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州推进互联网医疗产业发展的对策

2019-09-10华晓龙

甘肃科技纵横 2019年6期
关键词:产业对策

内容摘要:苏州市互联网产业发展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医疗资源丰富,为开展互联网医疗服务奠定了基础。本文首先分析了苏州发展互联网医疗产业的现状,并提出了苏州发展互联网医疗产业存在的问题。最后,給出了苏州发展互联网医疗产业的对策:加强对互联网医疗的政策支持;优化互联网医疗产业商业模式;加大互联网医疗人才培养力度;强化互联网医疗资源整合利用。

关键词:互联网医疗;产业;对策

中图分类号:R197.32               文献标识码: A

一、苏州发展互联网医疗产业的现状分析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逐渐应用于社会经济的各个产业,苏州利用互联网技术发展医疗产业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苏州互联网医疗呈现出较好的发展雏形。

(一)传统医疗机构开始探索互联网医疗

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苏州部分医院就开始了信息化建设,极大地提升了医院的服务效率,可以认为是对“互联网医疗”的初步探索。2015年以来,在“互联网+”的推动下,苏州传统医疗机构开始了对互联网医疗的进一步探索,仅仅到2016年底,苏州市已经建成紧密合作型医联体97个,组建家庭医生团队1030个,签约家庭65万户,实行社区药品“直通车”制度。苏州传统医院也都开始建设院内信息系统,通过网上挂号、电子病历、远程咨询等打造网上医院,开始尝试互联网医疗服务。苏州传统药店,开发网上平台,开始尝试通过网络进行销售,并且通过增加人工咨询、售后服务等手段提高患者的体验满意度。

(二)社会资本已经进入互联网医疗领域

互联网医疗产业已经受到了社会资本的密切关注,成为发展潜力最大的产业之一。阿里、腾讯、百度等知名互联网巨头纷纷通过投资或并购的形式,进入互联网医疗领域,为互联网企业提供了资金支持。在政府积极推进医疗改革、提升医疗服务的政策刺激下,苏州的产业资本和风险投资也开始进入互联网医疗领域。比如,上市公司鱼跃医疗与鱼跃科技、吴群、张勇等共同投资设立苏州医云健康管理有限公司,主要从事互联网健康管理服务、互联网药品交易及智能硬件的研发等业务,就是社会资本进入互联网医疗领域的典型代表。

(三)互联网医疗商业模式处于摸索阶段

随着“互联网+”概念的普及和医疗产业政策的不断放开,传统医疗服务商、医疗设备制造商、互联网公司,甚至投资公司、保险公司都开始涉足互联网医疗领域,但还没有一个成熟的商业模式。苏州互联网医疗产业主要有以下几种商业模式:医药电商模式、在线问诊和预约模式、“可穿戴”设备健康监测服务模式、远程医疗模式。目前,苏州比较多的是在线问诊和预约模式,很多大医院都建立了互联网预约挂号系统,患者通过互联网预约挂号,方便操作,可以减少患者等候就诊的时间,同事也可以缓解医院的拥挤状态,改善医疗环境。对互联网医疗企业来说,比较认可的是远程医疗模式,通过互联网技术为患者提供诊断、咨询和治疗服务,患者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自我体检,然后通过向专业医师咨询,获得解决方案。

二、苏州发展互联网医疗产业存在的问题

苏州发展互联网医疗产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但还是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政策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

医疗产业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产业,它的健康发展关系到社会大众的切身利益,一直以来,政府对于医疗产业的监管是非常严厉的。首先,政府对于医疗执业范围的规定比较严格,为了防止医疗工作人员发生医疗事故,一般不允许医疗人员进行异地执业或者多点执业。其次,医疗机构开展某一个专科或者类别的服务也需要具备相应的资质,不能随意开设某一个专科的互联网诊疗服务,即使被允许了,开展远程诊疗服务的医生也必须具备相应的执业资质。第三,政府对于药品的流通监管十分严格,不允许互联网医疗企业随意出售和流通药品。政策法规不完善,缺乏互联网医疗统一的制度管理和服务标准,限制了互联网医疗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硬件设施有待进一步加强

苏州发展互联网医疗产业,还需要加强对硬件设施的建设。苏州互联网医疗基本是在原有的传统医疗机构发展起来的,其硬件设施更加适合于上门就诊的顾客,在互联网设施方面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苏州发展互联网医疗产业,缺乏专门从事互联网诊疗、能提供互联网医疗全过程的企业,大部分互联网医疗企业都集中在轻问诊、健康咨询、线上售药等业务,这些业务基本上处于医疗的初级阶段。互联网医疗企业,由于前期投资成本高,风险大,往往不重视对硬件设施的投入,很多硬件设施都是租用医院的,也限制了互联网医疗企业的更好发展。

(三)专门人才有待进一步培养

苏州发展互联网医疗产业,需要进一步培养互联网医疗专门人才。苏州医疗资源丰富,医疗从业人员众多,但既精于医疗事业,又懂互联网技术的人才不多,互联网医疗专门人才相对缺乏。由于互联网医疗企业发展还不够成熟,企业商业模式还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盈利前景不明确,导致互联网医疗企业对于人才的物质激励不高,很难吸引原来在传统医疗机构工作的专家进入互联网医疗产业。优秀的医师资源还严重被知名公立医院束缚,参与互联网医疗服务的医师主要来源于低级别公立医院或者民营医疗机构,专业医疗水平相对偏低。总之,互联网医疗专门人才的缺乏也限制了互联网医疗产业的快速发展。

(四)商业模式有待进一步明确

苏州互联网医疗产业的商业模式比较分散,没有很好地结合自己的区域优势和特色来集中发展。苏州有一些比较出名的互联网医疗企业,比如苏州极致医疗技术有限公司、苏州数字堂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等,但在全国的影响力还十分有限,没有形成被普遍认可的商业模式。苏州有很多特色产业集群基地,例如苏州高铁新城和中兴通讯、南京邮电大学合作,共建的“互联网+医疗”区域健康管理服务基地,但产业集群基地具体的商业模式也需要进一步明确。

三、苏州发展互联网医疗产业的对策

(一)加强对互联网医疗的政策支持

苏州发展互联网医疗产业,应该加强对互联网医疗产业的政策支持,从宏观层面上推进互联网医疗产业的发展。

1.完善互联网医疗的制度法规

发展互联网医疗产业是大势所趋,政府应该进一步完善互联网医疗相关的制度法规,规范互联网医疗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互联网医疗在渐渐普及,互联网医疗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大便利,但也潜在着巨大的风险。因为苏州的医疗还是属地化管理,地方监管者无法监管远程的外地医疗人员,给远程医疗带来了很大的风险。苏州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制度法规,帮助线下医疗机构完成相应的资格认证,协助线下医疗机构开展互联网医疗服务。

2.加强医疗信息的管理与保护

发展互联网医疗产业,一定要加强医疗信息的管理与保护,确保互联网医疗产业中医患之间的协调发展。在互联网爆发的时代中,用户信息作为个人隐私的一部分,当下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而互联网医疗在诊疗过程中构建的个人电子信息档案的安全性问题也尤为突出。互联网医疗所涉及的个人信息主要包括四部分:用户的基本身份信息、用户的医疗信息、用户监控信息和用户的行为信息。其中,用户基本信息在我国《侵权責任法》中属于典型的用户隐私,受法律保护,任何机关、机构、组织或个人无权擅自公开、转卖、变卖等非法使用。但是,其他部分信息还是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很多商家为了使投放广告更加精准,达到精准获客的目的,使用非法渠道购买个人信息,甚至根据个人信息有针对性地从事犯罪活动。在用户的医疗信息中,由于更加具有专业性的特点,使得其体现出更多医疗商业价值,这部分信息如果被非法披露或公布,则会出现经济无法弥补的巨大损害。

(二)优化互联网医疗产业商业模式

1.开发互联网医疗平台运营模式

互联网医疗企业,针对患者不同的需求形式,也可进行分类运营构建,优化商业模式。首先,在病种选择方面,是做单一病种多元化服务,还是做诸多病种全覆盖的服务。其次,在服务特点方面,是选择简单轻度广覆盖的服务环节,还是围绕某一领域进行深度挖掘,提供该领域完整的闭环式垂直服务。大体上O2O类的医药电商平台,多采用平行化运营,而疾病咨询、轻问诊类的信息服务平台则采用垂直化服务模式。

2.普及互联网医疗服务商业模式

互联网必将成为一种重新配置医疗资源的强力工具,实现以患者为核心的模式,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和使用,提升医疗效率。医疗服务的主体是医生和患者。我国长期以来,都是医生定点执业、医生依附于医院救治患者的模式,再加上我国分诊和转诊制度实施不力,医疗专家资源过多地集中在三甲医院,导致患者选择医院比选择医生更关键;专家挂号实行不合理的“排队优先制”,导致医生无法筛选到合适的患者,医疗资源浪费不可避免,而且,挂上了专家号的患者,其疾病并不一定与该医生擅长的专业领域吻合,“错配”导致医疗效率低下。而互联网医疗服务模式可以很大程度上改善以上问题。

3.分级设计互联网预诊平台模式

“互联网+”预约诊疗模型的设计思路是:建立一个信息资源平台,该平台整合了医疗机构、医生和患者三方医疗市场主体。医疗机构既包括大城市中优质医疗资源集中的大型医疗机构,也包括中小城市、县、乡、镇和农村地区优质医疗资源匮乏的中小型医疗机构;医生主要是大型医疗机构的业内知名医疗专家;患者主要是中小城市、县、乡、镇和农村地区的基层患者。

(三)加大互联网医疗人才培养力度

1.提升现有医疗人员的互联网应用能力

苏州医疗从业人员众多,但普遍工作都很繁忙,特别是专家级别的医生,很少有精力去研究互联网技术,互联网应用能力相对较低。提升现有医疗人员的互联网应用能力,可以帮助互联网医疗产业的发展,也是充实互联网医疗人才的一个捷径。政府可以统一组织医疗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学习互联网技术、信息化管理的相关知识,为考试合格的人员颁发证书。互联网医疗企业可以安排医疗从业人员和互联网技术支持人员一起办公,由互联网技术人员协作医疗人员处理互联网相关问题,并通过长期合作,促使医疗人员掌握简单的互联网应用能力。互联网医疗企业还可以在医疗人员的业绩考核中加入互联网应用的要求,观察医疗人员应用互联网的熟练程度,通过合理引导促使现有的医疗人员更好地掌握互联网应用能力。

2.学校与医院共同培养互联网医疗人才

实施互联网医疗人才培养计划,通过学校与医院共同参与,精心培养各层次互联网医疗人才,提高苏州互联网医疗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通过学校与医院合作,开展联合招生、联合培养试点,定向培养一批具有互联网思维医疗人才,充分挖掘苏州对于互联网医疗人才的自我造血能力。学校与医院合作培养互联网医疗人才,除了专业知识和互联网技术以外,还要特别注重医学专业精神的培养,要培养学生重视人道主义精神,要有悲悯天下的核心价值观,要把患者的利益放在首位。

(四)强化互联网医疗资源整合利用

苏州医疗资源丰富,但总体来说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匀,优质的医疗资源主要集中于三级医院,而三级医院大都分布在市中心。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匀,导致“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苏州发展互联网医疗产业,可以强化利用互联网技术整合优质医疗资源。

1.推动医疗联合体建设

苏州的医学教育和医疗技术居全国先进水平,苏州大学附属的第一人民医院、第二人民医院、儿童医院都是三甲医院,很多科室在全国都属一流水平。在苏州建立市一级的医疗联合体,目的是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技术创新、设备利用等方面共同发展。各成员单位要打破壁垒、积极交流,根据历史的沉淀结合现在的实际,在政府的指导参与协调下,充分协商优势学科的发展方向,每一家或者几家联合专攻优势学科,或者对我市普遍薄弱的学科进行攻关,做到有的放矢、突出重点,避免为单个医院的利益而发生恶性竞争,要提倡合作竞争、有序竞争。专业技术方面,成员单位之间建立院际会诊和双向转诊制度,要逐步实现检查结果互认互通;在医疗联合体中选拔专业领域内的专家,成立医学专业委员会,充分发挥各医学专业委员会的专家智囊作用,承担苏州市范围内的技术指导、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的专业工作。成员单位之间也要建立定期常规学术交流制度,每年举办不同层级、不同专业的会议,围绕公立医院发展与改革的热点问题展开研讨并达成共识,有效提升医院管理水平。

2.开发互联网医疗平台

苏州发展远程医疗服务,可以充分利用现有丰富的医疗资源,通过与互联网科技企业合作,开发适合大众需要的互联网医疗平台。借助企业与医院的合作,将医院优质医生团队提供的医疗服务从线下进一步延伸到线上,在更多场景下满足了患者对优质医疗资源的需求。互联网高科技企业可以为医疗机构定制免费的患者管理和客服系统,通过开发互联网医疗平台,为患者提供在线咨询、诊疗服务。互联网医疗平台可以满足用户一些线下医疗服务不能满足的需求和场景,例如二次诊疗意见、咨询是否需要就诊等问题,可以通过线上渠道解决,同时也提高医生的工作效率。互联网医疗平台还可以进行定制化开发,提供服务评价、用户反馈等功能,帮助诊所做服务质量监控等。互联网医疗平台可以帮助医生建立品牌(IP),解决医生的工作效率问题。互联网医疗平台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或者App的形式,建立医患之间的联系,加强医患之间的交流。

3.组建互联网医生团队

苏州发展互联网医疗产业,可以借鉴高端私立医院的经验,鼓励互联网医疗企业组建互联网医生团队。互联网医生团队,可以采用首诊负责制,它要求所有的医疗人员对就诊范围内的患者不得推诿或拒诊,简单来说,就像出租车不能拒载一样。当然医生所担的责任更重,尤其要对那些危重病人负责到底。一般来说,公立医院因为病人众多,无法做到同一个医生负责到底,医院就像工厂的车间,各部门就好似流水线,一个怀孕的孕妈妈从产检到分娩,常常经历门诊一个医生负责,住院一个医生,接生或剖腹产一个医生,产后病房一个医生,产后检查又换了一个医生,病人就好似工厂里的零部件,分开组装,这是因为公立医院医疗资源不够的现状所致。而对于互联网医生团队来说,一个患者可以从不孕或者第一次流产在医生这里看起,到怀孕分娩,甚至以后的每年体检直至老年服务都可以由这个医生团队来负责,这样医生对患者的病情更了解,患者也对医生更信任。

参考文献:

[1]殷小平甘筱青杨耀防. 以地市级三甲医院为龙头组建医疗联合体的思考[J]. 中国医院, 2013(12):52-54.

[2]王凌,王凯. 对推进医师多点执业的思考[J]. 中国临床研究, 2014(11):137-138.

[3]王博. 互联网医疗面临“成长的烦恼”[J]. 中国经济周刊, 2015(18):64-65.

[4]虞勇,李振辉,丁莹莹,周美娟. 远程医疗给基层医院带来的机遇及其应对[J]. 放射学实践, 2014(12):18-20.

[5]駱敏华,陈俊峰,段光锋,田文华. 上海市中心城区医疗联合体模式的探索和实践[J]. 中国医院管理, 2013(10):10-11.

[6]李颖,孙长学.“互联网+医疗”的创新发展[J].宏观经济管理,2016(3):33-35.

作者简介:华晓龙(1983-),男,江苏无锡人,苏州大学管理学硕士,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市场营销、创新创业教育。

猜你喜欢

产业对策
LabVIEW下的模拟电路实验教学创新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一带一路”战略下台湾产业转型初探
揭阳市麻竹笋产业发展思路研究
产业协同创新生态系统运行模式探究
美丽乡村要靠富民产业支撑
从产业发展看日本1920年经济危机