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方法
2019-09-10刘丕团
刘丕团
摘要:高中物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理工课程,实验的教学是其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环。物理知识全是在实验的基础上猜想并经过不断验证而来。本文通过挖掘教材以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合理增设课外实验活动等方面来分析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
时代进步以及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使得高中物理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物理实验具有科学性和一定的抽象性。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注重实验环节的教学,能够把复杂的物理知识简单直观化。实验的过程是進一步加深记忆和理解的过程。本文就此分析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方法。
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
无论学习哪一科,基础知识永远都是最重要的,它是后续不断提高的基础。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物理教师要在改变原有教学方式的同时,也要更加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高中物理实验的教学也要从基础知识抓起。因此,在上每一门物理实验课前,高中物理教师都要认真备课、认真思考如何帮助学生迅速地理解物理知识,思考如何将每一个物理实验的步骤清楚流利地讲给学生,思考如何提高学生的物理实验效率等。高中物理实验的教学往往会受到实际环境的影响。当按照物理教材上的方法难以进行实际的实验操作时,物理教师可以及时地指引学生思考如何对实验进行一些合理的改变。结合上述提到的这些,举一个简单的教学案例,例如,在高中物理课本上,有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相关知识。在学校实验室所提供的实验设备中,一般没有物理课本上所提到的实验条件。考虑到这一节知识的重要性以及打点计时器的相关实验教学内容,可以对自由落体运动这一物理知识的相关实验细节进行调整,从而帮助学生在实验室中模拟自由落体运动的过程。通过这样的方法,不仅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思考,而且帮助学生进行了物理知识规律的摸索,帮助他们更好地巩固和理解所学的知识。
多种方式培养物理兴趣
在实际的高中物理教学中,不乏会有这样的现象出现:物理成绩越好的学生,在平时的物理课堂上反应越积极,对物理学习的兴趣也越来越高。而物理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将会出现很多相反的现象。但是,作为一名高中物理教师,要尽量避免此类问题的出现。因此,一定要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物理实验教学也是如此,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第一,改进教师演示操作。在实际的高中物理教学中,一些教师往往会为了加快课程的进度而减少学生做物理实验的次数。其实,这样的教学方式存在着一些隐患。例如,学生不能对相关的物理知识进行很好的掌握,甚至在记结论的时候也不能够记得很清楚,因此,在实际运用的时候必然会出现一些错误。高中物理教师可以对这样的教学方式做出改进。物理教师可以将相关实验设备带入课堂,亲自给学生演示。演示的过程中,学生会因为一些实际的物理实验现象而加深对于物理知识的理解。第二,鼓励学生自主操作,独立研究实验。在有充分教学时间的前提下,高中物理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地动手操作,独立地研究实验。在自主研究实验、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高中学生必然会遇到一些问题和挑战。这样的问题和挑战对于他们来说是很大的动力。他们会因此而更加深入地做研究。这样不仅巩固了他们的物理基础知识,还锻炼了他们的创新思维。举一个实际的教学案例:在高中的物理课程中,会有平抛运动这一节。教师在给学生上这一节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己思考如何设计相关的实验。在设计的过程中,学生就会遇到平抛运动轨迹不好观测这样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会进一步激发学生思考的动力,因此,学生就会更加深入地思考如何改变实验模型,如何记录实验过程。由此,一步一步地来思考和实践,学生就会逐渐地理清自己的物理思维。
合理增设课外实验活动
高中物理实验的教学应该在注重学生掌握基础物理知识的基础上,合理增设课外实验活动,让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更好地结合起来。课外实验活动,可以进一步拓宽高中学生的物理学习视野,使他们在原有物理知识的基础上合理的延伸,从而进一步锻炼他们的物理思维,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举一个合理增设课外实验活动的案例,例如,在高中生的物理课本上,会有测定玻璃折射率的相关知识。这样的课程很难在课堂上或者室内进行实验。因此,高中物理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课后进行拓展实验。这个实验所需要使用的实验设备非常简单,只有玻璃砖和三角板。学生可以利用这两个器材相结合的方式,例如,确保三角板的边与入射光线平行来进一步得到自己想要的折射率。这样的课外拓展实验不仅操作起来很简单,但是具有很大的实用性。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现问题,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形成较强的思维能力,提高物理素养。
参考文献
[1]高振伟,周岚.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实验课教学策略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8(12).
[2]谢爱忠.探究性教学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运用[J].当代教研论丛,2018(12).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萃英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