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2019-09-10徐红霞
徐红霞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6-0154-01
在观摩了一些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后,我发现了老师们往往都存在一个共性,就是在每节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读得较少,自己阅读更少,教师都忙于解答释疑,完成教学任务,却忽视了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阅读。翻开小学语文课本,你会发现每课的作業要求中都有这样一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见,读好书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多么重要。面对今天的课堂改革,语文教学的阅读素养是不会改变的。古人语:“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说明阅读的好处多多。可以说,阅读是语文教学的生命,如果没有阅读作为基础,孩子们的其他能力是很难得到提升的。那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1.做好范读或引读
语文课堂现代化,范读有听录音范读,教师范读、学生范读。好的范读,能引起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与课文中的主人公同喜同悲,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引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引读时,教师也可先读前部分,学生再读后部分,进行师生共读,生生共读。
2.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阅读的第一原动力,只有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阅读,快乐地读,用心地读,才能读得入神、入情、入文。因此,教师要灵活多变的形式激活学生朗读的欲望,可采用品读、评读、诵读、角色读、表演读、PK读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触发、争先表现,营造浓烈的阅读氛围,促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让学生自读自悟,提高水平。
3.在读中去体会,去感悟
一篇课文,初读可采用较宽松的自读形式,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读的内容、速度、方法,能读懂多少就读懂多少,发现问题可以提问;通读时,教师设置一些问题,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互读,分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解决一些问题;精读训练要通过师生的活动交流,帮助学生读懂课文,达到流利的要求,教师要依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精心和优化组合各种形式的读,以求得最佳的效果;品读是品赏优美词句、领悟文章和作者的情感,要给学生自由的空间,让他们自主选择内容、方式、方法,运用竞争、评价等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表现欲望,让学生有机会到成功的自豪感、成就感;最后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熟读成诵,积累语言,运用各种媒体(音乐、画面)和激励性语言,创设课文情境,引导学生人境体会、人情记忆、美读成诵。
4.鼓励学生进行拓展性阅读
大多学生的课外阅读书籍不多,基本上就是(作文大全》、《小学生优秀作文选》之类的作文辅导书。而这些大都是家长买来供孩子模仿写作用的,学生的阅读范围较小,因此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站在学生的角度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刊物。卢梭说过:“儿童有他们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愚蠢的。”因此可给学生推荐他们感兴趣的故事书、历险记、童话、十万个为什么等,鼓励学生开放性阅读,以此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并相互进行分享。
5.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人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会阅读方法,等于有了一把打开知识宝库之门的钥匙。在教学中,我们要提倡学生“自主学习”,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学习中的主人,教师要根据学习目标,知识规律,以课本为例子教给学生学习各类课文阅读方法,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让学生阅读前准备好《新华字典》和摘录本,生字生词查字典,好词佳句记下来,做到“看书必动笔”的习惯。
总之,阅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它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知识积累,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想像力,而且还可以开启学生的心灵之窗,引导学生懂得真、善、美、恶,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只有把阅读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其它方面的能力才能得到更好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