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2019-09-10王树强
王树强
摘要:少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能否将少年儿童培养成新世纪的合格人才,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到我们民族兴衰的大事。因此,让少年儿童健康茁壮地成长,是学校工作的基本目标。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劳、美的和谐发展。在学校的素质教育中,德育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如何结合小学生心理发育的特点落实德育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呢?我将根据小学语文的学科特点,谈几点自己粗浅的见解,与各位同行进行交流。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非常多的内容,是进行德育教育的好材料,只要善于挖掘,善于发现,那将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根据我个人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德育教育要取得时效性,在语文教学中从以下几方面来渗透德育教育。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6-0165-01
引言: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学中,蕴含着丰富而有代表性的教育教学内容,需要教师把握教材核心教学点,找到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的切入点,借助语文教材内容中生动的语言、鲜活的事例、深刻的道理、丰富而崇高的情感,引导学生认真领会和感悟教材主旨的同时,接受到德育与语文学科教学,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及人文素养,促使小学语文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1.利用语文的人文性渗透德育
小学生正处在人生的成长时期,是实现人生目标的最关键阶段,记忆力、模仿力最强,求知欲旺强,对所见、所闻、所做、所感都会刻骨铭心。语文教材饱含着浓厚的情感,这是激发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共产主义思想火花的基石。《十里长街送总理》向学生先展示一幅人们在十里长街等灵车、送灵车的画面,一边放哀乐,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儿童完全浸沉在无比悲哀的气氛中,伟大的周总理的高大形象顿时展现在学生面前,大家都为失去这样一位好总理而伤心至极。此文就以情动人,抓住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识发展规律,从生动直观的感情入手,打动孩子的心灵,让孩子敞开心扉的大门,张开想象的翅膀,达到了能让孩子们身临其境效果。小学语文中像这样的文章还有很多,如《长城》、《桂林山水》等都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增强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可见小学这一阶段的德育教育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了。但要在语文教学中通过语言的学习进行渗透,从而达到使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
2.利用语文中的优美语言来渗透德育教育
语文教学要在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大到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和平、保护生态环境、勤俭节约,小到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团结同学、坚强勇敢、积极向上,语言文字像无数条长长的敏感触角,涉及到思想道德修养的方方面面。如《詹天佑》一文,先用教具、模型引起学生的兴趣。“人”字形的铁路和活动的火车引出课题及作者和背景,再让学生亲自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设计“人”字形线路。在设计线路时,当时国内科学技术十分落后,外国的帝国主义者百般阻挠、要挟、嘲笑的情况下,自然环境的艰苦,不能不说是“杰出的科学家”抓住这一机会,架起学生理解的桥梁,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接着让学生动手动口,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在盎然的兴趣中,使学生亲自体验建筑铁路的艰辛,了解到詹天佑精湛的才艺和伟大的爱国情怀。这样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协作精神,还生动的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在小学语文教材里诸如此类的文章还有很多,拥有优美的语句、生动的内容,它们真实描绘了自然和生活的场景,为小学生们展示了一个丰富多彩、绚丽灿烂的天地。
3.利用文章中的关键词语来渗透德育教育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些语言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绝妙佳境,抓住关键词语,让学生认真剖析,加深认识,受到教育。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表演的方式来再现情境、创设情景。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教学中紧扣“纹丝不动”,潜伏部队为什么“纹丝不动”?邱少云为什么能做到“纹丝不动,’?通过剖析,突出邱少云自觉遵守潜伏纪律的崇高品质,以及迸发出的感人心魄的巨大力量,使学生深受感动。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去想象他的内心活动,在学生心中树立起邱少云光辉的形象,使学生受到“不畏牺牲、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的教育。对文章的重点短句精打细敲[1],也能敲出味来。《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要让学生弄懂碰壁的原因是四周黑洞洞的,接着分析“四周黑洞洞的和碰壁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使学生认清在当时反动势力十分猖撅的环境下,从事革命事业的艰险,激发学生对鲁迅的敬佩,对黑暗社会的憎恨。诸如此类,还有很多很多,只要我们不断总结,才可能会更好的发现。
4.结语
简而言之,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的前提是尊重孩子,尊重教育,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赏识学生的优点,两代人共同成长,共同学习,这将是新时期的德育工作的新要求,我们要牢牢把握德育工作的主旋律,树立大德育的观点,把握德育的目标,不断充实德育的内容,探索德育的途径,开拓德育的形式,脚踏实地,勤勤恳恳,抓紧抓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我们相信,有每一位德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德育工作的春天即将到来[2]。
参考文献:
[1]宋瑞瑞,任美莲.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滲透[J].现代教育科学,2019,(02):73.
[2]张春艳,方春霞.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8,(3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