定了性,然后再用锯子锯出大型,接下来就得用斧子砍出粗胚,下一步再用刻刀一刀刀的凿出小胚,接着再修光,然后还需要熬胶,把身体各部分粘合牢固,最后用草茎打磨光滑,再施漆。做完这一切至少需要两年多的时间。就只算雕刻时间,起码也得数月。而今天,同样的佛像,我们制作的时间要少的多,因为我们有了现代化的烤房,一根生木烤几天再晾几天就可以雕刻了,电锯可以快速的打出胚来,然后再用高速钻细化,然后接好身体,用打磨机抛光,之后送进漆房喷漆。一切完成一個月都不到。比以前要快数十倍。这还只是属于定制木雕,如果是批量商品雕刻,比如旅游纪念品之类,则还要更快更好。先在电脑上用3d雕刻软件做出立体图,之后就可以直接用自动雕刻机雕刻出来,而自动雕刻机也从以前的三轴联动发展到了而今的五轴联动甚至更高,无论什么造型、角度都可以雕刻出来。而且比以往更精细,雕刻出来之后只需去掉固定点,略微修光打磨一下就完成了,而且一台机器就可以同时雕刻数十个,人需要休息,而机器几乎是不需要休息的。一台机器的产出可以比拟几十人的工作量,这是人力无法比拟的。
现代工业技术给木雕行业带来的发展好处是毋庸置疑的,人力资源的极度优化,大大降低了木雕作品的价格,使以前专供于士、商、宗教的高档艺术品,变成了人人皆可把玩使用的平民艺术。而且,制作周期的缩短,大大降低了木雕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了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再加上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海清河晏,四海升平,人民经济水平的飞速上扬。各种因素综合在一起,导致了前些年木雕行业的蓬勃发展。各类木雕厂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各种木雕摆件、家具,造型五花八门,琳琅满目,各类产品不仅供给国内各地而且远销海外。然而事物总是充满辩证性的,现代工业技术推动着木雕行业不断向前,必定也在某些方面对其造成了伤害。
第一,其他行业对木雕行业的影响。科技的不断飞跃不仅推动了木雕行业,也推动了其他各个行业。改革开放,不仅开放了国门,同时也开放了国人的心。比如家具,西式家具的涌入已经改变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的房间格局。现在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有一套欧式沙发而不是中式座椅就是明证。因为同样的价钱可以买到很好的沙发却买不到好的中式家具,而且现代人更喜欢慵懒舒适的沙发,而不是硬邦邦的传统木制家具。现今的中式家具更多的是在往高定的模式的走,只有一小部分是低端走量。而铜塑、石雕、玉雕、竹雕等兄弟行业的蓬勃发展也会对木雕行业原有的市场份额造成影响。而且对于新一代的消费主力,80后90后而言,他们是从小看着动画片,接受着中西综合的教育,跟随着现代网络信息大爆炸而成长的两代人,木雕这个词对于他们来说就显得有些古老久远了。如果要买一件雕塑作品,相对于木雕,他们更愿意选择动漫角色的树脂手办。因为这些手办更能唤起他们的记忆,更能贴近他们的生活。
第二,传承艰难,青黄不接。
现在做木雕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而且不只是木雕行业,大部分传统行业的传承情况都差不多,都不太乐观。就算现在国家出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也就是比以往好一点而已。于根本而言,变化不大。就以我个人经验而言,我学习雕刻时,连我在内师兄弟一共三人,差不多同时跟随老师学习。出师的只我一人。现在做木雕的大多是6、70年代的人,80的少,而90及以后就更少了。快节奏的生活模式使得年轻人很难在一个前途未卜的行业里,拿着微薄的工资一坐就是三年。网络世界有多精彩,拿着雕刻刀的手就有多无力。而且,父母在对孩子的未来做出推测时,没有人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做个木雕师,他们会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做个公务员、老师、医生、律师或者其他职业,木雕基本不在他们的选项之内。
综上所述,木雕艺术,作为我国源远流长的艺术史中不可忽略的一类,其辉煌与灿烂已无需多言,只要走进故宫,逛逛寺庙,在四大木雕盛地的博物馆去走一走看一看,便可知其一二。但是其发展现状是不容乐观的。科技进步,改革开放,给木雕行业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也对其产业结构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至于人才培养,更是一言难尽,虽然职业平等的说法早已是人所尽知,但古话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人们还是更愿意自己和自己的后代做一个劳心者。人们对于木雕这一职业的选择略微有些尴尬,高教育人群不愿低就,低教育人群在有选择时不太会选择。因为这一行的职业规划不像其他职业那样长远与完整。职业分支少,层级简单。门槛低,但出成就很难。而且传统行业大多有个通病,就是固步自封。有不少人认为只有用传统的做法做出的东西才是最正宗的、最好的。用现代科技做出的东西没有那种味道。以上这些都是造成如今木雕行业走向衰落的原因中的一部分。正如现今网络上很流行的那句话一样,“时代抛弃你,不会跟你打招呼”,时代车轮滚滚向前,不会为任何人停下脚步。科技进步是大势所趋,也是人心所向。用惯了智能手机,没人再愿意用回“砖头”;习惯了如今的花花世界,没人再回到过去那个获取信息只能看书看报看电视的时代。如果我们新一代木雕人不能跟随时代做出变化,也会被慢慢淘汰。新技术出现的时候,我们应该抱着开放的态度去了解,去学习,去应用。不过,令人欣慰的是,已经有先行者认识到了这个问题而且已经做出了改变。比如现今有些木雕人会选择进入美术学校进修,或者报班学习绘画与雕塑,以提高自己的美术修养。这是对自己由前辈身上所继承的传统美学的一种不满足,希望兼修西方的美学,进而能够满足当代人多样化的审美需求,更是由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一种进化,而且浙江广厦学院还开设了雕刻艺术设计专业,对新一代的木雕人进行更专业更全面的培育,他们的作品除了经过提炼的传统风格之外也会有更现代写实的或者其他风格的作品出现。还有一些从业者做起了木雕直播,让观众了解到一件木雕作品是如何从木头一步步变成作品。也有人对木雕材料进行了新的嘗试,比如将木材与铜进行结合,或者是和银或者铁等材料结合构成作品,放大对比度,使作品更有张力。或者是拓宽木雕的应用范围,如木雕手办、木雕手机壳、木质键盘、鼠标等等。这些尝试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不过只要敢于不断进行尝试,认真总结成功的原因和失败的教训,就总会找到成功的方法。所谓殊途同归,只要能够成功,不管需要做出什么样的改变,任何方法都可以进行尝试,不过有一点我认为是我们中国木雕人需要坚守的,那就是我们的文化特色不能舍弃,这是我国木雕有异于他国木雕的根本原因,也是我们的标志,如果我们完全舍弃我们的传统艺术而转投西方艺术的怀抱,那么我们做出的东西又和西方人的作品有何区别,而且如此下去,我们永远只能是邯郸学步,亦步亦趋,绝无领先之可能,也无自己的特色。中华民族薪火相传几千年,从未断绝,先贤给我们留下的广博文化自有其优点与特色,里面凝聚的先贤们的智慧,是我们穷尽一生也受用不尽的。一如医学,我国医学与他国的区别就在于我们拥有中医,虽然当今很多人不相信中医,大唱中医无用论,但是在西医进入中国以前,中国人已经走过了几千年的时光,其能传续千年自有其道理,屠呦呦先生与其发现的青蒿素正是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所以我们要做的是用西学与新的技术来武装我们自己,以求在传统之树上发出新芽来,从而茁壮成长,绝不是砍掉它,再从别的地方移栽一株新树栽在我们的果园里。最后,希望我们新一代的木雕人可以开放怀抱,锐意进取,创造木雕行业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