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责任文化”的渗透
2019-09-10陆双娟
陆双娟
人类历史进入21世纪后,更强调合作和共享。现代社会普遍将责任感作为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因此,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显得尤为重要。居里夫人曾对“责任”做过注释,提出人应该不虚度一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责任文化教育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加强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促使其成为一个具有高尚品质的人,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在品读中渗透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些课文反映了责任文化的主旨。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品读十分重要,在这个过程中渗透责任教育意识十分重要。
例如,在教学《最后的姿势》时,一位教师这样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品读。
师:课文中描写谭老师张开手臂保护学生的段落在第四至第七自然段,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默读这几段,深刻领会一个普普通通教师的高尚情操。
师:大家仔细分析“大家快跑!”这四个字,你们感受到什么?
生1:我感受到谭老师在危难时刻首先想到学生,并非自己,表现出伟大的舍己为人的高尚精神。
师:当谭老师发现有学生没有逃出去,他是怎么处理的?
生2:文中写到谭老师将学生们立即拉到课桌底下,张开双手用身体保护他们。
师:文中使用了哪些词来表现谭老师的高大形象?
生3:我认为“拉、撑、护”这些词都表达了谭老师当时的动作轨迹。“拉”字强调谭老师救学生时候的动作很迅速,“撑”字表现了谭老师用自己的身体为学生撑起生命的保护伞,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而“护”字同样表达了谭老师舍弃自己的生命全力保护学生。
在生命遭遇危难时刻,谭老师以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学生们撑起一片钢铁长城,这种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生动地阐释了师德二字。
在赏析中渗透
小学语文教材里的课文,最吸引人的地方便是作者在其中注入了真实的情感内容。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发掘课文中蕴含的人文思想和责任意识,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让学生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向学生渗透责任教育。
例如,一位教师在对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进行教学时,反问学生如果将原文直接替换成;“他挖了36个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是否可以,两者有什么异同?学生在思考对比后会反驳“这样替换后虽然用词简短了,但是无法体会出父亲挖掘时间之漫长,原文的用词让人读起来觉得时间过得很慢,表现出父亲的伟大。”“这几个词语不仅让我感受到父亲挖掘的时间特别漫长,也让人感受到父親坚强的品质,父亲为了希望一次次地挖掘,又在挖掘中一次次的失望,但他并没有放弃,突出了父亲对儿子强烈的情感。”“这几个词完整的展现出父亲挖掘时的一幅画面,穿着被碎石划破的衣衫,身上也遍体鳞伤,但他依然坚持不懈的在挖掘。有时候余震袭来,我仿佛看到那些残垣断壁一次次地危及父亲的生命安全,而他全然不顾,仍然在挖掘。这让我深深的体会到父亲用生命在践行对儿子的承诺,这是一个父亲一生的承诺。”
以上案例中,简简单单的几个时间词,却让学生在互动中深化了对家人、坚守、诺言等的感悟,提升了责任教育的维度。
在朗读中渗透
小学语文教学有一个重要内容是朗读,可是仅仅只把关注点放在学生是否能朗读整齐上,未必会有明显的教学效果。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文本赏析进行关注,体会其内在的韵律和内涵,在朗读的过程中深入文本所在的语境,去感知人物形象,有助于学生陶冶情操,升华责任教育。
例如,一位教师在对《地震中的父与子》进行教学时,在上一个阶段引导学生赏析“他挖了8个小时,12个小时,24个小时,36个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这句话后,学生沉浸在这样的氛围中,教师可以趁势进行阅读赏析。
师:这位父亲整整挖了24个小时,面对不断袭来的余震和随时可能掉落的残垣断壁,他没有丝毫的忧郁和松懈,仍然在不停地挖,只因为他对儿子说过什么?
生:他对儿子说过不论发生什么,都会和他在一起!
师:这位父亲挖了整整12.96万秒,每一秒都充满希望,每一秒又都以失败告终,但是他没有丝毫的忧郁和松懈,仍然在不停地挖,只因为他对儿子说过什么?
生:他对儿子说过不论发生什么,都会和他在一起!
师:父亲终于在第13.68万次的坚守中,听到了儿子孱弱的呼救声!他成功了,他不仅承受住了生理的界限,更是突破了心理的极限。13.68万次的坚持,13.68万次的奋战,他终于创造了奇迹,成功救出了儿子。所有这一切的动力,只因为他对儿子说过什么?
生:他对儿子说过不论发生什么,都会和他在一起!
教师在朗读指导中,跟随学生的情绪起伏,紧紧抓住人性的共通之处,让学生在课堂氛围中,深刻感受人性的光辉。感悟到责任的伟大力量,深化责任文化教育目的。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责任文化意识的渗透十分重要,这样才能有效地提升语文教育的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麒麟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